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摘要:讀后續寫題型是提供一段 350 詞以內的記敘文材料,要求考生依據材料內容、所給段落開頭語進行150 詞左右的文章續寫,使其形成一篇與給定材料有邏輯銜接、情節合理、結構完整的短文。這一題型將閱讀理解與寫作緊密的結合起來,其核心要義是以讀促寫、協同提高。遼寧省于2018年開始采用讀后續寫作為高中英語測試中的作文試題。然而,面對全新的考試題型,學生的寫作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主題立意與原文不一致、段落開頭句與下文內容銜接不適當等。因此,本文將著重闡述如何延續語篇中的思維與語言,以取得較理想的寫作效果。
關鍵詞:英語寫作 讀后續寫 語篇 思維 語言
引言
讀后續寫題型要求學生的續寫段落必須與原文思維連貫,語言融洽。但在學生的習作練習中,存在著導致續寫內容不聚焦、故事偏離主題、段落開頭句與下文內容銜接不適當等問題,為此,本文將分別從對原文語篇的思維與語言的延續性入手,探討高中英語讀后續寫的寫作策略。
一、強調對原文語篇思維的延續
讀后續寫要求學生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把故事續寫完整。既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又考查學生對故事的構思能力,同時要求學生有較高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做到在內容上于原文銜接合理、在語言風格上與原文高度融洽,以保證語篇的銜接性與連貫性。
(一)把握原文,理清故事線索
一篇好的續寫文章必須語言表述合理嚴密,且緊緊圍繞原文主題而展開。因此,學生須讀透原文,理清故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理清故事的基本線索。讀后續寫體裁一般為記敘文。因此,教師應從以下四個方面指導學生進行英語記敘文寫作:首先,明確五個W和一個H:即what(什么事),who(什么人),when(什么時候),where(什么地點),why(什么原因),how(怎么樣)。整個寫作內容的確定、寫作材料的篩選,都要圍繞這五個w和一個H進行,將其作為續寫語篇的輪廓概要,以確保續寫內容的合理性。其次,確定以第幾人稱、何種時態以及何種順序展開敘述。一般來說,英語記敘文要以第一人稱( I/we)和第三人稱(he/she/it/they)來展開敘述。第一人稱是從“參與者”的角度進行敘述;第三人稱是以“觀察者”的身份展開敘述,要根據具體情況合理選用。在確定了人稱之后,要確定展開記敘的順序。英語記敘文的時態通常為一般過去時,但如果是經常性的事件或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則常用現在時。此外,記敘文最常用的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或空間順序進行記敘。
2. 理清故事沖突。原文語篇通常會交代故事背景、人物關系、事件的起因與發展,而故事沖突或高潮往往在文末戛然而止,有時高潮沖突部分也可能出現在續寫部分的段首句中;故學生應在理解原文情節的基礎上,結合段首句,合理預測故事的發展方向。有意識地采用類似“設置懸念,前后呼應”等的寫作手法,以吸引讀者的興趣。
(二)品讀首句,共推情節發展
“讀后續寫”題型兼具控制性和開放性,首段開頭語,類似于要點提示,控制著故事的基本情節和故事發展方向,同時也給予學生較大的開放空間進行想象與創造。故事的情節應有一定的曲折與起伏,但受篇幅與詞數所限,故事起伏幅度不應太大。因此,圍繞主題意義,學生應根據事件發展的不同階段特點,把每個段落的語篇分解為兩至三個語境片段,根據前文內容,圍繞主題設計每個片段的情節。
二、注意語篇中語言的一致性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續寫語篇必須對原文的語言風格的銜接一致。然而,在學生平時的續寫習作中,存在著續寫部分的語言風格與原文大相徑庭的情況。因此,讀后續寫中,學生應圍繞主題意義,順承原文語言風格,恰當地運用敘述性語言與描述性語言來構建語篇。敘事語篇通常是圍繞角色展開的,為了承接原文主題意義和語言風格,續文應以敘述性語言為主,這類語言可以集中體現語言的聯結性,加強原文與續文之間、段落一和段落二之間的銜接。另一方面為了增強故事的可讀性,讀后續寫通常以描述性語言為輔。
(一)善用描寫性語言,增強故事可讀性
恰當的描寫能再現自然景色、事物情況、以及人物的樣貌和內心世界,使人物活動的環境具體化。但多數學生的習作中并不能充分發揮描寫性語言的優勢,存在著敘述過多,缺乏描寫的情況。為了解決這類問題,一方面,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描寫意識,另一方面,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增添細節,塑造形象
細節描寫包括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肖像描寫、環境描寫等,也可綜合運用以上細節描寫,使描寫能突出、塑造主事件或主人物。
2. 精選好詞,錘煉句子
描寫時,學生要精選好詞,關注詞的質感,準卻理解詞的含義,掌握近義詞的區別,理解詞的上下文關系等,選取最合適、最準確的詞,達到細膩準確的描寫效果。
3. 花樣句式,添其內涵
在添加描寫時,除了增加句子數量外,還可以在原句子上添加更多的句式結構來進行花樣描寫,從而增添句子表達的內涵。描寫常用的句式結構有:介詞結構,非謂語,獨立主格各類從句,添加副詞、形容詞,雙重描寫等。
(二)巧用主位結構,加強語篇連貫性
主位是句子或小句最靠左即開頭的成分,是信息的起點,是作者或說話者要討論的話題。述位跟在主位后面的所有成分,是對出發點的陳述、敘述的內容。我們來比較以下兩個句子的異同:
1.The cat ate the rat.
2.The rat was eaten by the cat.
從意義角度看,兩個句子沒有區別,傳達的信息相同。但從語篇分析的主述位理論分析,兩個句子傳達的信息是有區別的,1句主位是cat, 是作者關心的重點,是句子的出發點。而2句中主位是rat, 是作者關心的重點。因此,學生在習作過程中注意語篇的主位結構,句式要多樣化,但不能破壞語篇連貫性。在讀后續寫教學中,認識主位結構框架是快速理解原文有效方法,從而順利找到文章主題及信息點,以便于更好地挖掘續寫部分文章的語言起點。
結語
讀后續寫是在充分理解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展開續寫,使文本在內容、思維、基調、語言上保持相一致。作為高考英語新題型,該教學模式能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形成系統化的英語學習體系。教師應發揮指導者作用,使學生明確閱讀與寫作間的關系,充分發揮讀寫聯動效應,注重思維和語言的銜接,有效改變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升英語讀寫質量。
參考文獻
[1]郭艷珍.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模式的行動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9.
[2]姜琳,陳輝.讀后續寫對英語寫作語言準確性、復雜性和流利性發展的影響[J].現代外語,2015(03).
[3]王玉艷.新高考英語讀后續寫實踐指南:基礎版[M].廣州 : 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8.
[4]楊文妃.高考英語作文新題型“讀后續寫”的教學策略芻議[J].高考,2021(19):63-64.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