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蓓瑜 楊成棟
摘要: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由于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加上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干擾,使水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和濕地原始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濕地生態功能退化。本文通過綜合矩陣因子得出不同的濕地類型所承受的環境壓力和退化程度不同,又剖析了鹽城濕地的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鹽城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濕地保護;生態修復;鹽城
一.研究的意義
濕地是介于陸地和水生系統之間的過渡帶,同時具備兩種環境的某些特征。在《濕地公約》中,把濕地的基本概念定義為“濕地系指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一些科學家把濕地稱作“自然之腎”,原因是它在水分和化學物質循環中所表現出來的功能及其在下游作為自然和人類廢棄源的接收器的功能上,也可作為地下水和地面水以及具有排洪、蓄洪的功能[1]。
但是,由于近幾十年來人口的急劇增長以及人類對濕地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尤其是土地利用和城市化發展給濕地帶來的巨大壓力,導致濕地面積不斷減少,質量隨之下降,濕地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嚴重,嚴重威脅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進程,同時也突出了濕地保護的嚴峻性和緊迫性。就目前發展而言,濕地生態環境日益嚴峻,保護濕地的行動已刻不容緩。
二.鹽城市濕地概況和現狀
鹽城是江蘇省13個市中面積最大、海岸線最長、沿海灘涂面積最大的市。全市總面積16972km2,海岸線全長582km,沿海灘涂面積45.53×104hm2。至今,鹽城每年還在以2萬畝的速度向大海延伸,使鹽城擁有豐富的海洋和灘涂資源。隸屬于射陽、濱海、響水、東臺、大豐等縣(市)的沿海灘涂,可供開發利用的面積有1300km2。
三.鹽城濕地保護存在的問題
盡管鹽城沿海灘涂及其近海海域內有著豐富的資源,但是近年來,過度開發濕地、捕撈幼魚、采集幼貝和大面積圍墾濕地進行水產養殖和農業種植,不僅令漁業產量逐年下降,而且破壞了濕地生態系統,造成一系列嚴重的后果。再加上魚藥和飼料的使用以及附近的工業污染也導致鹽城水質下降和赤潮,對水產業和濕地生態系統造成了致命的威脅。一旦濕地生態系統原有的平衡遭到了破壞,將很難恢復到原有的環境狀態與活力。
3.1原生濕地自然退化,被圍墾現象嚴重
鹽城沿海灘涂屬于淤漲型的灘涂,由于海洋動力每年都會帶來大量的泥沙,不斷增高原有的灘地,濕地因為缺水而逐步退化,使部分濕地喪失了濕地功能。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對濕地環境影響較大。濕地退化主要包括濕地面積縮小,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壤或底質環境惡化,生物間相互關系的改變,生物群落或系統結構的改變等多個方面[2]。
另一方面,濕地圍墾、城市開發已成為威脅濕地的首要因素,也是濕地面積不斷減少重要的原因之一。
3.2濕地水質惡化,生物多樣性下降,濕地面積銳減
由于污染水的排入和化肥、農藥等化學產品的使用,嚴重污染了鹽城濕地的水體,致使濕地水質惡化現象嚴重且有逐年加劇的趨勢。同時,由于入海河道上游及周邊污染源的增加和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導致了海洋近岸區域污染日益嚴重,給丹頂鶴、麋鹿等珍稀動物的生存及其繁衍帶來了嚴重的威脅,生物物種及種群數量急劇減少。
3.3自然、人為干擾嚴重,濕地功能下降
自然干擾因素包括海岸侵蝕、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干旱、特大暴雨等;人為干擾因素有人口增長的壓力、圍湖造田、修建水庫、筑堤建壩、施用化肥或農藥、水體富營養化、排放污水污染物、過度利用資源、城市與港口開發等。
3.4沿海經濟開發與濕地的矛盾突出
自鹽城市被納入長三角經濟圈之后,鹽城濱海濕地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顯得更加突出。例如大豐風力發電廠項目,位于鹽城保護區試驗區內,工程車進入保護區后產生的噪聲、揚塵以及固體廢棄物等都將會對濕地保護區產生嚴重影響。
四.制定濕地生態修復的方案
近些年來,鹽城市為了保護濕地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例如科普宣傳,科學規劃,建立濕地公園,制定法規等等。在比較多種生態修復方案時進行優化,采用生態經濟系統能值分析法,建立生態模型,對系統中的能流、信息流、物質流模擬分析,進而對生態工程在能量、環境上作出評價與決策。
4.1.減少污染源的排放,加強管理
無論是生活污水還是工業廢水,不能直接排放,都必須進入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同時,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是關鍵環節,可以有效提高可行性。為了減少對濕地造成污染,環保部門應加強管理,定期處理周圍的垃圾、廢棄物等,嚴格控制養殖場中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禁止周圍堆放建筑、生活垃圾等。
4.2.種植水生作物,自然放養水產品,構建水生生物群落
種植水生作物既可以保證當地居民糧食需求,同時還能為丹頂鶴提供棲息地和食物。以水稻種植為例,它既保留了濕地的基本特征,水稻收割后,丹頂鶴可在散落到稻田中的稻粒取食。水生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可凈化水質,同時為水生動物提供食物和安全的棲息場所。
4.3.生態駁岸、生態浮島技術
設計生態駁岸的目的主要是讓原有的濕地更加自然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有自然原型駁岸和人工臺階式自然駁岸兩種[3]。其中,自然原型駁岸是針對那些防洪要求較低的濕地類型,保持濕地自然的狀態,配合天然木材、石塊等種植水生、濕生類樹種。而人工臺階式自然駁岸建立在自然原型的基礎上,結合生態混凝土技術,在臺階上方種植一些水生植物。
4.4.在灘涂地帶,種植滿足生物多樣性的物種,適當種植蘆葦
在灘涂地帶,種植滿足生物多樣性的物種,可以為珍稀生物提供安全的棲息場所,形成可持續的濕地生態系統,以達到穩定的生態系統。天然蘆葦灘和收割后的人工蘆葦地是丹頂鶴覓食、隱蔽的理想場所。重要的一點是,種植蘆葦只需要澆幾次水,不用施用肥料和農藥,因此也不會造成環境污染。這樣既兼顧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又保證了珍稀動物棲息地的環境質量。
4.5.利用3S技術,建立鹽城濕地數據庫
利用3S技術(GIS、RS、GPS)建立鹽城濕地數據庫,進行屬性編碼,在GIS平臺下集成,形成濕地地理信息系統,實時監測鹽城濕地的各項指標,為濕地健康評價提供有利可靠的依據[4],同時將動態監控數據及時反饋給環保部門由政府部門作出進一步部署。
參考文獻
[1]王媛.鹽城海濱濕地生態旅游開發中的社區參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
李楊帆,朱曉東,鄒欣慶.鹽城海岸濕地資源環境壓力與生態調控相應[J].自然資源學報,2004,19(6):754-760.
[2]谷東起,趙曉濤,夏東興.中國海岸濕地退化壓力因素的綜合分析[J].海洋學報,2003,1(25):78-85.
[3]沈士華,朱弘,董鑄梁.浙江余杭濕地生態修復現狀及技術措施[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2,8(3):46-47.
[4]王越,范北林,丁艷榮.長江中下游濕地生態修復現狀與探討[J].中國水利,2011(13):4-6.
作者簡介
高蓓瑜(1990—),女,漢族,浙江舟山市人,單位:岱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研究方向: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楊成棟(1992—),男,漢族,甘肅蘭州市人,單位:岱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研究方向:城鄉規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