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夢飛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經成為人們對于新時代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內容,是生活品質的重要體現,而文化旅游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只有將文化和旅游進行深度融合,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也能促進區域文化的傳承和激發區域文化產業的活力,實現持續健康有效的發展。本文以廣西東巴鳳為例,分析其特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最后從東巴鳳的文化和旅游綜合協調機制的構建、特色文化和旅游產業的開發以及新時代文化和旅游的營銷等方面提出旅游發展的創新性意見與建議。
關鍵詞:文化;傳承;特色;創新;意見與建議
一、引言
旅游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文化是旅游產業的靈魂和內涵所在。隨著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不斷提升,多元和個性化的需求增加,旅游中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都對文化有了更深的要求。文旅產業作為經濟產業和人民幸福產業的結合體,從高質量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同樣也面臨各種各樣的瓶頸問題。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因歸屬于不同的部門管轄,所以雖彼此關聯,但在實際工作中卻無法實現有效融合。本文以廣西“東巴鳳”地區(廣西河池市的東蘭、巴馬、鳳山三縣)為研究對象,廣西東巴鳳地區集民族文化、生態養生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為一體,其特色文化資源豐富,具有開發特色文化旅游的資源優勢。但結合當前文旅產業發展背景和三縣區域經濟來看,如何將特色文化與旅游產業相結合,實現文化傳承與旅游產業創新發展,是“東巴鳳” 地區推進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實現區域平衡發展的重要任務。
二、東巴鳳旅游資源及優劣勢
東巴鳳位于廣西西部,是東蘭、巴馬、鳳山三縣的合稱。作為革命老區、長壽金三角,其境內有許多豐富的旅游資源。東蘭縣紅色旅游文化頗多,作為早期農民運動的發祥地,右江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地,其多地紅色革命遺址都已被列入國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第一批名錄,革命時期彰顯的拔群精神成為當地人民精神的象征。巴馬因長壽而聞名,被譽為“長壽圣地·養生天堂”。因此,長壽養生文化是當地最具特色、最有影響力的文化。鳳山縣境內不僅擁有豐富獨特的自然資源,而且還擁有一個世界頂級地質主題公園的榮譽美稱,自然 生態和綠色生態文化是當地一張靚麗的明信片。
從以上表1《“東巴鳳”地區特色旅游文化資源一覽表》可以看出,東巴鳳的文化旅游資源涵蓋面廣,文化內涵豐富,具有良性發展特色旅游文化的深厚基礎。其次,東巴鳳三縣是紅水河長壽帶和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的核心區域,三縣山水相連、經濟相融、人文相親、民心相通,都是革命老區和長壽之鄉,區域一體化發展具有堅實的基礎、良好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但是,從客觀角度來看,其發展還存在許多問題:
首先,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就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因地處貧困山區,交通的開發進度緩慢,這就限制了很大的客流量。還有景點周圍的酒店住宿量少,住宿環境較差等。當然,在信息時代,文化旅游的基礎設施不僅僅包含傳統的衣食住行等基本設施,還包括了融入新技術的旅游信息化基礎設施。所以,在東巴風這個貧困山區,如果缺乏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開發起來的難度會很大,游客也只會停留于走馬觀花的狀態,并不會進行深度消費,這就直接導致了東巴鳳文化旅游發展受到限制。
其次,我們不難發現,東巴鳳雖擁有眾多旅游資源優勢、文化內涵優勢,但在實際開發過程中大多只是停留于表面,并沒有充分挖掘自身豐富的旅游資源的內涵文化,優良的傳統文化并未得到很好的彰顯。宣傳模式停留于傳統的觀賞模式,吸引度不高。
再次,根據增長極理論在區域經濟中的運用可知,區域經濟發展中,增長極與周邊地區是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矛盾關系,增長極對其他地區具有輻射作用和極化效應雙重影響,所以在經濟發展中就需要解決好不同區域之間的分工問題。現實中,東巴鳳三縣在區域分工上不夠合理,巴馬的經濟遠超于東蘭和鳳山,極化效應嚴重。而且,東巴鳳同一區域內資源大都是同質化的,優劣之間會有屏蔽效應,如果劣質資源利用得當,便可以互補、聯動,這就需要三縣根據自己的特色旅游文化尋找不同點,打出自己的特色。
三、“東巴鳳”地區特色文化旅游創新路徑發展建議
文化內涵的競爭是文化旅游的核心競爭要素。文化旅游的發展應從以下幾個特征進行把握:綜合性,集“吃、住、行、游、購、娛、樂、商、養、學、閑、情、奇”“多位一體”的產業;延展性,一項文化旅游和新產品可以衍生出一系列其他產品文化含量高,附加值大;創意性,能夠與科技,教育,體育,音樂等多種元素碰出創意的火花;體驗性,能夠給旅游者帶來深度精神體驗;參與性,能為旅游者帶來更多知識獲取和文化參與。因此,結合東巴鳳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和這幾個特性的分析,筆者提出了如下意見和建議:
1、以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為抓手,加強基礎配套設施建設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東巴鳳作為右江革命根據地的腹心地,作為西部貧困地區的革命老區,其發展前景機遇很大。當地政府要抓住鄉村振興、文旅扶貧等西部大開發扶貧協作機遇,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大力推動交通基礎建設,把不通變為通,把通變為互通,把互通變為便惠通,開展新的基礎設施建設。
2、升級旅游模式,把“被動”化“主動”
大數據時代為我們提供了許多便利宣傳模式,東巴鳳應不斷創新旅游模式,利用新技術,在保障信息數據安全的前提下,為用戶創造更好的內容消費和體驗。利用“5G+直播”、“5G+VR”等手段,推動新技術在自身文旅產業上的應用,利用技術化、智能化手段進行宣傳。在紅色旅游資源開發上,利用現代科技技術講述歷史,以多媒體手段、互動式體驗、沉浸式空間打造,場景復原重建環境傳播,翔實、深刻、多方位地重現歷史,將科技元素融入到紅色旅游開發中,打造沉浸式旅游新模式。其次,要通過挖掘紅色文化文物背后的故事,通過不同的景點、不同的故事,給游客以深切的體驗和感受,真正產生精神上的震撼,形成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塑造紅色文化旅游品牌。同時,也要結合好當地特色的民族文化進行宣傳,以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講好當地紅色革命故事、特色山歌唱響我們的紅色精神、銅鼓文化敲響紅色音符,在特色民俗風情中體現紅色精神。
2、區域聯動發展,區域特色旅游文化合理分工
區域聯動發展是實現優勢資源互補,提升區域經濟的有效途徑。因東巴鳳三縣地理位置相鄰,文化旅游資源大多同質化,但在同質化的文化旅游資源中又有些許的不一樣,我們要深度挖掘這些不同之處,將其打造成當地的旅游名片。首先,以巴馬為中心做足長壽品牌。巴馬縣當地政府要依托現有的長壽旅游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特色養生產品的開創和休閑度假旅游區的開發,結合游客祈福求壽的心理創新開發出富有長壽文化內涵的旅游度假活動,使游客在寄情于無限的山水中獲得對中華福壽文化最為深刻的體驗。
其次,要以鳳山為中心做大世界喀斯特地質公園。在自然生態開發方面,本著保護性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借助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進行地表植被的保護與規劃,因地制宜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借助優異的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將鳳山縣打造成一處集地質科研、旅游探險、休閑保健于一體的大溶洞群國家地質公園品牌,并以此拉動巴馬縣得百魔洞、水晶宮和東蘭縣的列寧巖、涼風洞等溶洞景點發展。
最后,要以東蘭為中心做好紅色旅游開發。以高標準、高質量旅游景區標準來搞好重點紅色旅游產品開發建設 。要結合建黨100周年的歷史機遇,打造一批具有當地紅色文化特色的旅游景點路線,以東蘭武篆為中心 ,將追尋拔群紅色遺跡、革命遺址考察游、將軍故里尋訪游等紅色旅游產品和特色的銅鼓文化與長壽文化相結合,打造成為廣西乃至全國一流的紅色旅游精品。開展紅色記憶實踐,推進紅色記憶薪火相傳,在紅色精神的引領下,培育游客健康、文明的休閑理念,更好地滿足廣大人們群眾旅游休閑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培育人民的愛國之情。
3、創新開發文化旅游產品,提升核心競爭力
根據市場調查,利用當地資源生產的綠色食品以及富含民族風情的手工藝廣受大眾喜愛,這些也是民族地區的突出特色。在銷售飲食產品方面,可以依托“飲食養生”文化打造獨具養生文化特色的產品,例如當地的五谷雜糧、三烏雞、香豬、山茶油、火麻油等特產。其次,要依托文化旅游的流動性與傳播性,創造口碑打造出有地方特色的生態農牧產品品牌。生態農牧的產品的深加工要結合旅游者的購買渠道、口味偏好、攜帶性等特征,策劃制造有地方特色,有紀念意義的產品。
織錦、刺繡、竹編是當地比較有名又具有特色的民族傳統手工藝,東巴鳳要推動現代需求和傳統工藝的融合扶持文化旅游紀念品的開發。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普通傳統的手工藝術品早已被時代所淘汰,能留下來的往往都是藝術珍品,這些民族手工藝品除了使用功能以外,更表達出一種過去的生活狀態。因此,文化旅游商品不僅是一種功力,還是一種技術,一種精神力量。所以在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中,我們要以提高文化自信為最終導向,立足于理想化的生活以及民族的驕傲,來實現手工藝品的創新,推動文化的物象化、物質化、物流化,促進傳統和現代的交流,促進生產關系的改造形成旅游富民、文化傳承的持久動力。
4、創新文化旅游產業營銷模式,帶動革命老區實現鄉村振興
當地縣政府應進行特色文旅產業的統籌協調,聯合交通運輸管理部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再與旅游社、酒店等合作擴大客源,保障人們的衣食住行,利用各地文旅產品展覽館和網絡信息媒體等多元營銷主體擴大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推動創意活動與品牌效益、創業活動與媒介營銷、主題線路與廣告推送等的結合,實現多元主體的營銷,實現旅游市場全覆蓋。
四、結語
旅游業高質量的追求體現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特色文化成為旅游創新的重要知識資源,民俗風情特色成為創新中的亮點。而東巴鳳悠久的革命歷史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以及生態養生文化都具有唯一性,是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競爭的核心要素。如果能使其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必定在今后的發展中彰顯強大的生命力。同時,廣西“東巴鳳”地區在大力發展旅游經濟的過程中,要注重遵守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在不斷弘揚本土特色文化時,積極探索文化保護、文化傳承、文化產業、文化價值協調發展的新模式,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內涵,以旅游促進文化的傳播,以文旅產業促進鄉村振興,實現文化、旅游、經濟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谷勝男.“文化+旅游”推進我國鄉村旅游創新發展的思考[J].南方農機,2021,52(09):64-65.
[2]莊偉光.傳承歷史文化基因視角的特色文化旅游創新發展——以粵東西北地區為例[J].廣東社會科學,2017(04):46-52.
[3]王桂霞,張媛.紅色旅游資源與高校文化傳承創新路徑探析[J].旅游縱覽,2021(03):102-104
[4]莫子法,羅盛鋒,李少游,黃燕玲.廣西東巴鳳地區旅游扶貧多點多極支撐發展對策[J].桂林理工大學學報,2016,36(03):619-624.
[5]唐偉.鄉村振興背景下廣西東蘭體驗式紅色旅游項目研究[J].中國商論,2020(05):198-199.
[6]周曦.文化傳承視角下特色文化旅游創新發展研究——以廣西“東巴鳳”地區為例[J].河池學院學報,2019,39(01):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