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婷
摘要:新課改之后,語文教學理念發(fā)生了轉變,其核心在于囊括了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等新型教學方式。這些方法的聯(lián)合應用,扭轉了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地位。在新課改理念要求下,教師要將課堂互動效果的提升作為已任,通過師生間情感的溝通、觀念的互相闡述,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不斷進行教學方式的調整,從而構建高效互動性課堂,取得更為理想的初中語文教學成效。基于此,文章將以新課程改革背景的分析作為切入點,闡述初中語文教學方式改革對當前教學產(chǎn)生的沖擊與影響,總結了當前語文教學中面臨的問題,并針對性提出了初中語文教學方法改革的有益舉措。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語文;教學方法
面對大語文概念的提出,初中語文的教學改革需求十分迫切。新課標的建立、新理念的融入,為教學研究與探索提供了契機,與此同時,也要求初中語文教師轉變自身角色,以學生作為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角,自身主要是承擔教學活動組織的任務,主導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必須精準定位自身職能,運用多元化教學方式,通過提問式、探討式學習氛圍的構建,契合新課改要求開展初中語文教學,以確保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
1.初中語文教學方法改革背景
1.1十九大召開后課程改革背景發(fā)生轉變
新時期背景下,在當代領導人的引領下,社會不斷發(fā)展與進步,并且科學技術逐漸融合于教育改革過程當中。信息時代的來臨,使互聯(lián)網(wǎng)及信息技術逐漸向教育領域滲透,教學過程中逐漸使用計算機、投影儀等先進的設備展開教學,并且引入了互聯(lián)網(wǎng)這一新型教育傳播方式。在這一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也必然要摒棄以往陳舊的教學模式,通過新型科技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的融入而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
1.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驅動了初中語文教學方法改革
十九大召開后,教育領域將素質教育作為核心,將培養(yǎng)綜合性人才作為重點。教育部門以十九大報告的要求為基礎,頒布了一系列新課改相關政策及文件,通過基礎教育改革對之前課程改革中遇到問題的總結歸納及調整化解。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改革的理論日益健全與成熟,新課改試行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實現(xiàn)了教學實踐中新課改要求及理論的科學應用,在理論的基礎上增加了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為語文教學的改革產(chǎn)生了有益驅動。
2.基于新課改背景的初中語文教學方式改革對當前教學產(chǎn)生的沖擊與影響
2.1積極影響
新課改背景下,改革初中語文教學方法可促進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升,這些教師可以自身優(yōu)勢為基礎創(chuàng)建不同于他人的教學風格,進而提升其專業(yè)性。同時,改革教學方法之后,教師可通過教學方法的深入挖掘而對教學內容進行優(yōu)化與補充,可對教師自身的情感產(chǎn)生刺激,強化其自主提升素質能力的意識并使之付諸行動。此外,改革后的語文教學方法應用有益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可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培育其大語文觀念,使之聽讀能力、表達與書寫能力均得到提升,可通過學生情感的激發(fā)、情趣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提高精神追求,將生命及靈魂追求上升至更高的層次。
2.2消極影響
新課改之后,初中語文教學方式的改革除了帶來積極影響外,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如青年教師是語文教學工作延續(xù)的主體,其若是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過高,依賴性過強,則會逐漸喪失自身教學的特色,難以彰顯其獨特的教學思想,長此以往,必然會使語文教學活動當中教師的存在價值逐漸削弱,這一結果違背了教學方式改革的初衷。同時,教學方式改革后,可能會出現(xiàn)對教學形式的表面關注度過高的現(xiàn)象,由于教學形式的多元化應用,使教師的課程時間安排更加緊迫,會導致部分教學形式難以深入應用,會限制課堂教學成效的發(fā)揮,難以激發(fā)出教學方式改革的價值所在。
3.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3.1教學方式過于傳統(tǒng)、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由于多年的教學思維限制,當前教學中仍以傳統(tǒng)相對陳舊且固化的教學方式為主,教師未能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引入新型教學方式,而是采取灌輸式與說教式的方式,滿堂灌地進行初中語文教學,通常是以教師的知識講解為主,注重于理論知識的灌輸,分析語句、講解語法,以教學任務完成作為教學目標,通過板書與講解在課程上灌輸大量的知識內容,忽視了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接受能力,更沒有互動與交流,師生間缺乏情感溝通,更沒有思維的碰撞與交融,因而課程氛圍十分枯燥無趣,限制了初中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這必將導致教學成果難以達到預期。
3.2缺乏科學有效的教學引導、難以激發(fā)學生興趣
知識的學習與深入探索需要以興趣為引導,然而目前初中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部分學生產(chǎn)生了厭倦、消極的思想情緒,從內心深處排斥無趣味的語文學習。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與應試教學存在必然關聯(lián)。部分學校的教師將學生升學率的提高作為教學宗旨,對學生各次考試成績過于注重,并且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是圍繞提分而進行課程時間安排,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的習題訓練,此種教學方式與教育工作開展的初衷相悖。教育本應以愉快的學習氛圍營造為基礎,然而為應試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經(jīng)歷考試這一戰(zhàn)爭,因而學習過程艱苦異常。在此種沉悶、壓抑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學習難以產(chǎn)生自主積極的學習情緒。
3.3未深入理解新課改要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性不足
教學改革需要長期的堅持、循序漸進方可達到教學創(chuàng)新、成效提升的目標,但前提是能夠精準把握新課改的本質內涵。現(xiàn)階段,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存在對新課改要求了解不深入的問題,由于教學任務壓力大、教師為不增加教學工作負擔,未針對新課改要求進行深入分析,而是仍沿用傳統(tǒng)模式展開教學。或是部分教師嘗試教學改革,但因對新課改本質內涵把握不清,改革不具成效,或是家長不認同教師改革后的教學模式,認為其會影響升學率。
4.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方法改革的路徑探析
4.1更新優(yōu)化教學理念、將育人作為首要教學目標
習文是初中語文教學工作開展的主要任務,并且需要以育人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教師需要做到授業(yè)解惑,引導學生成為有益于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以及社會發(fā)展的人才,從這一點來看,語文教學是一項擔負特殊性歷史使命的教育工作。需要通過語文教學為全民族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基礎,引導學生養(yǎng)好的品行、具備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從而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偉大復興夢的快速實現(xiàn)。因此,人文素養(yǎng)及育人素質分別成為了民族精神及素質的傳承與質量提升的關鍵影響因素。基于此,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樹立起育人思想,對以往不科學、不適用舊理念、舊方式進行摒棄,不可以應試教學作為局限,而是應幫助學生打開視野、開拓思路,找到驅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使之產(chǎn)生傳揚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民族精神的精神理念,強化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實現(xiàn)其智力的充分開發(fā)。教師應通過文道統(tǒng)一的實現(xiàn),以語文學科特征為基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育人目標的滲入與融合,從而確保育人目標的快速實現(xiàn)。
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19課《蘇州園林》課文學習時,教師要在教育要求基礎上致力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教學要引導學生學會生僻字的書寫與運用,了解文中景色描寫的方式,學習作者所運用的寫作技巧 ,并要將這些寫作手法及技巧應用于文章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從而通過寫作實踐強化學生的思維發(fā)散能力、提升其寫作水平,從而實現(xiàn)學生素質能力全面提升的育人目標。
4.2將美育教育融入至初中語文教學過程
對于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美育教育有助于其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利于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為此,新課程改革之后,教師應注重于語文教學中自身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通過獨有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影響,通過美育教育的引入、實踐創(chuàng)新的實現(xiàn),確保初中語文教學中美育教育的有機融合,通過二者的相互影響與促進實現(xiàn)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審美觀念優(yōu)化的目標。語文教師應以課堂為基礎,通過對初中語文教材中美學精神的把握、內涵價值的深入分析,于語文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滲透美育教育,運用科學的教學方式,在自身獨特的魅力感染與熏陶之下,幫助學生學會辯識美、體會美,在這一過程中實現(xiàn)強化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培育出良好的藝術修養(yǎng)及審美能力,提高自身的哲學理論素養(yǎng),從而使自己的藝術人文世界得以豐富,建立起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初中語文教師需要以教材為基礎,對新版教材中蘊含的家國情懷、情感情趣等相關聯(lián)的人文素養(yǎng)進行挖掘,并運用有效方式使之與學生產(chǎn)生實質性關聯(lián),從而使學生在這些內容接觸與吸收中實現(xiàn)人生哲理的深入領悟。
4.3通過實踐教學比重的增強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對于學生而言,實踐是激發(fā)其創(chuàng)新意識、拓展其思維的重要途徑。為此,初中語文教學中應對實踐教學給予高度關注,通過創(chuàng)造更多實踐機會,引導學生于實踐中深入領悟教學相關的知識內容,通過實踐課程的合理開發(fā),增強教學與日常生活的關聯(lián),從而使學生掌握生活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大量實踐學習過程當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能力,使之建立起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xiàn)學生的綜合性化發(fā)展。
如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壺口瀑布》一課教學中,教師可引入多媒體教學方式,使學生通過視頻觀看壺口瀑布的傾泄之姿,從而體會到瀑布的壯美之感,并于課后布置寫作任務,要求學生自行挑選其他瀑布作為寫作素材,根據(jù)壺口瀑布的寫作方式及所運用的技巧自行書寫一篇有關瀑布的文章。教師可通過查閱學生寫作情況的完成度對本課學習的知識點掌握情況進行了解,可在這一實踐學習成果驗證的基礎上實現(xiàn)教學策略的科學制定與調整。
結語:新課改后,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成為了教育核心,為此,需要在這一要求下轉變初中語文教學的理念、目標以及評價方式。作為決定初中語文教學成效的關鍵,教學方式的轉變應為重中之重。初中語文教師需要以新課標要求為基礎,立足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教學方式的引入與創(chuàng)新,構建高效、互動、活躍的課堂,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推動語文新課改的發(fā)展進程。
參考文獻:
[1]張紅霞.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方法的探討[J].文存閱刊,2017(1):83.
[2]黃旭救.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方法的探索[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2):228.
[3]張如良.基于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方法點滴談[J].軟件:電子版,2019(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