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介迅猛發展,但因其隱蔽性和信息流動的快捷性,為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空間。本文試圖通過研究部分涉藏謠言,探索微信謠言傳播模式及應對策略。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微博、微信、網絡直播平臺等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介迅猛發展,但也因其隱蔽性和信息流動的快捷性,為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空間。網絡謠言就像流行病毒,通過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將其擴散。那么,謠言傳播有何特征,為什么會產生謠言,又該如何避免?本文試對近幾年部分涉藏微信謠言進行分析,試圖探索微信謠言傳播模式及應對策略。
一、微信謠言模式
與微博、探探、陌陌等社交媒介不同,微信是由親朋好友等強關系組成的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這樣的封閉結構對謠言的傳播和說服有較強“積極”作用。
1、夸大用語,駭人聽聞
“震驚,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吃隔夜菜致癌”“外地和尚偷小孩摘器官”“桃子西瓜一起吃毒死人”……這類謠言,幾乎都運用了“死亡”“砒霜”“致癌”等程度較深的詞語,所有用語都能喚起受眾的死亡威脅,加之微信朋友圈都是自己關心在乎的親朋好友,想要他們趨利避害,一定程度上幫助了謠言傳播擴散。
2、有圖未必有真相
有圖有真相是公眾的普遍認知,圖文搭配既生動立體,又有較強的說服力和真實感,但有圖就一定有真相嗎?事實并非如此。《央視報道:8月1日起持退伍證全國高速免費通行》《新聞聯播:10月1日起中國大陸全面禁售蘋果手機》“著名主持人白巖松這樣說”,“央視新聞都說了”“鐘南山這樣說”……很多微信謠言只是隨意的將人物、事件PS在一起,制作成視頻或動圖,因這些專業領域內容,普通受眾接觸較少,無法分辨,難免出現猜測和質疑,加之借助官方媒體和權威人物為其“助力”,一定程度上幫助謠言廣泛傳播。
3、“好”謠言因地制宜,隨時而動
“好”謠言搭乘時間列車,緊跟時間節點,隨時而動。三四月份“柳絮紛飛是蠕蟲”,五六月份“水果混搭食用會致死”,八九月份“劉明煒的準考證又丟了”,金秋十月“三大運營商聯手送流量”,歲末年初“集贊轉發免費領好物”。“好”謠言也因地制宜,它借助熱點話題和相關政策進行“本土化”改造。“XX縣來了幾個外地和尚專偷小孩器官”“4月1日起納木措景區不讓進”“XX縣扶貧政策不公平”。周而復始,除了地點在變,朋友圈里被撞、丟準考證的總是那幾個人。
4、“微整形”
為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很多謠言在傳播給某地受眾時,往往會進行“微整形”。如“昨天凌晨一女性感染sb250病毒死亡,收到馬上轉給你關心的人”“婦幼保健院通知:寶寶喝帶有添加劑的飲料會得白血病”,就這兩個造謠文本而言,全國就有河南、青海、新疆等多個版本。雖然已經辟謠,但在“重整旗鼓”之后,又如死灰一般復燃,造成如韭菜般割而復生的傳謠局面。
二、謠言產生原因
1、真相缺位造成的“真空地帶”被謠言代替——權威部門沒能及時對外發聲
當前,我們已進入“后PC”時代,信息傳播從桌面移向指尖,微小輿情演化成熱點事件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網民情緒越來越復雜,任何沒能及時對外公布的真相都可能引發謠言和次生輿情的產生。
2、造謠傳謠的“好處”——“名利雙收,各取所需”
“眾議成林,無翼而飛;三人成虎,一里撓椎”。這類詐騙類謠言信息,主要表現形式是:一朋友圈點贊免費領取好物;二轉發投票拿大獎;三惡意攻擊,獲取商業利益。“掃描二維碼免費領取高檔好物”“0元參與藝術課”,這些帶有“免費”“0元”字樣的信息,看似“天上掉餡餅”,其實存在并非免費的問題,郵費接收方付,所謂的高檔好物都是些粗制濫造、價格低廉的加工品。投票拿大獎,最常見的就是“萌寶大賽”“才藝大賽”,這是一些培訓機構為擴大其知名度和關注量采取的營銷策略,但不能避免存在一些投票頁面被惡意嵌入代碼,投票過程中跳轉到其他頁面盜取個人信息的情況。惡意詆毀,有意攻擊,因為一條謠言毀掉一個產業的悲劇并不鮮見。2017年,中國紫菜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網傳紫菜是塑料做的,讓這個行業損失近一億。惡意造謠,為利傳謠,一定程度上為謠言傳播創造了條件。
3、謠言文本與受眾心理的融合使得謠言能夠廣泛傳播
“桃子和西瓜一起吃致癌”“地溝油重新回收再上餐桌”等類似謠言之所以能夠在朋友圈廣泛傳播,除了受眾缺乏基本的常識外,還與受眾對食品安全的憂慮有關,而“XX小孩走失”等謠言,則借助受眾的愛心和善心進行廣泛傳播。
三、應對策略
綜合運用信息公開,科普宣傳,法律追責等手段,推動建立多主體參與共治網絡謠言的長效機制,提高公眾對謠言的免疫力,讓公眾建立起甄別、抵制謠言的免疫網。
1、黑暗中讓真相的燈先亮起來——全面準確的信息是謠言的“殺蟲劑”
重大突發輿情是謠言產生的關鍵時段,針對恐慌類、泄憤類言論,官方媒體應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切忌“鴕鳥式戰術”,只有真實、坦誠的反映事件真相,才能有效維護政府公信力。同時,耐心傾聽公眾聲音,認真打撈社情民意。可借助該時間段廣泛收集公眾意見和態度傾向,及時研判輿論苗頭,對網民集中質疑和呼吁的內容,進行回應,做到有的放矢。
2、打不過妖怪也可以請觀音來——法律追責,嚴懲造謠者
“造謠動動嘴,辟謠跑斷腿”,針對惡意造謠,有意散播詆毀他人或企業形象,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秩序和人民安定團結的賬號或個人,必要時可采取法律手段進行嚴懲。
3、止謠莫如自修——科普宣傳+公眾自我凈化
一方面,充分利用官方網站、新聞網站、辟謠微博微信賬號、手機客戶端、短視頻直播平臺、廣播報紙等多種渠道,普及宣傳社會常識,如:如何辨識虛假謠言、謠言類信息有哪些特征等,幫助網民提高虛假信息的免疫力。同時,積極引導公眾參與網絡舉報工作,將網絡誠信與銀行貸款等信譽掛鉤;另一方面,網民應不斷提高自身辨別謠言的能力,除了上網查找相關信息外,還應注重常識積累,切勿因為情緒激動、個人恩怨、情感牽連做出非理智的轉發行為,為造謠者“推波助瀾”。
4、建立聯合辟謠機制,形成“無影燈矩陣”
一是建立全國一盤棋思路,搭建統一辟謠平臺。聯合各大媒體、各省舉報辟謠網站,運用技術手段匯總分析各地的謠言信息,及時識別“微整形”“改頭換面”“死灰復燃”“冷飯熱炒”的謠言;二是橫向聯動,探索建立聯合辟謠機制。謠言的破解和輿論的平復需要善用社會力量,通過政府、媒體、第三方權威認證等多個渠道、多種方式論證說明,形成“無影燈矩陣”,才能第一時間填補信息空白,讓謠言無處遁形。
作者簡介
張群(1991年10月-),女,漢語,陜西。本科,西藏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西藏、拉薩市、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