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5.020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1)05-0104-0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會講故事、講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課就要講好中華民族的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改革開放的故事,特別要講好新時代的故事。”為慶祝黨百年華誕,黨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講好黨史必修課指明了方向和路徑。中共百年歷史,五年規劃史是壯麗篇章。五年規劃助力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有力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發展和成熟,充分展現黨的偉大歷程和輝煌業績。因此,高校思政課講黨史必須講好五年規劃故事,激勵大學生樹立“四個自信”,自覺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高校思政課講黨史要講好五年規劃的歷史沿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黨史、國史,是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我們黨誕生后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在中國大地上創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這是黨和人民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必然選擇。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怎樣建設新中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成型的理論指導,只有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可供借鑒。當時我國面臨著資本主義國家的圍攻和制裁,抗美援朝戰爭又爆發。1951年2月,毛澤東以戰略眼光,第一次提出編制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的構想,以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拓展黨執政的物質經濟基礎。黨自1953年起至今,已編制實施了十三個五年規劃,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展現了我國政黨優勢和制度優勢。高校思政課講黨史要講好五年規劃歷史沿革。
第一階段,在黨的領導下從“一五”到“五五”計劃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體系,助力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和完善。高校思政課講黨史、講社會主義發展史,目的是讓新時代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學史明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我國根本沒有像樣的工業體系,國家建設發展受制于人。從1953年開始實施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目的是以156個重大項目為中心,以694個中型項目為支撐開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在全國人民努力奮斗下于1957年超額完成“一五”計劃任務,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起到了助力推動作用。以后編制的“二五”“三五”“四五”計劃,有力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以及農業、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建立了時至今日令世人稱絕、聯合國認證唯一完備的工業化體系,有力鞏固了社會主義根本制度。
第二階段,在黨領導下從“六五”計劃到“十二五”規劃使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展,助力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飛躍。“六五”到“十二五”的35年歲月,表明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和發展的自覺:一是1981年的“六五”計劃,由“國民經濟計劃”提升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使經濟與社會發展融為一體。二是在2006年黨把“十一五”“計劃”提升為“規劃”,標示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成功轉軌。
第三階段,在黨領導下“十三五”規劃編制實施使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成熟,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強起來的新時代。黨的十八大形成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十三五”規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規劃,既要承上又要啟下,使黨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上實現了新突破:一是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字之改是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升華和實踐創新。二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五中全會創造性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為“十三五”規劃編制實施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十四五”時期仍閃耀著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真理光輝。三是新發展理念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理論依據,表明黨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認識進入理性自覺新階段,為黨百年輝煌增添靚麗一筆。
第四階段,在黨領導下“十四五”規劃實施標志著新時代的中國進入了新發展階段,成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交匯點上的承轉規劃。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勝利收官年,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最偉大的標志、最震驚世界的奇跡,是脫貧攻堅任務勝利完成。消滅絕對貧困是黨百年最偉大成果之一,在此基礎上,開啟了第二個百年新征程。因此,五年規劃是黨領導全國人民實現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完善、發展、成熟的歷史,它記錄了黨建設社會主義的豐功偉績,彰顯了我黨獨特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鑄造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70多年偉大輝煌。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三大任務貫穿了中共百年奮斗歷程,是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偉大斗爭的歷史縮影,高校思政課要講好70年我國發生巨變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把黨領導的五年規劃發展歷程融入思政課,講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使大學生切實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思政課講黨史要講好五年規劃的鮮明特色
高校要以思政課為平臺,向學生講清五年規劃在黨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其認識到五年規劃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五年規劃編制實施已深深融入黨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改革開放史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彰顯黨的豐功偉績,其鮮明特色是“四個自信”有力佐證。
1.制度性
任何社會制度體系都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及具體體制構成的。黨所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是個巨大系統,根本制度決定和派生出具體體制。五年規劃是由社會主義根本制度所派生,體現根本制度優勢的具體體制,是我們黨學習蘇共做法并在實踐中實現的創新和超越,已具有鮮明“中國之制”的制度特色。資本主義國家制度沒有體現其制度的具體規劃,僅有少數政黨在執政期間制定短暫發展規劃,又往往隨著政黨更疊輪換無法實施,或成為半截工程。而我國五年規劃科學地制定每一個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形成了一個有序遞進、接續奮斗的發展過程,是一項具有持續性的政策性制度。因此,黨領導實施的五年規劃具有鮮明制度性,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黨領導的政治優勢。高校思政課完全有理由講好這些故事,讓大學生樹立“四個自信”,并轉化為實踐自覺。
2.時代性
每個五年規劃都帶有鮮明時代特色、時代烙印。建國初期的“一五”到“五五”計劃,是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編制實施的,體現著單一公有制經濟高度集中的特點和運行機理。客觀上五年規劃能夠集中當時有限的人錢物辦大事,也辦成了大事,加速了我國較為齊全的工業化體系形成,在社會主義站起來階段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黨領導全國人民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五年規劃帶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代特點,實現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黨順應時代要求在制定規劃時把國民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又把“計劃”改為“規劃”,使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符合客觀規律,制度特色更加鮮明。“中國之制”通過規劃實施轉化為“中國之治”,推動社會主義經濟社會大發展大飛躍,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高校思政課講好五年規劃的時代特色和重大功績,有利于激勵高校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
3.創新性
五年規劃這一治理方式是與時俱進的,隨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而不斷發展完善。創新性主要指五年規劃編制實施的思想理論、規劃實施及運行機制的創新。我國的“一五”到“五五”計劃,發展理念受前蘇聯計劃經濟影響,以實現工業化為主,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重點和主線。習近平總書記科學分析了這段發展歷程,指出毛澤東當時在《論十大關系》中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分析,開始探討社會主義建設發展規律。從“六五”計劃到“十二五”規劃,彰顯了黨領導社會建設發展理念不斷與時俱進,對國家治理工具的認識和運用更加自覺嫻熟。五年規劃發展為國家全面綜合規劃,規劃編制的程序更加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編制“十三五”規劃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發展理念,確保“十三五”規劃在新理念指引下勝利收官,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局面,為“十四五”在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階段奠定堅實基礎。
4.治理性
中共百年取得輝煌成就,原因之一是黨高超的國家治理能力。五年規劃從編制方式、框架體系,到指導思想、發展理念、目標內容,無不體現中國特色、中國優勢,成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工具,使黨的宗旨與國家治理實現有機統一。黨在領導規劃編制實施中,遵循根本制度同時對制度性不足和短板提出改革完善對策,使社會主義根本制度更加完善和成熟,使黨的領導力、管理力、治理力不斷提升。因此,社會主義發展史是一個個五年規劃在黨領導下的貫徹實施、有序銜接,實現了黨中央高層領導力與基層群眾實踐力的統一,體現了黨對國家和社會治理一步一步走向現代化的歷程,推動了社會基本矛盾良性運動和有效治理。現在,“十四五”規劃已起步開局,給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提出了新任務,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黨史學習教育要求,“要給學生講清楚這一被實踐證明了的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高校思政課講黨史要講好五年規劃的寶貴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有歷史視野,通過梳理五年規劃的歷史經驗,生動、深入、具體地把五年規劃這一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獨特而巨大的魅力講明白、講清楚,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展現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激勵、教育、引導和鑄魂育人作用。
1。講好黨對五年規劃制定實施全面領導的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黨通過五年規劃實現對國家治理的全面領導,五年規劃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到實處并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高校思政課要從黨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角度,講清五年規劃編制實施與五年一度黨代會召開的先后時序、指導與實施邏輯關系。黨代會或黨的全會先提出編制五年規劃的指導思想及目標任務,再經過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并加以實施。這樣既體現黨的全面領導,又與上個五年規劃目標任務相銜接,保持黨的全面領導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連續性,由此使大學生深刻認清黨領導的科學性。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要以黨史教育為契機,講清中共百年加強黨對社會主義發展領導的基本經驗。正因為有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才能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保證國家發展規劃沿著正確方向,從而引導教育廣大青年知黨、愛黨、跟黨走,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講好五年規劃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思政課要從歷史唯物論高度講好五年規劃編制的根本價值遵循。縱觀我國社會主義發展70多年歷史,每個五年規劃編制實施都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問計于民,體現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彰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執政理念。思政課要講好、講透這些執政理念。以“十四五”規劃編制為例,要講好習近平總書記擔任規劃起草組組長,到多地開展調研,主持召開了7次座談會,請61位各領域專家座談,力求真正反映民意。規劃文件形成后第一次搞“網絡問策”,網上獻計獻策100多萬條,把人民治國理政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高校思政課更要講好故事背后所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根本制度以人民中心、人民至上的政治制度本質和根本價值遵循,讓學生樹立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觀,增強對黨、對社會主義制度、對人民的深情厚愛。
3.講好五年規劃體現科學理論指引的根本依據
中共百年輝煌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五年規劃編制實施更離不開科學理論指引。建國初期“一五”到“五五”計劃客觀地說是以計劃經濟理念為指引,以實現工業化為著眼點。從“六五”到“十五”計劃,黨在基本解決溫飽前提下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規劃的奮斗目標,開始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標志黨對社會主義發展理論認識實現新突破。接著黨把“十一五”“計劃”提升為“規劃”,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具體創新。黨史學習教育中,高校思政課要從理論視角講好黨的理論創新及與時俱進,這些發展理念的演進,是我們黨不斷探索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的過程,激勵學生以理論自信轉化為投身“十四五”規劃建設的實踐自覺。
4.講好五年規劃是展現我國“四大優勢”的根本平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講話中指出:“我國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經濟社會發展依然有諸多有利條件,我們完全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譜寫‘兩大奇跡新篇章。”高校思政課講好黨史,必須講好社會主義制度獨有的“四大優勢”。“四大優勢”本質是政黨優勢、制度優勢,這是西方政黨和社會制度根本不具備的優勢和特質。“四大優勢”要靠五年規劃來實現并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高校思政課要有聲有色地講好在黨的全面領導下,我國有序實施并勝利完成十三個五年規劃所展現“四大優勢”的合力作用。由此講好五年規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這樣高校思政課就“活”了。道理有針對性,故事有滋有味,由此就能提升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質量,發揮思政課鑄魂育人積極作用。
總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過了百年光輝歷程,實現了百年偉大變遷,創造了百年人間奇跡,這一切都離不開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勝利實施。“十四五”規劃已開局和破題,要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要以此為重要內容,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激勵廣大學生投身“十四五”發展規劃宏偉藍圖,向我們黨確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責任編輯:楊小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