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楚藝 郭思雨
(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2020年5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首次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一共7編、84章、1260條、十萬余字,內容博大精深,涉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規范了我國公民從出生到死亡可能涉及的所有民事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民法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民法典》重大意義的宣傳教育,特別是對青少年的《民法典》教育?!币虼?,將《民法典》的相關內容融入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之中,能夠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素養,培養新時代全面發展的大學生。
近年來,在大學生群體中發生的民事法律糾紛明顯增多,影響了國家與社會的長治久安。青年大學生是貫徹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中堅力量,《民法典》規定了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和相應的民事義務,并將民事責任獨立成章,民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后的法律后果,將其相關內容融入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之中,能夠增強他們民權意識的同時,明確違背民事義務需要承擔的法律后果,自覺養成知民法、守民法和用民法的習慣,從而保障我國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貫徹落實。
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更加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的青年人才,其中“德”在整體中發揮引領的根本作用,而法治素養是“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大學生對《民法典》的掌握程度及“民法思維”的水平,勢必成為我國人才培養目標是否實現的衡量要素。在高校開展《民法典》的教育教學,能夠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接受多元化、系統化的法治教育,使“德”的建設更加完備,進一步成為新時代全面發展的合格大學生。
《民法典》是一部與中國古代民法體系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社會歷史性法典。在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之中,上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由李俚編纂的《法經》中《雜法》涉及的民法內容,下至清代編纂獨立成冊的《大清民律草案》,都是中國古代民法制度的內容。[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多次啟動民法的編纂工作,但都沒有取得實質成果,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施行,圓了幾代人的夙愿,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民法典》系統整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睂ⅰ睹穹ǖ洹啡谌雽Υ髮W生的法治教育之中,不僅能夠提高大學生的民事法律素養,還能使其感知到其中蘊含的中華優秀法律文化,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長期以來,我黨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社會法治意識氛圍相對淡薄,國民的法治素養整體偏低,社會上大多數人不完全懂法、不學法,導致在自身法定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下,不會想到訴諸法律的途徑解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商家為了賺取高額利潤,違背“契約精神”、平等交換、公平競爭的原則,容易為三觀尚未定型的青年大學生帶來不良的影響,造成其在日常消費、商品交換等民事活動中,不遵守誠信原則或不尊重對方的自由意志和平等地位。如此說來,《民法典》作為社會經濟生活中“契約精神”、自由平等價值意蘊的法律體現,大學生加強對其學習顯得格外必要。
在高校普法方面,大多數高校更注重對大學生的刑法教育教學,忽視民法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實行刑法教育的目的是防止某些品質敗壞、道德淪喪的大學生在校園之中產生殺人、搶劫、盜竊等犯罪行為,而且這些大學生本身因害怕觸犯《刑法》,承擔刑事責任,也相對更關注《刑法》的內容,但是《民法典》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與每位大學生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因此,需要將《民法典》的內容融入高校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框架之中,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法治素養。
目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更多以學校為主力,忽視了家庭教育為大學生法治意識提高帶來的積極作用,家庭法治教育應作為學校法治教育的基礎、補充和延伸。但目前的情況是,大多數家長更注重對孩子學習成績的管教和道德的培養,而忽視了法治人格和法治意識的養成,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涉及民法教育。其次,大部分家長也缺乏法律常識,尤其是民法常識,想對孩子滲透《民法典》的相關內容也有心無力。
社會是青少年大學生成長的大環境,良好的社會法治教育氛圍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提高大有裨益。面對當前我國國民整體法治意識不強、社會法治教育氛圍不夠濃厚的現狀,要完成將《民法典》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任務,應主要靠政府對社會公民做好宣傳引導,讓《民法典》走進社區、村莊和百姓家庭。政府可以出臺政策、安排專項資金,將公民《民法典》相關內容的普及情況和效果納入各級政府部門的考核中,將各社區、村莊有無違反民法現象作為評定優秀社區黨支部、文明社區的重要指標之一。在社區、街道辦事處開展豐富多樣的《民法典》普及活動,在活動之中評選出自覺守民法的公民、家庭,并對其進行獎勵[2]。
學校是為大學生普及法治教育的主陣地,高校要加強對民法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首先,高??梢詫ⅰ睹穹ǖ洹氛蔑@的自由、平等、誠信等精神原則,滲透到校風之中,通過出版《民法典》校報等方式,對大學生起到“內化于心”的民法教育效果;《民法典》因其強烈的生活性,所以在教育之中應凸顯“實踐性”。通過開展可以使學生切身參與進來的、豐富多樣的校園普法活動,如舉辦《民法典》知識競賽、模擬法庭等,對大學生起到“外化于行”的民法教育效果。其次,在互聯網的時代,高校運用新型教學媒介進行《民法典》教育是必要的,能夠拓展民法知識的來源,突破課堂教學的空間局限,形成《民法典》普及教育的多元形式。一方面,高校和各級學院可以在“兩微”等線上平臺開設法制專欄,傳送《民法典》的相關內容。另一方面,可以邀請本?;蛲庑5膶I教師、法律人士,在線上給學生以案講法。線下與線上緊密結合傳播《民法典》的相關內容,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的“民法思維”水平并非難事。
家庭對大學生民法意識的培養是潛移默化的。針對家長對子女法治教育忽視的現象,家長必須及時更正教育理念,重視起對子女法治意識的培養。首先,在家庭生活中也營造一定的學民法氛圍,家長可以與孩子一同觀看法制節目、閱讀民事法律的相關書籍、討論身邊一些民事法律案件,共同提高民法常識。其次,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有著重要的影響,為此,家長要先認同并相信法治,以身作則學民法守民法。最后,家長應注重家風文明建設,盡力營造和諧、穩定、溫暖的家庭環境,杜絕出現家庭暴力、重男輕女、草率離婚等現象,由此來引導孩子樹立健康、理性和文明的婚戀觀,在組建自己的家庭之后,能遵守《民法典》中婚姻家庭編的細則。
總之,《民法典》是一部內容豐富且全面的基礎性民事法律規范,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通過社會、學校、家庭三個層面展開《民法典》教育,更能使當代大學生自覺知民法、守民法及用民法,全面提升自身的法治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