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發多樣,通過手機可盡知天下事,其中微博最為典型。對大學生來說,微博是獲取信息、表達民意和政治參與、輿論監督的重要工具。但是微博中良莠不齊的信息又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關鍵詞:微博;大學生;政治認知
據最新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統計報告,中國的網民規模已經達到9.86億,手機網民更是達9.86億,而且網民群體中學生最多,占比21%[1],互聯網對學生的影響不容小覷。據最新發布的微博用戶發展報告顯示,微博用戶呈現年輕化趨勢,其中,00后互動量最高,00后女性用戶占比較高,00后恰好是處于本科階段的人群,這可能與00后較為接受新鮮事物的特性有關。通過小范圍調查發現,100人中就有70人選擇微博作為自己獲取政治信息的主要平臺,其次是微信僅59人選擇,說明微博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政治信息的重要平臺。微博具有強大的公共討論的屬性,從居家隔離生活到武漢解封,從兩會到高考,從七夕到跨年,從美國暴動到美國大選,不斷涌現的熱門話題引發了微博用戶的關注、追蹤、討論。這些熱點不乏對國家大事的討論,在兩會期間各種熱點民生問題齊齊登上熱搜,政治的討論以及政治信息的傳播是否會在無意間加強大學生對政治的了解有待研究。官方也注意到了微博超強的公共討論屬性,各地政府紛紛開通了政務微博,2020年微博認證的政務類賬號數量超過14萬個,政務微博的粉絲總數突破30億,權威疫情信息、社會熱點回應、正能量暖心故事,是用戶關注政務微博最希望看到的內容。通過對現有數據資料的分析以及相關的調查發現,微博對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尤其不可忽視微博對大學生政治認知的影響。雖然微博是大學生獲取政治信息、表達民意和政治參與、輿論監督的重要工具,但是其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首先微博會造成大學生政治認知偏差。微博中網絡輿論的作用是巨大的,一方面普通民眾可以通過輿論來來監管相關部門,以維護自己的權益,另一方面,當輿論失控的時候,不少的人會對政府的工作產生質疑,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大量的網民會對政府進行抹黑,此時普通的民眾在極端情緒的感染下極容易跟風,從而被網絡中的輿論所誤導。能夠很好的解釋這一現象的理論可參考“群體極化理論”即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傾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2]微博由于傳播快速,很容易將個性化、情緒化的表達集中放大,特別是非理性情緒極易擴散、發酵,群組討論中網民容易被從眾性感染,形成“群體極化”。造成群體極化的兩個重要原因都與微博自身的特點有關。首先微博的字數限制,只有140個字,這樣很容易造成信息失真。而大部分人又容易被那些噱頭所吸引,這個時候就很難會有人保持理性的態度去思考真相了。其次是由于微博具有個性化推送的功能,當你關注某一類新聞時就會一直接收到相關的信息,這就是所謂的“信息繭房”效應,在極端化信息的包裹下人們很難看到理智的聲音,從而越發讓人失去理智,產生錯誤的政治認知。而且當微博輿論越來越失控的時候,就會有更加糟糕的連鎖反應。人們到最后無論政府作出怎樣的回應都不再信任,政治的公信力極大下降。這可以用“塔西佗陷阱”理論解釋,即指當公權力遭遇公信力危機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而不被公眾輿論所接受。[3]在微博廣泛被使用的時代,需要警惕“塔西佗陷阱”,做好輿論把控工作,尤其是心智不成熟的大學生極易受到影響,需要在微博中加強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引領。葛超(2012)在研究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時指出,微博信息內容的海量化對大學生的價值認知構成挑戰,微博信息內容的無限性、價值觀的多元化與大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形成契合,極易導致大學生價值觀念、道德意識、思維方式和人生觀、世界觀的迷失和蛻變。[4]例如當今大學生崇尚西方文化、日式文化、韓式文化,全然沒有了對自己祖國高度的自信心,這些都會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發生偏差。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其思想不可出現偏差,這將會影響我國未來的發展。
陳思玉(2013)同樣指出,微博信息內容多樣化,易導致學生認知偏差,當代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思想觀念尚未經過社會的真正洗禮和檢驗,還未完全定型,良莠不齊的多樣信息極易干擾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導致大學生的認知偏差。[5]彭晶(2013)指出,在微博環境下,受各類微博爆料、謠言、謾罵和“人肉搜索”等輿論環境影響,部分大學生對政府、社會、對他人的信任度有所降低,個人精神空虛度明顯增加,理想信念有所動搖,道德認知容易出現偏差。[6]鮑中義,陳俊(2019)也指出微博信息的復雜性和海量性易使處于成長期的大學生無所適從,容易引發大學生認識上的偏差。[7]綜上所述,微博容易造成大學生政治認知的偏差。
其次微博對大學生政治認知的影響還體現在其自制力下降以及責任感喪失等。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辨別能力還有待加強,大學生自然而然的容易受到不實信息的干擾。微博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大學生可以在任何地方登錄,同時微博具有隱匿性,大學生可以不用為發布的言論負責,這些都會造成大學生政治認知偏差。丁西省(2012)指出,微博的方便和隱蔽性,容易削弱大學生的自制力,很多大學生甚至會在教室中使用微博,長此以往大學生的自制力不斷下降,而且深深的影響了大學生的學業。[8]牟艷娟,林晉(2012)在研究微時代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時指出,大學生的獵奇和叛逆心理使他們在面對微博上良莠不齊的信息時難以理性判斷,不利于大學生的認知發展。[9]徐婷婷(2013)在研究微博對大學生自主教育的影響時發現,網絡信息的海量化,會引發大學生的認知偏差,微博中存在著大量不實的信息,那些不良的思想和文化也充斥其中,造成了不良信息的泛濫。[10]金永淼(2011)在研究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新挑戰時指出,“微博”平臺的開放性和匿名性促進情緒化和不負責任的言論增多。[11]楊寧(2012)在研究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時發現,微博中夾雜一些消極、落后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甚至一些反人類、反社會、反對我黨思想政治路線的消極腐敗思想,這些都會對還不成熟的大學生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12]這些都會極大的造成大學生信念的動搖,三觀發生變化,影響其責任感。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肩負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因此大學生的政治認知絕不能出現偏差,必須加強微博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引領,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認知。
作者簡介
羅萍,女,漢,四川內江,碩士,西南交通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
注釋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21.
[2]李汝川.微博對社會穩定的影響及對策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趙劍英,2018年:28
[3]李汝川.微博對社會穩定的影響及對策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趙劍英,2018年:29
[4]葛超.微博視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與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12,(06):82-84.
[5]陳思玉.微博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1):103-105.
[6]彭晶.大學生使用微博的行為分析及對策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06):126-128.
[7]鮑中義,陳俊.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實現路徑-以在校大學生為例[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趙劍英,2019年:04
[8]丁西省.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影響與新途徑探析[J].前沿,2012,(05):147-148.
[9]牟艷娟,林晉.“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社會科學家,2012,(11):114-117.
[10]徐婷婷.微博在大學生自主教育中的實踐研究[J].前沿,2013,(06):198 -200.
[11]金永淼.“微博”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未來與發展,2011,(09): 112-114+96.
[12]楊寧.淺談“微博”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報業,2012, (06):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