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
摘要:記得以前聽一老師提過一種說法:能上好作文課的語文老師肯定是能教好語文的老師。也許這種說法過于臆測,也許過于武斷和片面。但不難看出,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直以來,作文寫作是很多學生心中最難跨越的語文題,而作文教學一直以來也是語文老師心中的老大難。如何上好一節作文教學課,如何更好的指導學生的寫作,以及如何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一直是語文教學中致力探討的課題之一。做為一名來自農村山區學校的語文教師,我僅以我淺薄的教學經歷對作文教學,特別是農村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提出淺淺的看法。
關鍵詞:農村;作文教學;學生;情感
一、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作文教學目的意義
教師要弄清楚中學階段作文教學的總體要求達到的目標以及各年級的訓練重點,掌握教材的編排體系,明確訓練和具體內容,發揮教材的示范作用。結合教材和大綱并根據中學生心理特點,全面考慮。從目前作文教學的無計劃性、隨意性、盲目性中解脫出來,使其呈現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漸進過程,同時,教師還必須引導并教給學生學習教材的方法,使教材真正起到“例子”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教材,探討作文教學的方法,講求效益,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中學課文作文訓練不是簡單的按一定的順序組合排列的,而是由淺入深,呈階梯式不斷上升的形成中學作文訓練龐大而系統的工程。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已證明,只要認真抓好了教材上的作文訓練,就能達到訓練有素。
二、作文應多角度多側面探討作文教學方法
中學生特別是農村的中學生,由于閱讀面的條件的限制,寫作文,常常是無話可說,作文空洞。書面詞匯極少,反反復復就那些詞語和句子。寫人,脫不了好朋友;寫難忘的事,離不了爬山。。。。。。總之,沒有具體、細致地描述,只有抽象的、概括的介紹,反映不出個性,再現不出特征。
實踐反復表明,光是“抄詞語”、“背范文”,是不能從根本上治好學生作文中的“干癟癥”的。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離開對人物、天地、山川、草木、蟲魚的細致觀察,離開對生活素材的自覺捕捉和用心積累,那么,作文內容就很難豐富起來,充實起來,也就很難克服空洞膚淺的毛病。不會觀察,就不會作文。要真實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認真地觀察生活;要細致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細致地觀察生活。
三、怎樣培養和鍛煉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呢?
結合閱讀教學,喚起學生重視觀察生活。只有懂得觀察同作文的聯系,認識了觀察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做觀察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隨時隨地捕捉到“貌不驚人”卻又“異彩閃耀”的生活素材。不少范文,所寫者小,所見者大。若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索,就可以喚起學生對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的重視。在生活中,有一些發人深省的小事、平常事,它不像獨立雞群的白鶴,讓人一眼就看出它的高和美來。如不留心觀察和分析,就會稍縱即逝、一閃而過。朱自清先生筆下的《背影》,就是一個例子。通過對“送我上車”和“買橘子”小事、小細節的深入分析,講清“小事”不“小”的道理。要使學生懂得,只要重視觀察,善于觀察,只要精心選擇,深入開掘,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小事也可以表現出具有現實意義的不小的主題來。《老王》、《阿長與《山海經》》等都是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的極好教材。
結合實例分析,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當學生逐漸注意觀察生活時,教師要聯系實際,具體指導學生觀察生活,教給學生觀察和分析的方法。這些方法是:
1、由表及里,深入思索;由點到面,目力集中。觀察,宜“細”不易“粗”。走馬觀花,只能“見大不見小”,寫出來也免不了“一般化”。只有把視線集中在某一“點”上,落實在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具體事物上面,才能發現特征,辨別異同。比如看“拔河”比賽,只有一個人一個人的觀察,只有把每一個人的動作、姿勢、表情、神態都看得分明,“記拔河比賽”的作文才有可能寫的細致逼真。許多同學寫有關“運動會”的命題作文,往往寫成“消息報道”、“概況介紹”,主要是由于沒有細致觀察的緣故。
2、由分到合,先分后合。集中目力于某一個人或某一件具體事物,不能“囫圇”地看,而是要“化整為零”,從各個側面去看。有次觀察銀杏樹進行寫作,有的同學在銀杏樹下看了半天,但寫出來的“銀杏新姿”卻既無“新”姿,又無“新”意,多半是些“高大”、“茂盛”之類現成詞語,凡是大樹均可適用。原因是沒有從樹的干、枝、葉、皮、果等方面作細致的觀察。經教師具體指點后,情況就不一樣了。由于看得細致,描寫也就細膩得多,生動得多。只有仔細地看,從形態、色彩等方面仔細觀察,才能發現特點,找出特征。如果只是瀏覽一遍,泛泛地掃一眼,那么除了看見“五色斑斕”之外,是不會留下什么具體印象的。
3、由此及彼,展開聯想。觀察與思維、聯想等是密切不可分的。只有在觀察的同時,展開由此及彼的聯想,才能豐富材料,充實內容,突出特征。否則,不是浮泛,就是干癟。學生的觀察文之所以往往瘦而癟,淺而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想不開、拓不開。比如寫人,要能夠通過察顏觀色、聽話聽音等來聯想到人物的內心活動,并能夠通過語言描寫、神態描寫、行動描寫等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
4、隨手采擷,及時記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也要培養學生勤于動筆,隨時記錄觀察、思索所得的習慣。對周圍的事物多看、多想,并且把觀察所得隨時記錄下來,養成習慣,看了寫,寫了看,久而久之,觀察能力也就會逐漸提高。讓學生談體會,運用典型引路。有的學生觀察生活比較細致,聯想比較豐富,思路比較開闊,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作文寫得比較生動、深刻。教師可以讓這些學生談談自己平時觀察生活、分析生活的體會和經驗,讓他們現身說法,同學們聽了,不僅覺得親切,受到的啟發也會很大。比如寫人記事,首先要熟悉那些人,要理解那些事。而要熟悉和理解,平時就要多看看,多聽聽,多想想。觀察多了,素材積累多了,就能不斷加深對人對事的理解,理解了,寫起來就不困難了。在特殊情況下,也不妨讓那些不注意觀察的同學談談“寫不出”的苦楚,從“另一面”給大家以啟發。
四、化難為易,有步驟地進行階段性訓練
生活像大海,一下子要他們寫人物眾多、場面宏大的文章,恐怕絕大多數學生難以勝任。因此,語文教師要想辦法為學生“排難解憂”。要指導學生就近觀察,因地制宜,不要動不動就“走出去”。要由小到大,由點到面,逐步地提高。要通過做小型的“一舉一動”、“一草一木”、“一鳥一石”的片斷練習,訓練學生具體觀察和細致描寫的基本技能。俗話說,功到自然成。基本功練扎實了,不愁寫不好人物眾多、場面宏大的文章來。片斷練習也要講究序列。比如寫班主任,可以先寫班主任的外貌,再寫班主任的語言和班主任的動作,然后寫班主任的心理活動,在此基礎上,布置學生寫“我們的班主任”,估計不會出現“抓耳撓腮”、“無從下筆”的情況。又比如寫我們的學校,可以先寫 “我們的操場”、“豐富多彩的閱覽室”“奧妙無窮的實驗室”等小練習,然后再做《我們的學校》。先片斷,后全篇,有利于調動學生觀察和寫作的積極性,也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質量。階段訓練,不僅貫穿于總體訓練之中,而且貫穿于局部訓練之中。比如觀察人的外貌,寫人物的肖像,一般總是先打量人物的身材,先描寫人物的總體形象,再細看(細寫)人物的臉型。人物的臉型,又往往是從臉的上部看到臉的下部,從主要特征看到次要特征。觀察注意有“序”,寫起文章來也就不會亂得不像樣子。
五、加強課外閱讀,多方面引路開導
這應是引導學生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多看多想,既可以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活躍他們的思想,充實他們的知識,又有利于提高他們觀察生活的能力。語文教師應當做有心人,經常向學生介紹短小精悍的、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的文章,以便于他們模仿、學習和借鑒。學生寫“難忘的事”、“國慶日記”、“歡度春節”等作文,常犯一般化、老一套的毛病,往往寫得一平二冷,平鋪直敘,反映不出每年“難忘”、“日記”、“春節”的新特點。為了幫助學生克服“年年如此”的現象,教師可以結合報刊上面的有關文章,介紹如何抓住“往年沒有、今年獨有”的新氣象展開細致描寫的方法,啟發學生多看、細看,發現特點,把握特點。學會運用記敘、描寫、議論等方法,把這類常見作文題目寫得有聲有色,生動活潑。
激發熱愛生活的熱情,提高觀察生活的自覺性。觀察是一種積極的智力活動,沒有自覺性和主動性是難以奏效的,更是難以持久不懈的。從根本上說,要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就必須著眼于激發他們愛生活的熱情,培養他們關心生活、積極向上的品質。一個對人冷淡無情和對社會事業漠不關心的人,無論他怎樣善于觀察人,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作家。這就是說在生活中或工作中要有熱情——熱情地喜歡人、幫助人、批評人或反對人……我深深地體會到這種熱情與我描寫人的時候所用詞句的分量都有關系。當你缺少這種熱情的時候,你在生活中或工作中也許觀察不到多少東西,觀察到的也許并不深刻,并非本質,在寫作時也不免嗟嘆創作的困難。觀察需要講究方法,而更重要的是需要熱情。同處一個教學班、一個學校學生,他們寫反映班級、學校生活的作文,有的感到有許多東西要寫,而有的卻感到沒有什么好寫,這里的關鍵是對集體、對生活的熱愛程度、關心程度。對集體、對生活麻木不仁、冷若冰霜,那他就談不上細心觀察,談不上心情激動,即使身邊的生活如花似錦,五彩繽紛,也會習以為常,熟視無睹。我們要十分重視結合聽說讀寫和課內外的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感情,使學生人人都做一個有心人。
總之作文教學方法的科學化、生活化應是是作文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作文教學與學生的思想認識,知識程度,語言表達關系極為密切,那種空泛的寫作理論的指導,脫離學生稍微遙遠,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正視現實,貼近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的實際,使學生在心理上由怕變愛,慢慢培養寫作興趣,并使之鞏固發展,作文寫作能力應該會會逐步提高的,而語文教師的作文教學也會由難入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