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探討網絡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手機依賴對睡眠拖延行為的影響,以及自我控制的調節效應。采用手機依賴量表、睡眠拖延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對云南高校大學生進行施測,回收有效問卷658份。結果發現:(1)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對其睡眠拖延行為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2)自我控制在手機依賴與睡眠拖延之間的關系起調節作用,即個體的自我控制能力越強,由手機依賴導致的睡眠拖延越少。由此可見,大學生手機依賴傾向能夠導致嚴重的睡眠拖延,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緩解這種影響。
關鍵字:睡眠拖延;手機依賴;自我控制
1問題提出
根據《2018中國睡眠指數報告》顯示,雖然很多90后都認為“睡眠是每天精神充沛的來源”,但依舊有75.8%的人在晚上11點以后才入睡,其中27.2%的人甚至在凌晨一點后入睡,許多人已經由于長期晚睡導致睡眠嚴重不足(喜臨門,2018)。已有許多研究表明習慣性睡前拖延帶來的睡眠不足會導致激素和免疫中斷,使人們面臨患糖尿病,肥胖癥,癌癥,心血管疾病,慢性感染和神經精神疾病的風險。毋庸置疑,睡眠不足會對現代人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且已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與注意力不集中和記憶問題有關,導致工作和學習效率下降,幸福感降低(Ram,2010;徐妙哲,2016)。然而睡眠拖延依然是現代人的生活常態。
1.1睡眠拖延與自我控制
睡眠拖延是指在沒有任何因素需要推遲睡眠,個體總是推遲睡覺時間的行為(Kroese,2014)。這個概念由荷蘭學者Kroese等人在2014年首次提出,同時Kroese等人驗證了自我調節、責任心和沖動性會對睡眠拖延的影響。Kroese等人在首次提出睡眠拖延時,初次驗證了自我控制對睡眠拖延的影響(Kroese,2014);同時KuhnelJana的日記研究顯示,睡前的自我控制資源與睡前拖延呈正相關,即睡前的自控資源越少,個體的睡前拖延程度反而越低(Kuhnel Jana,2018)。由此可見自我控制對睡眠拖延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1.2手機依賴與睡眠拖延
手機依賴是指過度沉迷于以手機為媒介的各種活動,對手機使用產生強烈、持續的渴求感與依賴感,并導致個體出現明顯的社會功能或心理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Yen.C,2009)。具體而言,手機依賴現象主要表現在個體過度沉迷于手機社交軟件進行人際交流溝通,過度沉溺于手機娛樂或游戲功能,以及利用手機不停地上網瀏覽或搜集信息。國內研究多發現睡眠拖延現象與手機依賴密切相關,孫鳳梅等人的調查顯示,在大學生群體中,晚睡拖延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孫鳳梅,2016);楊慧婷等人通過對杭州市414名的大學生調查同樣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有睡前拖延行為,70%的學生都是因為使用手機進行社交娛樂而晚睡(楊慧婷,2016)。可見手機依賴會對人們的睡眠產生影響,此外,李宗波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學生手機依賴傾向對其拖延行為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李宗波,2017);而Kroese等人的研究發現睡眠拖延與一般拖延存在顯著的的正相關(Kroese,2014)。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1,即H1:手機依賴可以正向預測睡眠拖延。
1.3自我控制與手機依賴
自我控制是個體克服沖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習慣性反映的能力,它要求個體改變固有的或者習慣的行為與思維的方式,需要個體的努力與意識(Tangney,2004;譚樹華,2008)。自我控制不僅包括健康的行為與思維習慣、在工作或學習方面的專注,更需要抵制誘惑,對沖動予以控制以及有節制的娛樂(Tangney,2004)。有研究顯示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與手機依賴存在顯著負相關(柴校運,2015;高曉倩,2020);李宗波等人研究發現自我控制對手機依賴與拖延行為之間的關系起調節作用,即個體的自我控制能力越強,由手機依賴導致的拖延行為越少(李宗波,2017)。綜上所述,手機依賴、睡眠拖延均與個體的自我控制能力密切相關,因此手機依賴可以通過自我控制來間接影響睡眠拖延行為。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假設2,即H2:自我控制在睡眠拖延與手機依賴之間起調節作用。
綜上本研究嘗試探討手機依賴對大學生睡眠拖延的影響機制,研究旨在豐富睡眠拖延的研究領域,并為睡眠拖延的干預研究提供參考。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選取云南某高校678名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發放678份問卷,收回678份,其中根據重復率及題目回答缺失值情況回收有效問卷658份,回收率97.05%。被試的平均年齡在18~25之間(20.94±1.93),其中男生330人(50.2%),女生328人(49.8%)。
2.2研究工具
2.2.1睡眠拖延量表
采用Kroese等人編制的《睡眠拖延量表》,該量表共9個項目,采用李克特量表計分方式,從1到5表示“從不”到“總是”。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2,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也表明該量表效度良好。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在本研究中為0.765。
2.2.2手機依賴量表
采用Leung修訂的,經黃海等(2014)翻譯及再次修訂后的手機依賴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Scale)中文版,修定后的量表共包含17道題,由失控性、戒斷性、逃避性和低效性4個維度構成。問卷為5點計分,從“一點也不”到“總是”,得分越高,手機依賴的水平越高。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在本研究中為0.879。
2.2.3自我控制量表
采用譚樹華等(2008)修訂的自我控制量表。量表包括19個題項,由沖動控制、健康習慣、抵御誘惑、專注工作、節制娛樂5個維度構成。除了1、5、11、14題,其余反向計分,采用5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控制能力越強。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在本研究中為0.709。
3研究結果與數據分析
3.1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與檢驗
本研究數據均來源于自我報告,測量中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采用控制未測單一方法潛因子法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首先,建構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M1,其次構建包含方法因子的模型M2。比較模型M1和模型M2的主要擬合指數得:?χ2/df=0.019,?GFI=0.002,?NFI=0.002,?TLI=0.002,?CFI=0.002,?RMSEA=0.003。各項擬合指數變化均小于0.03,因此,可以認為加入共同方法因子后,模型并未得到明顯改善,測量中不存在明顯的共同方法偏差(連帥磊,劉慶奇,孫曉軍,周宗奎,2015)。
3.2睡眠拖延、手機依賴和自我控制的相關
各變量之間的相關分析結果表明,手機依賴睡和眠拖延存在顯著的正相關(r=0.909,p<0.01);而自我控制與睡眠拖延存在顯著負相關(r=-0.802,p<0.01)。
3.3手機依賴、自我控制對睡眠拖延的影響
采用層次回歸分析考察大學生手機依賴對睡眠拖延的影響作用,以及自我控制對其作用的調節效應,結果見表2。在直接效應的分析中,大學生手機依賴能夠顯著地正向預測其拖延行為(β=0.803,p<0.001),解釋率為64.6%;相反地,自我控制能夠顯著地負向預測拖延行為(β=-0.10,p<0.01),解釋率為0.4%。這表明手機依賴程度越高、自我控制能力越低,大學生的睡眠拖延就越嚴重。在調節效應的分析中,手機依賴與自我控制的乘積項的回歸系數顯著(β=-0.113,p<0.01),表明自我控制在大學生手機依賴與睡眠拖延的影響中起調節作用。
為了更直觀地顯示交互項的調節作用,本研究分別以高、低于自我控制均值1個標準差為基準,描繪了手機依賴對睡眠拖延行為的影響趨勢。調節效應詳見圖1。由此可知,當個體的自我控制能力高時,手機依賴對睡眠拖延行為的影響較弱;相反,當個體的自我控制能力低時,手機依賴傾向對睡眠拖延行為的影響程度更大這表明自我控制能力在手機依賴影響拖延行為的過程中起到了緩解作用。
4討論
4.1手機依賴可以正向預測睡眠拖延
本研究結果表明手機依賴可以正向預測睡眠拖延,研究結果與研究假設相一致,其次研究結果與以往研究一致(李宗波,2017)。說明手機依賴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我們的睡眠,可見合理使用手機對大學生來說十分重要。
4.2手機依賴、自我控制對睡眠拖延的影響機制
本研究發現手機依賴和自我控制均能顯著預測大學生的睡眠拖延,且自我控制能夠有效緩解手機依賴對睡眠拖延的消極作用。首先,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許多高校均已無線網絡覆蓋,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使用手機時長的增加從而加劇了手機依賴,導致更嚴重的睡眠拖延。其次,自我控制的提高可以改變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從而減少手機依賴合理睡眠時間。存在手機依賴與睡眠拖延的個體可以通過培養和提高自我控制來調節自我。
參考文獻
[1]喜臨門.2018中國睡眠指數報告[R].北京,2018
[2]Saravanan Ram,,Hazem Seirawan,,Satish K. S. Kumar & Glenn T. Clark.(2010).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sleep disorders and sleep habi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leep and Breathing(1),. doi:10.1007/s11325-009-0281-3.
[3]徐妙哲,張丹丹,&張紅坡.(2016).大學生睡眠質量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性.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4(002),311-314.
[4]Kroese, F. M. , ?Ridder, D. D. , ?Evers, C. , & ?Adriaanse, M. A. . (2014).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introducing a new area of procrastin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611.
[5]Jana, K. , ?Syrek, C. J. , & ?D ?Anne. (2018). Why don't you go to bed on time? a daily diary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ronotype, self-control resources and the phenomenon of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77-.
[6]劉紅,&王洪禮.(2012).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傾向與孤獨感.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6(1),66-69.
[7]孫鳳梅,朱莉,胡彩虹,&陳簫.(2016).大學生晚睡情況調查分析與研究.科教文匯,372(12),154-155.
[8]楊慧婷,忻美茜,張園園,&何曉芬.(2016).關于杭州市大學生睡前拖延現狀的調查.中國保健營養,26(019),274-274.
[9]李宗波,梁音,&王婷婷.(2017).大學生手機依賴、自我控制對拖延行為的影響.心理研究(02),91-97.
[10]譚樹華,&郭永玉.(2008).大學生自我控制量表的修訂.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05),468-470.
[11]黃海,牛露穎,周春燕,&吳和鳴.(2014).手機依賴指數中文版在大學生中的信效度檢驗.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2(005),835-838.
[12]高曉倩,劉聰,高歌,&李靜.(2020).大學生空虛感對手機依賴的影響: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10).
[13]張潮,翟琳,&王暢.(2017).大學生自我控制在手機依賴和學業拖延中的中介作用.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1).
作者簡介
高興慧(1997—),女,苗族,云南丘北人,研究生在讀,單位:云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應用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