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大彪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5.013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1)05-0069-06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講話,著重指明了偉大民族精神的具體內容及其當代價值,深入學習、研究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闡述,是培育和踐行偉大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意。
一、偉大民族精神的概念釋義
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偉大民族精神,屬于中華民族精神的范疇,特指中國人民所擁有的偉大民族精神。正確理解民族精神是厘清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必要前提。所謂民族精神,是指一個民族所廣泛持有的,且能持久推動其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力量。它具有五個重要特征:一是積極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要所在,而非糟粕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二是廣泛性。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中絕大多數人所擁有的精神,它既體現在自覺付諸于實踐的意識層面,也體現在“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系辭上傳》)的潛意識層面。三是持久性。民族精神貫穿于民族發展的歷史之中,在其繁衍生息中世代相傳。四是民族性。民族是民族精神的寄寓之所。每一個民族的生產方式、所處的地理環境、人口特征、政治體制和母語等因素,賦予其民族精神以鮮明的民族特質。五是時代性。一脈相承的民族精神,在具體的實踐中彰顯,往往留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根據民族精神的內涵與特征,我們不難發現,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而又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質。世界上有很多民族,幾乎所有民族都有其民族精神。一個民族的實踐越廣泛、歷史越悠久、貢獻越突出,這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就越豐富、越深刻、越持久。對于中華民族而言,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具有中國氣派和中國風骨的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各個民族共同創造和共同擁有的民族精神,是不斷推動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力量。“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由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構成,它們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的最大公約數和重要交匯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要之所在,是眾多中華民族精神中貢獻卓著而又貫通古今的民族精神。中國人民的偉大民族精神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歷久彌新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華各個民族的精神紐帶,促使中華民族形成多元一體的格局,推動中國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偉大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提供了奮斗目標,引領中華各民族凝神聚力、眾志成城、團結奮斗,匯聚氣勢磅礴而又無窮無盡的中國力量。偉大民族精神感召中國人民為一統中華而文治武功、天下歸心,為挽救民族危亡而上下求索、舍生取義,為國家的建設與改革而勵精圖治、鞠躬盡瘁、披荊斬棘,不斷實現偉大夢想,創造無數人間奇跡,鑄就偉大的中華文明,光耀神州大地,福澤四海萬邦,使中華民族綿延不絕。鑒往知來,“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但仍然任重而道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需要偉大民族精神的滋養、引領和推動。偉大民族精神的提出與闡釋,滿足了時代之需,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民族精神,為中國人民建設美好生活提供了精神動力,實現了價值與實踐、歷史與時代、傳承與創新的統一,“形成了一個具有科學性與權威性的民族精神理論體系”,引領中華民族步入文化自覺的新境界。
二、偉大民族精神的具體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偉大民族精神具體內容的重要論述,“通古今之變”,鞭辟入里,拓寬了我們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理解與認識。
1.偉大創造精神
“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的人民。”創造是一種具有開創性和創新性的實踐活動。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偉大的思想理論創造。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我國思想理論創造的第一個高峰。孔孟所創造的儒學,以四書五經為其代表性著作,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直至清朝覆滅,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歷經三期的發展,儒學已然從中國輻射亞洲,并遠播全球。老莊所創立的道家學說,以《道德經》和《莊子》為其代表性著作,通過漢文帝、漢景帝、丘處機及陳鼓應等人的推廣與宣傳,影響持續至今,對當代生態文明的建設具有重要價值。以商鞅、慎到、申不害、韓非子和李斯等為代表的法家學派,構建了以法、術、勢為主干的法家思想體系,歷經商鞅變法和秦始皇的推行,使郡縣制成為我國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法家的理論與實踐對我國的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孫武、吳起和孫臏等為代表的兵家,以《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孫臏兵法》為其代表性著作,對我國古代乃至近現代以來的軍事理論與實踐產生深遠影響。除了上述學派之外,還有墨家、縱橫家、農家和陰陽家等學派。繼輝煌燦爛的春秋戰國之后,近百年的中國,又一次迎來了中華民族思想理論創造的新高峰。近代的中國,逐漸淪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面臨著深重危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中國人民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初步的探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所創立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中國人民不斷地走向繁榮富強。可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偉大的理論創造。二是偉大的科技創造。在明朝中期以前,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中國科學技術領先于全球,有以《九章算術》《甘石星經》《齊民要術》《天工開物》《夢溪筆談》《墨經》《黃帝內經》《傷寒論》和《水經注》為代表的科技著作。雖然明朝中期至晚清,中西方的科技水平差距甚大。但百余年來,中國人民奮起直追,從“兩彈一星”的實驗成功到青蒿素的發現,再到“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我國的科技創造,正向世界的巔峰回歸。三是偉大的文藝創造。中國的文藝歷史悠久,內容廣泛,涌現出了眾多經典之作。有以詩經、唐詩、宋詞和四大古典文學名著為代表的文學經典。“有以《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洛神賦圖》為代表的中國美術,有以《蘭亭序》《多寶塔碑》《秾芳詩貼》《淳化閣帖》為代表的中國書法。有以《高山流水》《十面埋伏》《廣陵散》等為代表的中國音樂。有以《霓裳羽衣舞》《絲路花雨》《千手觀音》為代表的中國舞蹈。”這些文藝經典滋潤著中國人民的心田。四是偉大的工程創造。古往今來,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創造了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故宮、成昆鐵路、三峽大壩、洋山深水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港珠澳大橋等偉大工程。中國人的偉大創造精神代代相傳,光耀中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征程中,偉大的創造精神定能引領中華民族創造更多的“人間奇跡”。
2.偉大奮斗精神
“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奮斗精神的人民。”“所謂奮斗,是指為實現既定的理想或目標而進行的積極向上的一系列的實踐活動過程。”偉大奮斗精神是一種為理想信念而攻堅克難、矢志不渝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象辭上傳·乾卦》),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精神,古來有之。它主要通過以下四種方式體現出來。一是鍥而不舍的勵志名人。“偉大奮斗精神感召奮進者砥礪前行”。魯迅先生指出,“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司馬遷曾在其《報任安書》中列舉了在他之前的勵志名人。他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之后的歷史,類似的勵志名人不勝枚舉。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從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到開創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再到帶領中國人民改天換地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我國歷史上的眾多勵志名人形象而生動地展現了偉大的奮斗精神。二是戰勝自然災害的偉大壯舉。從大禹治水到李冰治水,再到姚崇滅蝗;從1998年抗洪搶險到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從古至今的中國人民戰勝了無數自然災害,展現了中國人民的勇氣和智慧。三是構建齊備的產業體系。從“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易·系辭下傳》)、千耦其耘(《詩經·周頌·載芟》)、逐水草而居,到近代以來開創的實業和建國之初的“一化三改”,再到我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在改革開放中的協同發展,中國人民構建了完備而又不斷優化升級的產業體系,創造了充實而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四是社會建設的非凡成就。從西周的成康之治,到歷經數代之功而統一六國的大秦王朝;從文景之治到漢武盛世,從貞觀之治到開元之治;從一統華夏的大元王朝到永樂盛世,再到富庶的康乾盛世;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到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與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與建設,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強起來”的新時代。中國人民在拼搏奮斗的過程中不斷地改善民生,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油然而生。在當代中國,偉大的奮斗精神,定能引領中國人民繼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3.偉大團結精神
“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團結精神的人民。”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是造就偉大團結精神的根基和沃土。中華民族所擁有的共同文化、共同價值追求,孕育了偉大團結精神。回望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早期的中華民族主要在黃河流域孕育和發展。夏商周時期形成的華夏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雖然當時形成了“華夷之辨”,視四周之民為南蠻、北狄、西戎和東夷,但歷經春秋戰國的交錯與流變,“華夷之辯”的觀念開始逐漸轉變。因為“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春秋左傳·昭公十七年》),如道家發祥地的南方楚國,孔孟之鄉的東方魯國,征服西戎的秦國,效仿北狄而胡服騎射的趙國,說明中華民族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中華各民族之間的融合。秦統一六國之后,在文化方面,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行同倫。在政治上,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在經濟上方面,實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秦亡漢興之后,沿襲了秦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漢武帝把學術形態的儒學晉升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廣納賢才,富國強兵,開疆拓土,建立“河西四郡”,中華各民族深入融合。秦漢使中華民族初步形成了一個血脈相連、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自秦漢始,我國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初步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我國長城以南的農耕民族和長城以北的游牧民族,雖然民族內部的戰爭時有發生,但互通有無的古絲綢之路和茶馬互市則長期存在。不管是漢族帝王,還是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尤其是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首領,基本都沒有舍棄“大一統”的政治傳統,團結統一的精神薪火傳承。我國歷史上的唐朝、元朝和清朝,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淵源,中華兒女在反抗外來侵略過程中,才能夠形成了強烈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為解救民族和國家的危亡而上下求索,共赴國難,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死而后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我國建立了廣泛的統一戰線,通過武裝斗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實現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此后,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守望相助、艱苦奮斗,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初步探索,創造了繁榮富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的團結精神,貫徹于中華民族的演進之中,使歷史上暫時的分裂能實現統一,使統一的中國能夠創造一個又一個盛世。在新時代,偉大團結精神定能戮力同心、聚同化異,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中國力量。
4.偉大夢想精神
“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早在洪荒的遠古時代,華夏先民就心懷夢想,“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卦、神農嘗草、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國古代神話深刻反映了中國人民勇于追求和實現夢想的執著精神。”自古以來,無數中國人把個人的夢想和社會的夢想交融在一起。古人向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的大同社會,向往“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禮記·禮運》)時代的小康生活。“大同”和“小康”的社會理想帶有鮮明的家國情懷,浸染著無數古人的心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橫渠語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艱難困厄無法阻擋無數仁人志士的夢想,不管是“志在千里”(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第十四》)的堅守,“茍利國家生死以”(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的信念,還是“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屈原《橘頌》)、“雖九死其猶未悔過”(屈原《離騷》)的悲情,皆因心懷夢想,不改初衷。偉大的夢想精神在我國近現代的苦難中傲然綻放,“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自題小像》)、“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毛澤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紅軍不怕遠征難”(毛澤東《七律·長征》)、“敢教日月換新天”(毛澤東《七律-到韶山》),這些擲地有聲的名言,展現了中華民族為中華崛起而砥礪前行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中華兒女為了這個夢想而持續奮斗,未來的藍圖已經畫就。接力傳遞的偉大夢想精神,激勵著當代中華兒女繼續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奮斗,偉大的中華民族定能夢想成真!
總之,偉大民族精神的具體內容,構成了一個相互貫通的民族精神體系。偉大夢想精神是目標,偉大奮斗精神是動力,偉大團結精神是保障,偉大創造精神是途徑。偉大的夢想,激發中華民族為之而團結奮斗,成就偉大的創造,進而夢想成真。偉大創造又激發新的偉大夢想,再次開啟團結奮斗的新征程。這四種精神共生共榮、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引領和激發中國人民創造無數豐功偉業。
三、偉大民族精神的當代價值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價值。
1.偉大民族精神是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大國底氣
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彰顯了偉大民族精神。敢為天下先的小崗精神、敢闖敢試的特區精神、團結拼搏的女排精神、勇攀巔峰的載人航天精神、團結奮進的北京奧運精神,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壯士斷腕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身報國的黃大年精神、愛崗敬業的勞模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是對偉大民族精神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偉大民族精神為堅持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提供精神動力,引領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團結奮斗,使中國道路越走越寬廣。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供智力支持,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思想啟迪、賦予其中華氣派與風格,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偉大民族精神激發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攻克頑瘴痼疾,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與政府的宏觀調控實現良性互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偉大民族精神激濁揚清、催人奮進,構筑了國家文化安全的牢固防線,提升了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精神動力。偉大民族精神也有利于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學校要引導學生在奮斗中成長成才,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青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證明,偉大民族精神已然融入中國特色社會化主義之中,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偉大事業迎來光明前景。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扎實推進,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軍民融合釋放無窮的創造力,推動富國與強軍的協同發展。“一帶一路”沿線建設卓有成效。生產力水平和綜合國力實現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在當代世界的舞臺上高高飄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日益凸顯,為探尋發展之路的國家提供了寶貴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培育偉大民族精神的中國人民,把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轉化為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物質力量,在改革開放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奠定了堅實的根基。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有這樣偉大的人民,有這樣偉大的民族,有這樣的偉大民族精神,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氣”。可見,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大國底氣。
2.偉大民族精神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力量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離不開偉大民族精神。“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從國際的情況來看,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政治多極化與單邊主義并存,文明的沖突與融合相互交織。國際秩序處在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為了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實施和平演變圖謀,主要采取四種手段。一是以硬實力強行兜售西方文化。美國提出“人權高于主權”的口號,肆意干涉他國政治。美國政府還在全球推出“普世價值”,企圖把西方的價值觀全球化。二是抹黑中國。美歐等國通過多種方式損害中國的光輝形象。比如,美國政府每年所公布的人權報告,經常妄批妄議我國人權。鼓吹“中國威脅論”,妄圖通過“貿易戰”等手段打壓中國。三是實行分化瓦解的卑劣行徑。西方國家往往以民族問題為切入點,挑唆和煽動民族矛盾,曾暗中蠱惑和支持打砸搶燒等暴力活動,陰謀分而治之。四是文化滲透。西方文化滲透的方式眾多,主要是以西方頂尖名校影響未來精英,以學術滲透影響思想理論、以文藝滲透影響青少年、以網絡滲透影響社會輿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妄圖通過這些卑劣行徑阻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時期,在重大風險防范化解、污染防治、解決民生問題、深化供給側改革、鄉村振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依法治國、維護國家安全等方面仍需攻堅克難。面對國際國內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大力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弘揚偉大的夢想精神,有助于為人民群眾明確奮斗目標,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闊步前進。弘揚偉大的團結精神,有助于蕩滌西方分化瓦解的圖謀,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我國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形成勢不可擋、無堅不摧的中國力量。弘揚偉大的奮斗精神,能戰勝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領域的困難與挑戰,推動我國生產力實現均衡而又充分的發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進而擺脫社會焦慮,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弘揚偉大的創造精神,能推動思想理論創造、科技創造、文藝創造和工程創造,攻克“卡脖子”技術,從高原走向高峰,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以創新驅動發展,進而建成創新型國家。可見,偉大民族精神“也是我們風雨無阻、高歌行進的根本力量!”它能夠引領我們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3.偉大民族精神是推動中國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精神動力
偉大民族精神是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和共同擁有的精神力量,是我國各民族互聯互通的精神紐帶,是中國人民的精神家園。擁有偉大民族精神的中國人民,同舟共濟、海納百川、革故鼎新,推動了中國的永續發展。在偉大民族精神的引領之下,我國創造了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文化,創造了漢唐盛世、永樂盛世、康乾盛世。到了近代,面對著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中華兒女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愛國救亡運動。從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到洋務運動,從戊戌變法到義和團運動,從辛亥革命到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中國人民的救國之舉展現了偉大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和夢想精神。五四運動之后,中國人民繼續傳承偉大民族精神,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無數人間奇跡。我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距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越來越近。偉大民族精神在推動中國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箕子入朝、徐福東游、鑒真東渡等開創性的歷史活動,使中華文化惠澤東南亞。西漢開創的古絲綢之路,以商隊為載體,跨越茫茫沙漠、無垠草原和波濤洶涌的大海,在廣闊的亞歐大陸上實現了商貿往來,促進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促進了西方的發展。馬克思指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秉持偉大民族精神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展艱苦卓絕的奮斗。抗日戰爭的勝利有力地捍衛和推動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我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世界上眾多國家所接受和認可,為國際交往提供了公平合理的行為準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實現了“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有機結合,這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召開,為突破貿易壁壘,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正在引領世界各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見,中國人民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展望未來,偉大民族精神必將為中國與人類貢獻更多的智慧與力量!
[責任編輯:孫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