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疫”,似乎打亂了我們原本的生活節奏,但是也讓我深切的體會了這句話“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在學校的統一部署下,由備課組長帶頭,高二化學備課組迅速成立,這種“完全線上”的教學模式,一時間似乎有些摸不著頭腦,“直播”還是“錄播”,怎么了解學生課堂狀態,學生學習效果如何反饋,等等?都是我們在準備之初在不斷探討的問題。總而言之,以上顧慮的種種問題,根源就是如何才能更好的保證疫情當下“線上教學”的有效性。
“線上教學”開展五周有余,這個過程中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有驚喜,有意外,但從方方面面評價教學的有效性始終貫穿其中。雖然目前改變了以往的授課方式,但教學依然依托本次課程改革,緊緊圍繞著“核心素養”對課程標準進行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品格和能力都關乎人的發展,“核心素養”培育的是面向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主要包括六大素養: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人文底蘊、科學精神。無論是線上教學還是線下教學,都要落實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培育,教學的有效性同樣會通過以上六大素養的各個方面體現出來,那么,在這種“完全線上”的教學模式中,把化學課程作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在教師各種各樣的顧慮中,在學生反饋中,我們似乎看到了“線上教學”有效性的展現。
一、學生學習意識的形成
籌備“線上教學”之初,學生是否能保證按時出勤,學生課上的專注度,都是我們比較擔心的問題,這種擔心源于在線下教學中學生還是被動接受的多,有嚴格的作息制度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線下教學,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習慣一直是我們的重點工作之一,疫情下的“線上教學”似乎給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提供了一個契機。雖然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都是我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但是,懂得主動學習的人,他們更懂得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欠缺什么,所以相對來說,他們的進步速度會大大優于只是被動接受的人。那么,在這段“線上教學”中,我們同樣發現大部分同學在逐步的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二、學生自我管理的表現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曾經說過:“做什么事情最容易?向別人提意見最容易;做什么事情最難?管理好自己最難。”常規的線下教學模式,特別是對于寄宿制學校而言,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班主任和科任老師都會安排的井井有條,學生只要跟著去做就可以了,學生也經常會和老師們說:老師,我上課走神您提醒我一下;老師,我每個周末都是安排的很好,但是做不到,等等。因為自身的惰性,對老師的依賴,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很薄弱,身邊少了“班主任的眼睛”短時間是欣喜放松,長時間就是無助恐慌,在這段時間的觀察中,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確實有所提升,比如:因為午覺耽誤上課的情況基本消除,因為手機沒在身邊,無法上交作業的現象基本不存在了。惰性在減弱,自我約束、管理在加強。
三、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提升
師生之間“亦師亦友”的關系,在線上教學體現的更加明顯,微信群的建立給師生之間提供了更多良性溝通的條件。隔著屏幕,反而促進了互相了解。防控疫情,人人有責,他們是這樣做的:自覺在家隔離,及時匯報自身情況,做到不給班級、學校、社區添麻煩;他們的話語中,有對鐘南山、李蘭娟、“90”后醫護人員等這樣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醫務工作者們的敬佩與感激;他們也有暖心的行動,學生們知道我在寶坻老家,當寶坻出現疫情的第一刻,許多學生都來關心甚至是在安撫我的情緒,那一刻,我感覺是他們在保護著我。
四、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
在對寒假作業答疑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為了減少線上教學的枯燥感,分好小組,小組合作完成章節的答疑,小組成員有的復習講解知識點,有的講解習題,這樣安排之初,最大的顧慮就是擔心學生不好意思在微信群里講話,不過這樣的顧慮很快就沒有了,第一節這樣形式的課帶給我太多的驚喜,網絡的便捷很快讓各個小組成員建立起聯系,小組長帶頭分配任務,大家運用各種形式展現自己的內容。學生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常規課堂是不容易發現的。
五、學生知識理解的層次
“要靈活一些,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老師們經常灌輸這樣所謂的正確的的學習方法,確實,很多人都會存在這樣的誤區:理解是被用來更好的、更快的記憶。理解被廣泛認為是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價值追求,但是,基于基于“理解”的學習,其終極目標并不是達到記憶,理解分為六個維度:解釋、釋義、應用、洞察、移情、自我認識。理解性學習是和我們常說的機械學習、死記硬背的學習相對立的概念,指“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深刻概念性理解的發展和恰當運用知識的能力”。結合學生的反饋,針對線下教學課上跟不上,錄播課可以實現隨時暫停,反復聽,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理解的時間。有助于學生深度理解,提升理解維度。
六、學生批判質疑的出現
在實際線下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事先給學生做出細致繁瑣的各種規定,該學什么,學多少,什么時候學,該怎么學等。這樣長期以往,學生的學習很被動。而線上教學,學生不單單只依托老師的答疑,手里的電子設備更能幫助他們隨時隨地答疑解惑,在網絡資源的輔助下,學生也會更有底氣的和老師進行探討,追根究底,在此過程中最大的收獲就是學生在嘗試著思考,建立著科學精神。
“停課不停學,停學不停教”,“完全線上教學”對教師、學生來說都是新的嘗試、新的挑戰。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師的永久追求,無論是線上教學還是線下教學,都是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線上教學的弊端是存在的,這一點不可否認,但在當下,挖掘到線上教學對于學生發展的促進方面,發揮其積極優勢,力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科學知識與人文情懷共發展,這也是教學有效性的體現。評價教學的有效性,不僅僅要關注到學生的知識素養,更要關注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通過前面六個方面細節的的描述,“線上教學”也逐步彌補著“線下教學”對學生素養培育難以關注的方面。因此,評價“線上教學”的有效性不應該把標準僅僅局限在學生知識掌握的維度,要將其放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方方面面。更大的發揮“線上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雙向成長的。
“清零”的消息不斷傳來,但戰“疫”還未停下腳步,,“線上教學”的有效性在凸顯,但挑戰與困難常在,做好“忙是正常,挑戰是平常,困難是經常”的準備,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雖然與白衣天使們身處不同的一線,在教學一線,同樣的情懷、同樣的初心、同樣的信念!
作者簡介
王佳媛(1995),女,漢族,天津市寶坻區,研究生,學科教學(化學),天津市靜海區第六中學,天津市靜海區,3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