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云
一、本土文化走進校園的時代背景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通過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會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理解、認同、熱愛中華文化, 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這說明語文課程資源引入本土文化的必要性。讓本土文化進入語文課堂教學,既能使語文課堂容納山川海洋,也可演繹風土人情;既可使語文教學更接地氣,體現地域文化,也可拓寬語文課空間,增加學生對本土社會和文化傳統的認識與理解。
本土文化并非傳統文化,它是各種文化經過本民族的習慣和思維方式沉淀的結晶,重新闡釋的文化,具有獨特性、民族性與純粹性,是本土獨創的一種文化形式,它是傳統文化進行整合發展的一種文化形式。
隨著地域之間的界線模糊,本土文化已不是絕對的本土化,它已逐漸融入到國際化的范圍內,是國際化的基礎部分。但是全球化對于本土文化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全球化既可以大大推進本土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也會使得本土文化的內涵與自我更新能力逐漸模糊與喪失。
在這樣一種社會環境中,我們只有重拾本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不斷推陳出新,才能使本土文化穩步向前發展,才不至于被外來文化沖擊,被時代淘汰。
教育部2014年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綱要》明確指出要把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一項戰略任務。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為此,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從學校開始,從學生開始,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承。傳統文化不僅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更是民族精神得以延續的載體,而錦屏的本土文化則是一張展現錦屏民族特色的名片。我們只有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才能有自己的話語權,才能把地方特色變成民族特色,才能更好的為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所以民族文化進校園具有其必然性。
二、本土文化走進高中語文課堂的價值
(一)學科價值
錦屏四大文化(木商文化、紅色文化、軍屯文化、民俗文化)中,有很多素材都具有文學價值。例如軍屯文化底蘊豐厚的隆里古城,可以說是一本活教材。在這里你可以去探尋“七絕圣手”王昌齡的人生軌跡,及所處的時代背景,做到知人論世;在這里你可以去追逐明王朝600多年的歷史發展痕跡,窺探明王朝的行軍用兵之道;在這里四大文學體裁都能找到作品印證;在這里各種文學表達方式都有所涉足;在這里你可以從歷史、文學、地理、生物、建筑學、美學、旅游等各個方面去探究它,無論從哪個方面去審視它,它都會呈現出最美的姿態。
(二)社會價值
學校教育,可以更全面、更細致地挖掘本土文化的社會價值。本土文化融入高中語文課堂,既可以讓學生了解本土文化,汲取本土文化的滋養,又可以在學校氛圍內宣傳本土文化,使本土文化最大化地深入人心。
(三)德育價值
錦屏四大文化中有很多具有德育價值。如木商文化中,人們堅守的誠信,人們在長期交易中養成的契約精神,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走訪錦屏縣平鰲村時,我發現很多村民家門外貼著一些家風家訓,如姜氏承德支系家風:“敬老尊賢,老少和睦。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如姜氏世來支系家風:“正人先正己,治國如治家。忠厚待鄉曲,仁義訓子孫”。
這些家風家訓在教育子女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平鰲村不僅有家風家訓,還有很多村規民約都對民風的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像這樣的家風家訓還有很多。錦屏縣隆里古城對子女的教育、家風的培養尤為重視,甚至直接體現在家族字輩里,刻在名字里,代代相傳。如陳氏的字輩為“峻鳳華章,吉學元良。修齊家政,治國文章”;陶氏的字輩為“虞尚廷升佩,家本詩書貴。文明維邦定,仁大知乾坤。武舉登金榜,富貴永繼承”;黃氏的字輩為“正國家甲日,金承中士光。有道昭美大,多映顯文章。孝弟禮之本......”
(四)美學價值
隆里古城不僅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而且各個角落都有讓人無法忽視的美。無論是巍峨屹立的城防建筑、亭臺樓閣,還是街頭小巷、一磚一瓦,都能讓人捕捉到不一樣的美。隆里古城的美是一種寧靜的美,無論外界怎么喧鬧,它都在那里安詳、靜謐地屹立著,靜靜地看著人來人往,默默地守望者這里的一切;它的美是一種內斂的美,就像中國的女子一樣含蓄文雅;它的美是一種低調的美,雨可賞花聽雨,晴可望月觀星,看云卷云舒,靜謐無言。
三、本土文化走進高中語文語文課堂的實施路徑
(一)研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
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是宣傳本土文化的最好方式,只有把本土文化帶進校園才能從根本上傳承、宣傳本土文化。一所學校只有擁有自己的辦學特色,才能獨樹一幟。
(二)開展研學旅行綜合實踐活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很多課本上得不到答案的問題,或許通過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可能得到。據問卷調查顯示結果來看,很多學生都希望老師能偶爾到戶外上上課,換一種上課方式,或許學習效果更好。以挖掘本土文化為目的,每學年在本土開展一次研學旅行綜合實踐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本土文化,還可以讓學生在愉悅中獲得知識,更利于文化的傳承。
(三)抓住鄉村振興的機遇
現階段我國推行鄉村振興建設,作為教育工作著要牢牢抓住這次機遇,在這次農村變革中要振興教育,挖掘本土文化,使鄉村振興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四)以群文閱讀為抓手,從課內到課外,找到高中語文教材與本土文化的融合點。
在語文教學中,可用本土文化導入相關的課文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或相似的主題,或相近相關思想感情上,作聯類思考,讓學生既能對教材篇目學習更深刻更透徹,又能增強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和學習,一舉兩得。
高中很多課文的場景在隆里古城都可以得到印證,如《荷塘月色》里描寫的荷塘月色的場景,如果你在夏天有月亮的晚上漫步古城西門外,朱自清先生描寫荷塘月色的場景都會在這里一一呈現;《蘇武傳》里蘇武為國遠赴匈奴,堅持自己的民族氣節,無論受到怎樣的屈辱都忠于祖國,他的這種愛國精神,讓我想到了最初來隆里古城屯兵戍邊的將士,他們遠離故土,來到苦寒偏遠的荒蠻之地,一來就是一輩子,沒有誰再回去,一直在這駐守這塊土地。他們的思鄉情結,他們的愛國精神都和蘇武有著相似之處,都為了祖國的安寧奉獻了自己的青春。
本土文化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歷史沉淀的產物,是地方的,也是民族的,只有把它與學校教育有機融合,才能不斷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不斷創新,才能把地方的變成民族的,才能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