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聲
(福建義全律師事務所,福建 泉州 362000)
關聯企業是指具有獨立法人人格的企業之間,為了達到特定經濟目的通過特定手段而形成的多元化和多層次結構的企業聯合體。我國《公司法》對于關聯公司(企業)沒有規定。《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第五十一條對關聯企業進行定義:“稅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六條所稱關聯企業,是指有下列關系之一的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一)在資金、經營、購銷等方面,存在直接或者間接擁有或者控制關系;(二)直接或者間接的同為第三者所擁有或者控制;(三)在利益上具有相關聯的其他關系”。在關聯企業中,具有指揮、操作、控制地位的企業被認為是“控制企業”,其他非控股企業則被稱為“從屬企業”。
實質合并原則是美國法官根據衡平法則創造出來的一種公平分配破產財產的救濟措施。根據美國Phillip.Blumberg教授的定義,實質合并是將已破產之多數關聯企業的資產和債務合并計算,并且去除關聯企業間彼此之間債權和擔保關系,完成前述“合并”后,即將合并后之破產財團,依債權比例分配予該集團所有債權人,并不細追究該債權是哪一家從屬公司所引起的[1]。
如何啟動關聯企業合并破產程序問題,在企業破產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中也無規定。有的是控制企業和從屬企業分別進入破產程序,法院依職權,或依申請人申請,或依管理人申請作出形式上合并審理,然后再進入實質上合并破產;有的是控制企業先行進入破產程序,從屬企業再進入破產程序,而從屬企業進入破產各異,有的是經管理人申請直接納入,有的是從屬企業經單獨申請進入;有的是關聯企業“打包”一并進入破產程序,等等。下面,筆者根據辦案經驗,結合搜集案例,將關聯企業合并破產歸結為三個大模式。
此模式是指各關聯企業同時或先后進入破產程序,法院分別裁定受理。通常情況下申請人可以是債權人,也可以是債務人;受理法院可以是一家,也可以是多家法院;如果是多家法院受理,目前法院采用辦法是內部移送一家法院集中管轄審理。比如2016年5月筆者承辦的泉州某繡莊系四家關聯企業實質合并破產清算案;王欣新《關聯企業的合并破產重整啟動研究》中提及的紹興市中院受理縱橫集團“1+5”公司的破產重整案[2]。
采用此種模式的前提是申請人提供了初步證據證明關聯企業在人員、資產、財務、管理、住所地等方面高度混同,法院經過聽證程序及前期調查取證,支持關聯企業高度混同的意見,并在法律上否定關聯企業各自獨立法人人格,這是目前較為流行的做法。
該模式有如下幾個特點:1.分別申請立案,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司法資源,特點是多家法院分別受理,法院分別作出裁定、內部移送,再行整合合并。管理人方面還得分別刻章、開立銀行賬戶,未作出實質合并之前的收支還得分別單列。2.分別申請、分別裁定后,如果經過審查認為不適用合并破產規則,法院可以靈活就單體企業是否具備破產原因進行審查,避免“先入為主”。3.如屬多家法院受理,法院必定會決定集中管轄,集中管轄的依據在哪里,集中管轄是依職權或依申請,是否需要作出書面決定,目前法無明文,司法實踐做法也無統一認識。
不管是關聯企業一并申請破產,或者債權人、出資人一并申請關聯企業破產,都寫在一份申請書里,法院作為一個案件立案,各關聯企業整體聯合進入破產程序。當然,提出申請時,應當提供初步證據證明全部關聯企業均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清償全部債務,符合我國《破產法》第二條之規定,全部關聯企業已具備破產原因。譬如2016年1月樂山沙灣國宏公司合并重整案,樂山沙灣國宏公司及其五家關聯企業在同一份申請書中,共同申請破產重整[3]。
該模式有如下幾個特點:1.申請人要提供初步證據證明關聯企業存在高度混同,而且相較于采用其他模式,它的證據標準要高出許多,在受理環節就決定合并破產。而在第一種模式中,分別申請、分別受理后,視情況再決定合并破產。2.受理之后,如果經過審查最終認定不具備合并破產條件,關聯企業中的單體企業無法分別進入破產程序,因為從一開始各關聯企業便是“整體捆綁”進入程序,而不是“單體企業”分別進入程序。3.此種模式具備高效、快速的優點,顯得“激進”,但同時會帶來初步審查與最終審查不相一致的風險。
通常是控制企業申請破產,或申請控制企業破產,當法院受理控制企業進入破產程序后,基于管理人或破產申請人的申請,從屬企業后續加入破產程序中來,再行合并破產。從屬企業申請加入程序的難點在于應當提供較為扎實、充分的證據證明從屬企業人員、業務、財務、法人格高度混同,并且證明無論單獨或合并,均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資不抵債,符合破產條件。下面兩個案件,均屬于典型的一家申請破產,其余加入的模式。
譬如,王欣新《關聯企業的合并破產重整啟動研究》中提及的沈陽某實業公司與沈陽某商務公司等17家關聯企業合并破產清算案。2016年6月2日,筆者承辦的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的泉州某衛浴司法重整案,采用1+5的合并重整模式。
該模式有如下幾個特點:1.較之于分別申請、分別受理模式,最大優點是減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司法資源,控制企業進入程序后,其余從屬企業加入破產程序中來。2.較之于一并申請、一并受理模式,該模式顯得更加穩妥、審慎。3.加入申請應當提供理由和證據,雖然法院也是初步審查,但相對而言,其獨立審查和判斷的標準相對要高得多。
上述三大模式還存在一定問題,有待于立法和司法加以解決。
第一,合并審理和合并破產的區別在哪里?合并審理僅是程序上、形式上的合并,其目的是提高效率、節約成本。而合并破產是對實體上進行審查,關聯企業存在法人格混同,達到了實質合并的條件,從而進行實質上的合并。筆者認為,分別使用“合并審理”和“合并破產”的概念,比較于使用“形式上合并”和“實質上合并”要準確得多,而且也更加通俗易懂,有利于各破產參與方更加理解和適用破產法。
第二,初步審查和最終審查的證據標準是什么?申請合并破產時,申請人會提出關聯企業在人員、資產、資金、業務、賬簿、法人格、管理、住所地等各方面存在混同,并提供初步證據加以證明,法院據此進行審查就是初步審查。隨著案件審理的深入,法院進行最終審查。由此提出一個現實問題,初步審查與最終審查對于實質上合并破產的證據標準是什么?當前暫無法律規定,也無司法解釋,這在實踐中會造成破產法官在審查時缺乏統一的證據標準,只能取決于個案的特點和法官的自由心證,這種情況不利于統一司法標準,也不利于統一裁判標準,甚至造成法官自由心證的濫用。
第三,當債權人申請破產,由誰承擔主要的舉證責任?當債務人企業申請破產時,由債務人承擔舉證責任,這在認識上是沒有問題的。當債權人申請破產時,由誰來承擔舉證責任,法律上暫無規定,存在爭議。筆者建議借鑒美國、德國做法,執行“舉證責任倒置”。由于債權人無法掌握債務人的財務情況、經營情況、債權債務情況等,通常只能通過證明債務人無法償還到期債務,且根據其初步掌握的材料證明債務人資不抵債或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由此應當認定債權人已完成了舉證責任。隨后舉證責任轉移到債務人身上,由債務人舉證證明關聯企業未達到合并破產條件,除非債務人同意破產合并申請。該規則的確立,有待于立法或司法解釋盡早明確,以便實踐中統一尺度,統一裁判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