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廣茹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種購物平臺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隨之也產生了各種法律問題。其中,比較典型的是網絡購物糾紛或者網絡侵權糾紛。比如,消費者一旦在平臺下單,即與銷售者達成了契約,即法律意義上的購物合同。而銷售者接單后需要運輸即與物流公司達成了承運合同。如果銷售者為了給其銷售的產品做宣傳而擅自使用了未經授權的漫畫、照片、文章或者他人照片等,就可能構成了對他人著作權的侵犯或者網絡信息傳播權的侵犯及肖像權的侵犯等。
筆者有幸擔任某互聯網法院的訴前人民調解員,調解最多的就是網絡購物糾紛。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銷售者銷售三無產品或者消費者認為銷售者銷售不合格產品或者有毒有害產品而引發的糾紛。那么該糾紛發生之后,消費者除了向銷售者主張賠償之外,是否還有權向網購平臺主張權利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一條之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未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或者未履行報告、停止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等義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造成嚴重后果的,責令停業,直至由原發證部門吊銷許可證;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與食品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消費者通過網絡食品第三方平臺購買食品,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入網食品經營者或者食品生產者要求賠償。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入網食品經營者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由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賠償。
由此可知,消費者一旦網購食品發生糾紛時,首先應將銷售者作為第一責任人,而對待網購平臺應該區別對待。如果第三方平臺已經對銷售者盡了合理的審查及注意義務,或者應消費者的要求披露了銷售者的相關信息,那么消費者不宜將平臺再一起作為共同被告來起訴。而且這種情況下,即使將平臺列為共同被告,法院也很難將其作為共同責任人追究其連帶賠償責任。
現實生活中,很多消費者都走入了一個誤區,一旦發生網購糾紛,即不分青紅皂白將平臺列為共同被告,甚至在實際經營者已經承擔了相應的賠償責任之后,仍然不放棄對平臺的起訴。這樣做無疑是浪費司法資源,同時也給自身增加了維權的成本,且面臨敗訴的風險,實在是得不償失。
筆者另外想討論的是消費者和銷售者在平臺購物、銷售過程中的誠實信用問題和市場監督部門的監管義務問題。
首先,關于網購糾紛,存在一種亂象,即滋生了一個打假隊伍。這里的隊伍有的是個人,有的已經成立了公司,甚至已經有了自己固定的法律顧問。我們當然不能阻止正當的維權,但是我們立法的精神是絕對不允許把合法的維權當成一種牟利的手段。然而另一方面,商家如果能按照法律、法規、政策的規定生產、銷售產品,那么也不會催生職業打假人了。而此種情形的發生即是筆者想闡述的一個原則--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不僅是民法典基本原則,也是貫穿整個社會生活的基本行為準則,無論是消費者還是銷售者都應遵守的一個重要原則。在網購糾紛中,個別消費者不顧誠信原則,利用銷售者七天無理由退貨的規定,買了數單服裝,且價值不菲。收到服飾后試穿、拍照,甚至還穿出去游玩并發朋友圈、微博等社交軟件,最后臨到第七天時申請退貨。商家收到服飾后發現有穿過的痕跡且影響二次銷售,拒絕退貨退款。雙方為此發生糾紛,消費者還將此事發到網上,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無論如何,該名消費者不能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政策而給銷售者帶來不必要的損失。筆者認為如果每個人都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此類紛爭也不會發生。我國這些年來開始逐步重視征信的作用,筆者認為這方面應該借鑒國外的法律規定,國外非常重視征信作用,如果他們國民征信有問題,生活將寸步難行。在我國,當民眾的素質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時,只能通過法律、法規、政策等來嚴格約束其言行,最終逐步從被動執行轉變為主動遵守。
其次,就第三方購物平臺的監管情況,在實踐中也問題頗多。因為畢竟是在網絡上進行交易,一旦發生糾紛,很多消費者投訴無門。客服電話無人接聽或者網絡繁忙。一些大的購物平臺還好,相對來說比較規范。但很多小的平臺,消費者很難找到投訴的途徑,甚至想打官司,都無法確定合格的訴訟主體,即使查到了相應的工商信息,也不知能否真正送達,導致消費者維權困難,甚至法院也陷入無法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尷尬境地。因此,如何對網絡平臺進行有效的監管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筆者建議在每個網絡公司注冊經營時,要求其向登記注冊部門提交一定數額的保證金。如果有消費者投訴,在監管部門查明事實后,可以直接從保證金中扣除消費者的損失。保證金抵扣之后,平臺公司要相應補足保證金。而且,監管部門根據平臺違法、違約情況的嚴重程度,除了要求其承擔對消費者的賠償責任外,還有權對平臺進行相應的罰款處罰,甚至對直接負責人或者法定代表人也應有相應的處罰。如果出臺這樣的規定,那么對完善網絡環境將是一針強心劑。同時,對規范整個市場也會起到很好的推進作用。
綜上,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糾紛,而法律永遠是滯后的,且法院目前也是不堪訟累。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在積極引導公眾遵守誠實信用原則的同時,也應出臺一些更嚴格的征信監管措施;同時,互聯網的監管部門也應充分發揮事前防范的作用,盡早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規定,以便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秩序。無論如何,事前防范總比亡羊補牢付出的代價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