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燕
摘要:本文通過歸納分析大學生心理問題早期表現及其影響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引入行為觀察預警體系,為完善大學生心理問題干預路徑提供方向。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干預路徑
教育部思政司曾在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會議中指出: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很容易成為各方的關注點,比率雖很小,但影響很大。因此,在全面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做好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和科學干預是高校工作的重點。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早期表現及其影響因素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拔節孕穗”的關鍵期,會面臨許多問題,如適應環境、處理矛盾等。如果不及時干預,就容易產生自卑、抑郁等,進而誘發心理危機[1]。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早期表現
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可以將心理問題的早期表現歸納為:①學習能力:學習無動力、學業成績低等;②適應能力:無法適應、拒絕融入等;③情緒穩定度:情緒起伏大、低落或高漲等;④挫折耐受度:自怨自艾、一蹶不振等;⑤人際關系:不與他人合作、孤僻等;⑥自我意識:自我評價低、完美主義等;⑦行為表現:失眠、成癮行為、自傷或他傷等。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
大學生心理問題是多種因素疊加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的負面
情緒無法排解,進而導致心理問題。
1. 學業壓力
大學自由度高,要求學生有較高的自制力。首先,部分學生自覺性低,時間管理失衡,忙于各類活動,導致學業成績下降。此外,大學高手如林,比較之下容易產生焦慮、自卑等。再者,對專業沒有清晰認識,無法形成穩定的學習節奏,長此以往會形成無助感。
2. 人際壓力
大學是一個微型社會,包含各種人際關系,例如宿舍關系、小組合作等。學生在交往中會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2],如語言表達、生活習慣等,這些差異是產生人際壓力的關鍵。長期人際交往受挫,容易產生自我懷疑,對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危害。
3. 情感壓力
大學生面臨的情感壓力主要是指親情和愛情。在親情方面,大學生渴望獨立,但經濟上還需父母支持;其次,有的學生和父母溝通時報喜不報憂,將壓力留給自己。最后,部分學生與父母存在代溝,時常會發生不必要的沖突。在愛情方面,大學生在戀愛中不夠成熟,經常會爭吵,長此以往愛情也就成為精神負擔。失戀后部分學生也出現消極低沉,容易誘發心理危機。
4. 外界環境
當代社會競爭激烈,大學生面臨著各方壓力和挑戰。信息網絡繁雜,容易讓
大學生產生混亂,影響其價值觀形成。這些因素都會增加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可能性。
二、基于行為觀察預警體系構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路徑
行為觀察預警體系是指在心理問題出現前,根據外化的行為指標將其識別出來,發布預警信號并進行干預的體系[3]。該體系以疾病癥狀與行為表現為依據,結合專家咨詢法制訂出10個指標,分別是幻覺、妄想、思維問題、情緒表現、意志行為、強迫行為、睡眠、飲食、人際關系、傷害行為。
(一)行為觀察預警體系對大學生心理問題干預的啟示
大學生心理問題具有隱匿性。行為觀察預警體系的指標是外化行為,有助于對大學生心理做好動態檢測,并及時將行為異常學生預警到心理咨詢中心。該體系涵蓋了心理各個方面,可以直接反應心理變化情況,通過對預警信息的評估判斷,能及時發現潛在的心理問題,從而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減少心理問題及危機發生的突然性。
(二)基于行為觀察預警體系構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路徑
目前,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防護主要采用四級預警模式(學校—學院—班級—宿舍)。但處在前線的第三、四級人員由于缺乏相關知識,導致這一龐大資源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①構建以第三、四級為主,第一、二級為輔的干預路徑
將行為觀察預警體系融入第三、四級培訓中,給他們提供一個科學有效的工具,提高其心理預警工作的有效性。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當大學生遇到心理困擾時,首選咨詢對象是朋友、同學等[4]。加之,第三、四級人員與大學生一起生活和學習,是識別其早期心理問題的最佳人選。因此提高第三、四級人員的專業性,對預防心理危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培訓后的第三、四級人員對照行為體系,將異常學生預警出來,及時轉介到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真正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②構建常態化預警篩查機制,重點預警及時處理的干預路徑。
第三、四級人員經過培訓后,按照行為觀察預警體系的外化指標每兩周進行一次預警,動態掌握同學心理狀態的變化,并建立心理檔案。當觀察個體出現1條及以上行為表現時,將其列為預警陽性個體,并由心理學專業人員對其進行臨床訪談和評估,及時干預處理。由此可見,行為觀察預警體系為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提供了系統科學的工具,借助客觀的行為指標,充分發揮前線的第三、四級人員的預警作用,為我國現有心理預警機制提供了補充。
參考文獻
[1]邢旭. (2019). 高校學生心理現狀分析與對策. 課程教育研究(11), 183-184.
[2]馬亞平. (2014). 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問題歸因及教育引導. 教育與職業(20), 188-189.
[3]楊雪嶺, 張培寧, 梁挺, 鐵怡, 張小遠. (2016). 大學生心理障礙守門人行為觀察預警指標研究. 現代預防醫學, 43(007), 1246-1249.
[4]何瑾, 劉海驊. (2014). 大學生心理求助行為的現狀與對策. 高校輔導員學刊, 000(003), 80-83.
基金項目:華南農業大學2020年度學生工作專項課題“大學生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和科學干預機制研究”(2020Y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