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交焦慮是比較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之一,在國內外已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也是近年來心理學研究的熱點之一。而大學生這一群體因其特殊性,也是主要的社交焦慮障礙群體。故本文從大學生的角度對社交焦慮的成因進行闡述并給出一些可借鑒的建議。
關鍵詞:社交焦慮;大學生;社交焦慮障礙
隨著網絡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在網絡中所花費的時間越來越長,習慣在網絡中展現出多面姿態來打造自己的“人設”。在網絡中,現實中沉默乏味的人也可以展現出幽默風趣的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電子屏幕這塊屏障。但在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卻沒有在網絡中那么輕松簡單。人們習慣于在虛擬網絡中暢所欲言,卻漸漸地忘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與人進行正常的交流。于是,有一類人群,當他們與他人進行交流互動時,會出現臉紅、發汗和慌張的情況,并且還會不斷出現緊張焦慮的情緒,害怕受到他人注視。由于這種情況的頻發,相比于建立良性認知,他們大多數人更傾向于逃避,如減少與朋友的往來與交流,轉而沉溺于網絡中,陷入不良循環。這種癥狀,被學者稱為“社交焦慮”。而大學生群體因其特殊性,成為了社交焦慮障礙高發人群。
一、社交焦慮概念的界定
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稱社交恐怖癥(social phobia),是指對社交場合或對在別人面前表演(或感覺被關注)存在顯著的、持續的擔憂或恐懼,從而妨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社交活動的障礙[1]。
當有社交焦慮的人出現在陌生人或者不太熟的朋友面前,他們覺得自己會被他人仔細打量,會表現出過分對當時社交情境的擔憂,擔心自己的所說所做會讓自己丟人。過分的社交焦慮會影響我們正常的社交活動,并最終會導致社交焦慮障礙。
二、大學生社交焦慮的成因及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對社交焦慮的成因有不同說法,有人提出是由于缺乏社交技能[2]。有國外研究則認為是認知失調的結果[3],即青少年階段或者成年早期的生活經歷導致個體在很早就形成了對自己和他人特定的看法,由此表明,在早期形成不良認知對我們今后社交能力的影響不容小覷。
在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成因進行探究后,發現在一項關于大學生羞怯原因的調查研究顯示[4],社交焦慮的主要特征有:害怕被拒絕和消極的評價、缺乏自信以及不知道怎么和他人交往。而自我評價較低、低自尊、自我接納社交技能不足是社交焦慮產生的重要原因。而從多層次的角度來看,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心理原因。社交焦慮障礙的患者從小自尊心就較強,且對他人的稱贊有很大的期待,做事容易受外部動機的驅使,但往往事與愿違,所期待的和實際得到的有巨大落差,導致心理開始出現問題。
第二,家庭原因。父母不良的教養方式導致了患者童年出現的不良心理,如專制性和權威性都會讓患者從小自信心不足,容易懷疑自己,做事畏手畏腳。
第三,社會原因。患者所處的社會環境是一種攀比和過度內卷的環境,缺少鼓勵和交流,家長孩子的功利心都較強。
第四,思維方式。患者容易鉆牛角尖,坐了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缺乏自我效能感。覺得自己的言行都會被人當成笑柄。而其實,別人根本沒有那么多心思放在你身上。
第五,性格原因。內向,自卑都會導致患者害怕與他人交往,而越是這樣,越容易鉆進死胡同進入惡性循環。從而導致缺少朋友,更缺乏與他人的溝通。
三、社交焦慮障礙的治療及建議
現有研究表明,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是社交焦慮障礙的首選心理治療方法,即通過改變來訪者對社交場景和行為的不良認知來緩解其社交焦慮情緒。認知行為治療又分為團體與個人治療,其中,個體CBT的療效是最佳的。
對于不想通過專業心理咨詢,而是想通過自己努力去改變的人,本人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作為當代大學生,需在網絡與現實中的社交尋找到一個平衡,不能因在現實中的社交中受挫而轉而沉溺于虛擬社交中來尋找自信。可以堅持自己的運動習慣或者培養幾個運動愛好來獲得健康的體魄,形成自律的作息,從而提升自我評價;通過參加一些社團或活動來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久而久之,不再依賴于網絡,會發現與人交往并沒有那么難受。
第二,可以先通過與一兩個關系較好的朋友開始練習談話,這樣不用擔心會出現在一群人里自己沒有存在感和冷場的局面。例如在日常的對話和交流中,可多留意他人的話語,減少注重心底里的自我對話。通過和親近朋友聊天,你不用再過度關注自己的表現,只要拋出一些話題或者仔細傾聽對方并給出適當反饋,也會讓自己得到高自我效能感。
第三,忌完美主義。要知道,沒有一個完美的人,也沒有一場完美的談話。在每一次談話中,都有可能出現尷尬,冷場的情況,但這并不影響整體社交的氛圍。不要將注意力過度放在剛才的小小過失中,將話題進行下去,把對話變得更有趣才是我們該做的,而不是覺得自己說錯了話又開始焦慮自責,這樣只會讓情形更加尷尬。我們可以對自己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允許自己犯錯誤的存在,這樣他人與我們交往也會更輕松。
最后,逃避解決不了問題,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最終是回歸到人類這個大的社群里去,與我們的同類進行交流互動和生活,我們并不是孤獨的個體,我們每個人都屬于人類這個群體。所以,從現在開始,打開自己并真誠的與他人交往吧。
參考文獻
[1]劉興華,錢銘怡.社交焦慮障礙的認知行為治療:案例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06):71-75.
[2]楊眉.青春期集體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與實踐.天津出版社,1995, 105-106.。
[3]Jeffrey E.Young, Cognitive -behavior Approach to Friendship Disorders, from Friendship and Social Interaction, edited by V .J .Derlega &B.A.Winstead,Newyork:Springer -Verlag,1986,253-254.
[4]謝剛,劉翔平.關于大學生羞怯表現及其原因的調查研究.社會心理研究,1996,(2).
作者簡介
姓名曹經緯(1995-),男(漢),江西省上饒市人,研究生,云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心理健康與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