錢利安,黃 喆,劉兆陽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004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 (中發〔2004〕16 號)(下稱《意見》)。《意見》中明確指出,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和高校哲學課程主渠道和主陣地的基礎上,其他的課程也都要承擔起本課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功能,廣大教師要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率先垂范,言傳身教,不斷挖掘學科教學本身所蘊含的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和精神的教育功能,更好地提升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思想境界和精神素養。再有2016 年12 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尤其突出了加強當代大學生精神教育的重要性、緊迫性,講話認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須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無論是《意見》,還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都充分說明了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從實質上講就是對大學生進行精神教育,就是促進大學生精神成人的問題。加強大學生的精神教育,促進大學生精神成人已經成了當代高校育人的重要目標和迫切任務,也已成為各門學科育人高度重視的內容。
著名學者夏中義先生認為,精神成人是指人之為人的價值根基和做人的基本道理,能夠時刻用基本倫理、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把做人的準則、道理滲透在自己每天的工作、學習和每一個生活的細節中。學者蔡琳琳從哲學的角度表述了精神成人的概念,認為精神成人是指具備生理成熟和思維系統健全的人,用自己豐富的知識、熟練的技能,正確地對待自己、社會及其世界的關系,并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意志、情感和積極的心理品質;在社會實踐中能夠積極踐行人的生存、發展和創造的重要意義,使人能夠“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精神成人是人類特有的文化現象,是人類生活得更加有意義和價值的體現。
基于上述精神成人概念的界定,我們認為大學生精神成人的具體內涵應包括以下3 個方面。首先是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情感,這是大學生精神成人的基礎;其次是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思想意識,這是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日漸發展起來的高級心理狀態;最后是健康的審美意識和崇高的理想信念,這是大學生精神成人的核心,表明大學生的精神發展所能達到的高度。概而述之,精神成人是將人類優秀的精神文化成果,通過多種路徑、載體的教育、引導及熏陶,使之內化為大學生的修養、人格和品質,從而提高他們的精神素養,進而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并通過行動使精神具體化,促使大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懂得人之為人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大學不僅是大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成才的關鍵階段,同樣也是大學生精神成人的黃金時期。體育作為高校育人的重要內容,在促進大學生精神成人時還有著自身學科的獨特邏輯。
精神需要理論告訴我們,人有自覺能動性,是有意識、有精神的主體。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而人具有廣泛的社會本質屬性和支撐其發展的多重需要,人是以其需要的多樣性和無限性區別于其他一切動物的。大學生有廣泛的精神需要,并表現出一定的特性。首先,大學生作為大學校園里一個思想活躍、精力充沛的群體,在其成長成才的大學階段有許多的精神需要,包括基本的精神需要和發展的精神需要,如友誼、愛情、歸屬感及自尊與被尊重等;其次,大學生由于受教育程度的影響以及家族、社會對他們的期望,使其會有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品質、自我實現等;再次,大學階段也是大學生精神發展的黃金時期,他們有接受精神教育的需要,從而更好地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基于大學生自身的內在精神需要和精神發展的要求。高校體育與其他學科一樣,會在不同程度上滿足大學生對體育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在促進大學生精神成人方面也應有高校體育的一席之地。
“健康第一”已成為高校體育課程的指導思想,“健康第一”既體現了體育崇尚健康的理念,也表明體育對增進健康的重要作用。早在1917 年毛澤東同志就撰寫了經典之作《體育之研究》,并發表于《新青年》上。毛澤東同志從哲學的高度闡述了體育對培養強健體魄的重要性,其中寫到“體者,為知識之載而為道德之寓者也。其載知識也如車,其寓道德也如舍。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十分強調身體健康對發展“德”與“智”的重要性,認為健康的身體才是良好道德的物質基礎和學好知識的根本。毛澤東同志還指出,人首要必須“善其身”,而“善其身無過于體育”“體育于吾人實占第一之位置”進一步明確了體育在人的綜合素質培養中,尤其是增強健康的根本作用。因此,從哲學的“物質和精神”關系上來認識,體育在促進大學生精神成人中具有“物質第一性”的基礎作用。正如健康的身體是勞動的前提一樣,擁有健康的身體才會擁有健全的精神,只有擁有健康精神的人才會是和諧發展的人。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持久的,也是潛移默化的,能否促進大學生精神成人,還需要看學科本身的教學內容、育人文化是否對大學生精神成人具有教育價值和引導作用。高校體育作為體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一貫堅持繼承和弘揚奧林匹克文化、精神的教育理念,而奧林匹克精神中具有豐富的育人內涵:體育不僅會讓人懂得互幫互助、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更讓人體驗到重在參與、不畏失敗的可貴性;體育還教會人遵守規則、公平競爭、和平相處的規則意識和倫理道德,更培養人敢于勝利頑強拼搏,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超越精神。正如國際奧委會前主席薩馬蘭奇先生所說,體育運動有助于教育它的組織者或實踐者去培養的品質。通過教育他們為克服困難去積極斗爭,而不是遇到困難、挫折或者不開心的事就消極、退縮,甚至放棄,而要去培養他們的勇敢;通過教育他們懂得自我控制和秩序性的重要性,去培養他們的節制;通過要求他們具有集體責任感,待人坦誠磊落,去培養他們的正義感;體育使大學生懂得欣賞人體美、健康美、力量美、動作美等,提升審美能力和情趣。通過教育他們客觀地、現實地與他人進行比較來評價自己的優點和品質,去培養他們的謙虛。從文化育人的視角來衡量與分析,高校體育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是大學生精神成人的重要手段和載體。
實踐是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自我的基本手段,實踐既是人的主觀見之于客觀的過程,也是精神見之于行為的過程。實踐不僅決定精神的形成,也是精神發展的動力,也是檢驗精神的標準。實踐促進人的精神主要體現在由倫理階段過渡到教化階段,并最終通過精神的否定之否定后擺脫異化,最終進入到道德階段并成為人的精神。
高校體育是以大學生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以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主要以實踐活動的形式來體現課程的特點。雅期貝爾斯認為:“教育中應讓學生做到精神性與體驗性的有機統一,而不能讓他們只是成為一個純粹的理論學習者,真正的教育是讓學習者在實踐中不斷地體驗、學習與領悟,只有在這樣的教育影響下,學生的靈魂才可能是健全的。”體育作為實踐活動,大學生既是體育實踐的主體,同時又是體育實踐的客體,通過體育教育,大學生更容易從體育實踐中獲得正確的心理體驗、價值認知、道德規范及精神的成長。體育運動不僅能增強大學生的體質,還能提高他們的運動技術、技能。沒有體育實踐不可能產生真正的體育精神,對大學生的精神成人也不可能產生深刻的影響和教化,只有通過體育實踐的淬煉才能看到大學生精神成長的變化、改善和發展。
體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內容與手段,其對大學生體質的增強、生理健康的促進與體育技術、技能的提高常被人所熟悉、所理解,但作為真正的育人課程,尤其是高等學校的教學內容只有在對人的精神養成產生全面而深刻的積極影響時才是高級的,育人的效果才是算成功的,才能體現出其作為高等教育課程的終極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