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駿
(河南省信陽市大別山公證處,河南 信陽 464000)
實踐中,公證工作能夠固定證據,通過事前參與到交易主體中來,有效地避免社會糾紛,為社會的和諧穩定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公證工作中,公證員是該項工作的重點與核心,公證員的素質決定著公證工作推進進程,而公證員的判斷能力則直接決定著公證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要求公證員在公證工作中具備良好的判斷能力,要不斷擴大公證員自身的認知范圍,在實踐工作中要嚴格依法辦事,樹立公平正義的意識,對當事人提交的各項材料證據能夠準確把握判斷,是公證工作對公證人員最基本的要求。實踐中,公證員因判斷能力不強,而導致公證差錯現象時有發生,對公證工作的權威性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公證員要不斷加強業務培訓和自我學習的能力,積極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認知行為是指公證員對客觀事實和法律的認知,包括但不限于眾所周知的客觀事實、法律規定、社會經驗、定理、科學客觀規律等,實踐中更加強調對眾所周知的客觀事實和法律規定的認知。因為公證員在公證工作中,對各個需要公證事項的認定,更多體現的是對客觀事實的判斷、法律法規的掌握情況的考驗,是提高公證員判斷能力的前提。[1]作為一名公證員,在開展公證工作前,首先要對即將開展的公證工作有一個客觀認知,清楚客觀事實,要站在公證員的角度去了解真相、客觀分析把握事實。實踐中,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因受到時間、地點、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并不一定能夠真實地反映事件的本身,所以,公證員在實踐中要從中立的角度出發,結合現行的法律法規、習慣、公序良俗等,對當事人的陳述進行精準識別,及時做好公證處的記錄并要求當事人簽字確認。在公證文書的草擬、公證術語的運用上,要結合當事人陳述和法律規定,進行準確運用,因此,公證員的認識行為涉及證據的判斷和相關規則的運用。這就要求公證員要有一個意識,即對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要有了解,并準確把握和認知。這是證據需要固定這一方面的要求,對于不需要固定證據的公證,公證員要及時提醒告知,可以免于舉證,比如:常識問題。另外,公證員認知行為要遵循邏輯推理、自然規則等,當實踐工作中的認知行為發生沖突時,要遵循從客觀事實出發,必要時要堅持自己的認知經驗。
公證員對證明材料的判斷和識別是認知行為中涉及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種證明材料:當事人提交的證明材料、公證申請人辦證目的、判斷和識別虛構事件。對于當事人提交的證明材料,公證員可以根據《公證程序規則釋義》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對相關證據進行分類歸納精準識別,確定哪些證據可以直接采用,哪些是不能夠采用、需要進一步補充提交證據材料的。哪些需要公證的事項可以直接通過證據材料來進行認證,哪些公證事項不能夠僅僅憑借當事人提交的證明材料進行直接認證,公證員要把握清楚。
職業道德是制約公證員在公證工作中判斷能力的首要前提。誠實信用是當前社會倡導的主流價值觀,誠信是公證工作正確開展的前提,決定了公證人員在公證工作中的態度和心態。在公證工作中,公證收費與公證員的收入是密切相關的,特別是一些合作制、自收自支類型的公證機構,其公證員的收入、公證機構的開支都與公證處的收費密切聯系。在這種情況下,公證員的職業道德修養就會發揮關鍵作用,由于受到利益的驅動,公證員能否處理好公證事務中的“糖衣炮彈”,將是一個非常具有考驗的問題。實踐中,很多媒體亦對公證員作出的不公正的公證文書予以曝光,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公證的權威性。因此,如果要切實提高公證員在公證工作中的判斷能力,首先要不斷提高公證員的職業道德修養,培養公證員的敬業精神。公證制度能夠充分地參與到社會治理中,除了要充分發揮法律、法規等制度優勢外,還要不斷提高公證員的職業道德修養,培養公證員愛崗敬業的精神。[2]配套的法律法規是硬件的要求,而公證員的職業道德修養則是公證工作的軟文化,決定著公證事業能走多遠。培養高水平的職業道德,有效預防人為因素導致的錯誤,公證機構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嚴格從業紀律,建立健全完善的考評體系和評價體系,定期與不定期考查相結合,將職業道德低下的工作人員剔除出公證隊伍,保證隊伍清正廉潔;二是樹典型,向身邊的模范學習,加大宣傳力度;三是定期組織召開警示教育學習,從反面典型吸取經驗教訓,使得公證員對法律心存敬畏。
公證員要不斷加強專業學習,才能夠保證其在公證工作中判斷力能夠穩準狠。[3]業務學習主要包括:一是執業技能學習,比如公證員在公證工作中文書起草的能力、溝通交流的能力、規避風險的能力、控制現場的能力等。執業技能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平時的公證工作中不斷打磨,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需要公證員在平時工作中注意學習積累。二是法律法規等的學習,公證工作雖然和法院的工作不一樣,但是它對公證員對法條的熟悉程度的要求并不比法院的低,兩者的區分主要是側重點不同,公證工作中主要是涉及證明事務比較多。為有效地提高公證員的專業能力,主要可以從以下四方面開展:一是加強培訓。公證機構應當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專業培訓工作,定期開展研討會、學術沙龍等交流會,為各位公證員提供線上或線下培訓的機會,督察公證員定期開展學習;二是公證員要加強自我管理,每天固定時間開展自學,并定期進行工作總結,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及時進行反饋和交流,提升自學的能力;三是開展司法行政管理和行業協會自律管理相結合,定期對公證員進行業務知識測試,保障公證員的基本從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建立各領域的專家庫,專家定期值班,為普通的公證員答疑解惑;四是建立日常考核制度,督促并考查公證員日常學習情況。
態度決定一切,對公證工作來說也是一樣的。公證員是天平中間的支架,如果要保持天平兩邊的平衡,就必須保持兩邊公平,既不能傾向左邊砝碼亦不能傾向右邊的砝碼。所以,在實際的公證工作中,公證員必須要非常有耐心、熱情。科學和精準的判斷能力,有賴于公證員在接待當事人時的耐心傾聽、翻閱材料時細致嚴謹,這些都以端正的工作態度為前提。只有認真傾聽才能夠了解當事人的訴求,才能夠準確把握當事人的實際想法;只能通過對當事人提供的材料細致嚴謹地查閱,準確判斷當事人詢問的事項是否能夠辦理公證,辦理公證具體需要哪些材料,目前還需要補充什么資料,才能夠一次性解答當事人,避免當事人來回跑,形成適合自己的高效高質的工作方式。事實證明,只有端正工作態度,才能夠培養良好的職業習慣,而只有養成了良好的職業習慣,公證員才能夠有效地提高公證工作中的判斷能力。
綜上所述,公證員在社會生活中是公平和正義的代表,其在公證工作中的判斷能力直接決定著公證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影響著公證制度的權威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在國家社會治理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實踐中,我們要不斷加強公證員判斷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不斷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保證公證員在公證工作中能夠做出正確、科學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