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建 李玉珂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5.014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1)05-0075-05
近年來,以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歷史為重點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沉渣泛起,并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為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涉世未深,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定型的大學生帶來極大的影響。“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促進青年更好成長、更快發展,是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大學生群體作為有志青年的杰出代表,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因此,主動揭示歷史虛無主義的反動本質,采取有效對策消除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的影響,提高大學生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抵制力,引導大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進大學生對黨的信賴、信念和信心,更好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一、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及表現
“歷史虛無主義通過消解和解構歷史,否認一些人們已經普遍接受的事實,強調歷史是一種可以隨意涂鴉的‘空或‘無。因此,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是歷史唯心主義,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背叛,”是資本主義價值觀體系的思潮。歷史虛無主義完全違背歷史唯物主義關于歷史研究要堅持實事求是、全面客觀的根本原則和階級分析的根本方法,將歷史看成是出于人的主觀意愿和政治訴求而對某些事件、人物和認識的任意裁剪和選擇性拼接,有意虛無主流歷史,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以此實現其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地位和作用,進而否定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合法性的政治訴求,完全是唯心主義歷史觀在新的歷史條件的復活和翻版。
當前,在國內外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背景下,歷史虛無主義重新泛起,在整合其發展歷程中在理論內核不變的同時,以更加隱蔽的形式、更加多樣的手段滲透和蔓延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給大學生帶來極大影響。
1.政治上鼓吹“告別革命”論
“告別革命”論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集中表現。其突出特征就是竭力貶損和否定革命。認為“革命是一種消極的否定力量”,“是一種能量的消耗”,“革命只是起破壞作用,沒有任何積極意義”。相反,歷史虛無主義頌揚改良,認為“改良是一種能量積累”,“改良才可能成功”。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他們將近代中國凡是追求革命進步的運動,從農民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直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都加以否定。而將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改良運動,如洋務運動、清廷“新政”等,都加以肯定。以否定近代歷史為起點,進而否認和抹殺中國共產黨在近代史中的歷史功績。
2.學術上大搞翻案風
歷史虛無主義常以“學術研究”的面目出現。其突出表現就是在“重新評價”的名義下,進行“人物或事件重評”,為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做翻案文章。將已經被歷史判明屬于反動的一些歷史人物,描述為有利于現代化的民族英雄人物,大肆頌揚。而對譚嗣同、孫中山、毛澤東等人的歷史功績加以貶損,甚至為了否定革命的正義性和必要性,公然炮制“侵略有功”論,鼓吹“殖民化在全球范圍內推動了現代化進程”的荒唐言論,竭力美化帝國主義的侵略史。近年來,更是出現了對邱少云、黃繼光、劉胡蘭、狼牙山五壯士和雷鋒等英雄人物的歪曲和丑化。
3.文藝上肆意“戲說”“惡搞”歷史
歷史虛無主義在文藝創作中愈加盛行。其突出表現就是某些文藝工作者在經濟效益的驅動下,無視社會效益,以“戲說”“惡搞”歷史的方式,編制文藝作品,制造大眾娛樂,吸引大眾眼球,獲取文化盈利。一些個別的影視作品以所謂“創新”的名義,大膽虛構歷史,隨意為某些反面歷史人物翻案,極力渲染歷史陰暗面,甚至“把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歸結于各種離奇的因素,歸結于個人的心血來潮。”一些文藝評論,“貶損和否定反映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現當代作家”,如郭沫若、矛盾、巴金等,“全盤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影響下的革命文學。”
二、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的影響
1.搞亂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政黨的力量源泉。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政治信仰的培養。通過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和歷史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股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與新自由主義等社會思潮相呼應,借鼓吹指導思想多元化,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借否定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顛覆傳統的歷史觀,否定已有的歷史結論,歪曲已經發生的歷史事實。這種思想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中,造成大學生思想上的極度混亂和歷史觀上的劇烈沖突,借此誘導大學生質疑、拋棄甚至反對之前受到的主流歷史觀教育,造成大學生政治信仰的淡漠和共產主義信仰的喪失,嚴重削弱黨的領導力量。
2.消解文化認同
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為基礎。歷史虛無主義不但歪曲近現代中國歷史,而且對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恣意抹殺。他們宣揚中華民族“愚昧”“丑陋”“充滿奴性”;中華文化是“糟粕”和“垃圾”,是走向沒落的“黃色文明”,“孕育不了新的文化”,要實現現代化只有乞靈于西方的“藍色文明”。歷史虛無主義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全盤否定,不僅造成大學生對自己民族歷史文化的無知,而且極大消解大學生對中華燦爛歷史文化和寶貴民族精神的認同。
3.質疑黨的領導
中國過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離不開黨的領導。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持續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依舊離不開黨的領導。歷史虛無主義以否定和歪曲中國近代革命史為契機,全面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功績,集中抹黑黨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無限放大黨領導各族人民在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主革命道路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所經歷的挫折、所犯的錯誤,甚至提出改革開放前后兩個階段相互否定的謬論,最終達到質疑黨的領導地位、否定黨長期執政合法性的目的。歷史虛無主義的這種做法會引起大學生對黨史、共和國史認識的錯亂,動搖大學生對黨的信任、對未來的信心。
4.危害社會穩定
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條件。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統一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結束了國內四分五裂、動蕩不安的局面。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跡。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堅持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積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應該說,這一局面來之不易。然而,歷史虛無主義者罔顧歷史事實,聚焦國內社會轉型期中,社會存在的某些不足,極盡夸大,甚至與國際上反華勢力勾結,蓄意制造事端,詆毀中國歷史,煽動社會不滿情緒。大學生由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未完全定型等原因,成為歷史虛無主義重點俘獲的對象。它以隱蔽的形式長期存在于大學生群體中,一旦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會迅速導致校園的不安定,甚至引發蔓延全國的大學生群體事件。
三、歷史虛無主義影響大學生的原因
大學生受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主要是由社會轉型期的宏觀背景、大學生歷史觀的不成熟、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自身的特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的偏頗以及現代傳媒的負面效應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社會轉型期的宏觀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逐步摒棄了過去以計劃經濟為主導的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擺脫了過去封閉半封閉的發展狀態,轉向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一方面,社會體制的變遷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有時還以尖銳的形式表現出來,致使黨的理論主張與現實情況出現一定程度的反差,對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客觀地講,在我國現有國情條件下,各種社會問題的存在是一種難以規避的規律性現象,這些問題的解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在社會轉型期,社會現實變化太快,人的思想實際變化也很快。社會思想多元、多樣、多變特征更加明顯,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多樣性、選擇性、差異性日益增強。歷史虛無主義者抓住社會轉型期出現的社會“應然”與“實然”之間的反差,無限放大,大做文章,誘發大學生產生不滿現實狀況、質疑黨的性質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不良思想。這是歷史虛無主義影響大學生以及其他大眾的一個共性因素。
2.大學生歷史觀的不成熟
“歷史觀是什么?歷史觀絕不僅僅是如何看待歷史、如何看待歷史事件和任務的具體問題,更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個國家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學生,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要承擔和完成這樣艱巨的使命,必須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即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但是成熟、穩定和正確歷史觀的形成并非易事。大學生在歷史觀上的不成熟給歷史虛無主義提供了可乘之機。首先,對歷史的認識不夠深刻全面。與通常看法不同,大學生并非對歷史十分淡漠,反而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他們大多數在對歷史的認識上呈現“碎片化”特征,對歷史的認識缺乏一個全面、深刻的理解;其次,大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大學生對一些所謂標新立異的新的理論觀點、新的歷史資料帶有強烈的好奇心,不僅容易受其影響而且影響較深;最后,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對歷史感興趣、有好奇心使得大學生樂于主動去接觸歷史、了解歷史、學習歷史,這本身是件好事。但他們對歷史材料的甄別、對歷史觀點的思考、對各種歷史價值觀念的判斷往往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缺乏理性判斷是非的能力。這是歷史虛無主義影響大學生的一個內在因素。
3.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自身的特點
“社會思潮是在社會變革年代,由一定思想理論引領的,反映社會歷史走向訴求的,影響面很廣的思想觀念或傾向。”成為社會主流思潮是每一個思潮的目標。任何一種思潮要想完成這一目標都要經歷一個大眾化的過程,即這種思潮必須能夠掌握大眾,使大眾高度認同和接受它。這正是歷史虛無主義企圖掌握大學生的根本動力所在。另外,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這種目標指向性,促使它不斷采取各種手段影響和控制大學生,以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這是歷史虛無主義影響大學生的一個外在因素。
4.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的偏頗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弘揚主流意識形態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實施十多年來,在課程設置、教材建設、師資培養和學科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積極進展。當前高校“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設置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大學生正確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但與此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諸多方面還存在不足,為包括歷史虛無主義在內的各種社會思潮影響大學生提供了空間和土壤。首先,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根本目的的認識上存在偏頗。重視課題申報、科學研究,忽視思想教育的時代性、實效性;其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亟待提升。不僅存在低水平教育現象,甚至還出現崇尚西方、抹黑社會主義的價值傾向;最后,改革創新手段不多。教學方式和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脫離大學生思想實際,導致教學有效性的低下和主流意識形態引導的不足。這是歷史虛無主義影響大學生的一個潛在因素。
5.網絡傳媒的負面效應
伴隨著網絡傳媒的迅猛發展,人類進入了網絡信息技術時代。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認知方式以及學習方式等因此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大學生在高度自由開放的網絡空間中,可以自由地獲取海量信息、平等地參與意見表達、及時地進行人際溝通、有效地拓寬學習視野;另一方面,網絡傳媒的負面效應不可低估。網絡不僅僅是一個信息技術的載體,更是一個巨大的輿論場。各種社會思潮在網絡空間交流、交融、交鋒。當前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正是借助網絡平臺,通過意見領袖和微博大V等炮制和散播一些詆毀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論和信息,并運用符合大學生風格的、為大學生所喜聞樂見的語言,顛覆大學生的政治信仰。這歷史虛無主義影響大學生的一個輔助因素。
四、消除歷史虛無主義影響大學生的對策
歷史虛無主義是一股對大學生產生多方面影響的反黨、反馬克思主義、反社會主義的錯誤思潮。因此,消除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的影響決不能單單從某一個方面人手,而要把它看做一項系統工程,從多維度進行思考,積極探索有效對策。
1.敢于亮劍,澄清理論困惑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作為一股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錯誤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提出公然挑戰。由于,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主要是從學理上展開的,通常以“學術研究”的面目出現。“對此,馬克思主義者應當站出來講話,”發揚敢于亮劍的精神,在學術研究上與其展開深入辯論與批判,主動揭示歷史虛無主義的謬誤和反動本質,澄清大學生在學理上的困惑。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者還應運用唯物史觀,科學看待中國近現代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客觀公正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正確把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主流趨勢,對涉及革命的歷史作用、中國共產黨的宗旨與性質、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以及黨和國家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成績與失誤等重大歷史問題,作出實事求是地解答,形成一批具有說服力并能為大學生接受的研究成果,還原歷史的本真面目,從理論上清除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的影響。
2.加強引導,確立正確歷史觀
歷史觀是人們對世界歷史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有什么樣的歷史觀,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正確歷史觀的確立,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個人高尚品格的培養,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更有利于大學生深刻體會和領悟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必然性,從而增強大學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立志報國的信念。當前,以唯心主義哲學為基礎的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主流價值觀和歷史觀產生重大沖擊。為此,必須在大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學習了解黨史國史、近現代史和改革開放史,繼承五四運動以來的革命文化傳統,堅持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有效發揮教師在培養大學生歷史觀方面的引領作用,大力創新培養的方式方法。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參與下,循序漸進地向前推進,從提高大學生自身素養上消除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的影響。
3.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有效性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責任重大。”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深入開展共產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活動,使中國夢成為大學生共同追求的奮斗目標,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大學生衷心擁護的發展道路,使共產主義成為大學生矢志追求的遠大理想;要注重引導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真正發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建設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緊密結合大學生思想行為的新變化開展教育”,“使教育活動更具有親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不斷推動教育活動的高效運行”。由于歷史虛無主義將主要矛頭對準近現代中國革命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因此,承擔歷史課程教學的高校教師需要不斷夯實其專業理論知識,逐步改變單純的理論灌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實現教育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激發學生理論思辨,并對錯誤的歷史觀念要給予及時糾正,提高大學生對于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甄別、辨別能力,從提升思政課的課堂教學效果上消除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的影響。
4.善用網絡,傳播主流價值
當今世界是信息化高度發達的時代,網絡傳媒已成為各種社會思潮爭相占據的思想陣地。“思想宣傳陣地,社會主義思想不占領,資本主義思想就必然會占領。”我們必須把網絡傳媒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積極發揮網絡傳媒的特點和優勢,大力開展正面宣傳,弘揚網絡正能量,傳播主流價值。首先,建立完備的網絡輿情監測系統,提升網絡輿情的分析和引導能力,適時觀察和掌握歷史虛無主義的動向以及大學生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關注度,為消除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提供準確導向,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認知;其次,發揮媒體對大學生歷史觀形成的引領作用。激發媒體的責任感,建立一批歷史主題教育網站,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潛移默化地培養大學生的唯物史觀;最后,高校理論工作者要在大學生群體中廣泛開展網絡素養教育,引導大學生科學、依法、文明、理性用網;同時,要抓住信息化時代帶來的機遇,善于運用網絡平臺,隨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利用公眾號等網絡平臺發布正能量,積極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言論,將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扼殺在搖籃之中。
5.注重實踐,培養愛國情懷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大力建設校園文化是努力拓展新形式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校園文化在本質上就是一種社會實踐。大力建設校園文化的實質就是要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在大學生培養中的重要作用。社會實踐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種有益補充,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愛國主義情懷,激發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必須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在高校育人方面的作用,努力克服過去重理論學習、輕社會實踐的傳統思想,根據歷史虛無主義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從而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反對本質和理論謬誤有更為深刻的認識;積極組織大學生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群眾,正確了解和掌握國情、社情和民情,親自感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激發大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大學生在服務基層的過程中,對于社會轉型期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要理性看待、科學分析,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努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意識與國家主人翁精神,從建立高度的歷史自覺自信上消除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
[責任編輯:張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