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艷坤
遼寧省大石橋市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 遼寧營口 115000
在傳統中國的音樂教育體系中,主要以五聲調式和音階為主體,二者也成為樂理知識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學好音樂的前提就是要打好樂理知識的基礎,掌握好音樂的基本要素和專業理論。實踐指導認識,認識反作用于實踐。在不斷地學習和創新中,萬變不離其宗,打好核心的根基,才能更好地運用技巧,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因此中職院校的所有音樂系師生都應該對樂理知識引起足夠的重視,學校也應該對樂理課程的設置進行改革,適應新時代的樂理理論知識需求,為廣大學生打下更堅實的音樂基礎而努力。
在這個目前所有事情都講究“效率”的社會里,大多數事情都做不到“精雕細琢”、“細嚼慢咽”以及“循序漸進”,音樂課程教學也不例外。樂理知識作為音樂課程的起點和基礎,是學生入門和打根基的關鍵點的,但是由于現在的音樂創作似乎都被大家貼上“靈感為上”的標簽,認為創意是最重要的,基礎知識可以一帶而過。所以在目前中職院校音樂教學的排課中,樂理知識的課程數量極少,基本在2-3 節課中結束,進度條拉至幾倍速,草草結束,快速進入下一階段。這就導致老師講授內容快,學生不能及時完全消化,還沒有成為自己的根基,就開始進入下一部分的“拔苗助長”過程中,基礎不牢,會議影響未來對于音樂的感知和體會[1]。
樂理知識主要包括五聲調式和音階等基本知識,這些知識以理論概念為主,旨在將學生引入音樂的門檻,提高大家對音樂的認知。這樣的知識在很多人看來是“死的”,是躺在課本和PPT 上的沒有靈魂的一個個字符和標志,沒有興趣學習。老師在講解這一部分的時候,大多也都是傳統的照著課本講,單純把概念解釋一遍,基本沒有聯系具體樂曲或者實際來講解,這就會導致大家認為這些知識可以事后彌補,自己看書也能學會,一旦造成這種錯覺,會大大影響學生學習樂理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很多學生會從課表上判斷該門課程的重要程度,由此來決定自己對待這門課的認真程度。要想改革和引起大家的重視,不但要從方法和內容上改變,形式上也要改變。當排課明顯增多,課時明顯延長,學生從一開始就會在心里告訴自己:這門課很重要,不然不會上這么久。長此以往的心理暗示會促使學生在心理上首先重視該門課程從而附之以具體的學習行動[2]。
目前的上課方式仍然是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學生是被動接受的,沒有興趣去主動學習。那么怎樣提高他們的主動性呢?答案是制造問題并使課堂多元化發展變得“有聲有色”。例如在實際中,學生常常會把拍號、譜號、調號這幾項基本的樂理知識混淆,以前都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這幾個名詞的概念,有什么區別該怎樣區分。那么以后可以制造問題,結合實際給出具體的判斷題,讓學生當場辨認和區分,將以老師為中心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大家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是怎樣區分和記憶的,這樣概念混淆的問題能現場解決還能加深印象。
其次,在樂理知識教授過程中樂理理論太過枯燥,可以將樂理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互相滲透學習,比如與視聽相結合。老師可以將枯燥的理論結合實際運用到學生的視唱練耳當中,一邊塑造樂理知識的基建,一邊提高視聽上的審美水平,這樣的理論與聲樂的滲透性學習,不僅不用擔心會拖緩上課的節奏,還能提前“預習”聲樂視聽的知識,將課堂“活色生香”起來,就不再只是枯燥的概念誦讀,而是生動的全面性課堂。
在目前中職院校的樂理課程內容設置中,主要還是以基礎樂理家教材為主,而這些教材已經沿用已久,內容多是以中國古典和傳統音樂為主,對于現代流行的各新類型音樂知識并沒有做到及時更新和完善,自然也就不能滿足當代青年音樂學生的學習需要,老師在講授過程中也因此不能抓住學生的心,自然教學效果也受到制約。因此,在未來的樂理課程內容設置中,可以適當多加入現代年輕人喜歡的音樂內容,比如說唱音樂、鄉村音樂等。在傳統音樂的樂理基礎上,融入更多新時代的知識,迎合學生的愛好和需求,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未來的創作能力[3]。除此之外,在課堂上,還可以加入許多非常具有感情特色的音樂,讓學生形成獨特的感情記憶,感受各種風格不同的音樂魅力,能讓大家找尋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種,找準了方向,才能更好地去促使自己深入了解這類音樂的基礎知識,有助于自身對樂理體系認知的構建。
音樂是一個最能傳遞情感,也最能使人共情的神圣存在,在歷史的長河中,音樂也在不斷開枝散葉,不斷發展,每一個音樂人都希望能形成自己的音樂風格,不千篇一律,不隨波逐流,而這都建立在擁有非常扎實的樂理基礎之上,根基穩固才能任由風雨吹打,經歷時間的考驗而歷久彌新。每一個音樂人都應該重視樂理的學習,中職院校作為培養音樂人的主力軍之一也應該引起足夠重視,改革自己的課程設置以及講授內容,形成最新的樂理課程體系,幫助學生打好基礎,為未來的創作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