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霞
(天津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天津 300000)
關鍵字:非遺;傳統手工藝;發展傳播路徑;多媒體;自媒體;人工智能
公共文化框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推進,促進了傳統手工藝的發展與傳播。
2001年,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tural heritage被作為政府工作用語引入中國,今后的幾年中,“非遺熱”在文化領域揚起軒然大波,顛覆了近代以來的“文革”的觀念與邏輯,用文化共享代替了文化領域的斗爭與排斥,重新定義了傳統手工藝以及諸多傳統文化事項的價值,優秀傳統手工藝迎來了新的春天,“非遺熱”為中國優秀傳統手工藝的保護、研究和發展、傳播工作開拓了新的局面。
2004年4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開始實施,2004年初文化部啟動了中國民族民間文物保護工程,傳統手工藝保護被列入了長期發展規劃,2005年3月《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發布,正式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建設工作,并設立了“文化遺產日”,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開始施行,2012年《“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將“非遺”保護納入國家發展體制中。從2001年至今“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發展,現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僅是一項文化保護工程她已經是成為一項惠及文化,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綜合性基礎工作,成了具有了豐富而深刻中國特色的人類文化事業。
從前傳統手工藝主要依靠于口耳相傳以及實物教學相傳,多年來傳統手工藝的傳播一直受到主體的限制,加之民族性,地域性上的局限性,導致傳播速度相對緩慢,傳播質量相對不高,近年來移動互聯網、數字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手工藝的傳承與傳播提供了新的路徑,手工藝傳承人也開始嘗試新的傳播方法,有效的彌補了傳統手工藝發展傳播路徑的不足,傳播的橫向維度逐年擴大,當下5G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技術的加入,傳播內容的縱向經度開始深化,新的技術的加入為傳統手工藝發展傳播帶來了新的曙光。
2017年1月25日,《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不復古泥古,不簡單否定,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不斷補充、拓展、完善,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綜合運用報紙、書刊、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站等各類載體,融通多媒體資源,統籌宣傳、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創新表達方式,大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
政策的出臺帶來的是社會各個方面對優秀傳統手工藝發展傳播的重視和推動。近年來多媒體將中國優秀傳統手工藝重新帶入大眾的視線,自媒體使中國優秀傳統手工藝實現可視化傳播,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突破了傳統手工藝傳播主體限制,給大眾帶來了傳統手工藝傳播的可及性和體驗性,謀新求異,傳統手工藝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不再僅僅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文化,不再被主流媒體和自媒體所輕視,傳統手工藝不再是不接地氣的精神存在,而逐漸地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食糧,人氣增加,曝光度和關注度急速增長。“咸魚翻身”傳統手工藝作為草根文化的固化思維被打破,傳統手工藝成為人們文化精神需求的載體也成了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載體,傳統手工藝的價值與意義被重構,她被社會重新認可和接受,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和現代生活的訴求。
2003年至今,中國的互聯網迎來了新的紀元,應用多元化的到來使中國互聯網逐步走向了繁榮。數字化新媒體又被稱作新媒體,她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局域網、互聯網以及無線通信衛星等各種信息渠道去覆蓋我們的PC端、移動端以及數字電視的各個終端,是媒體的一種形式。向用戶提供多元化的一個傳播途徑。在內容上,包含了各大門戶網站、網絡技術專欄、頭條資訊等手機客戶端以及各大視頻網站。可見新媒體的覆蓋面更廣泛,更具多元化。新媒體的傳播比較與自媒體相對于門檻較高,營銷成本較高,它的傳播形式更偏向于官方,偏向于官方機構和企業來進行宣傳。
多媒體已經廣泛地被運用到了社會的各個方面,生活、工作、社會、科學等。利用多媒體傳播傳統手工藝,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變得更加有意思,交互性變強。最重要的是利用多媒體進行傳播,讓傳統手工藝在各大門戶網站和視頻網站的頭條進行傳播讓傳統手工藝在網絡發展、傳播這件事情上變得更加正式,更加具有話語權和權威性。
自媒體:從2011年微博開始發展,2012年微信朋友圈上線,至此移動互聯網融入生活。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2015年自媒體成了一個流行的趨勢。作為自媒體,它屬于多媒體的一部分,區別就在于自媒體更傾向于個體性,它屬于自己的媒體平臺,偏向于個人價值的輸出,并圍繞個人打造媒體,具有極強的自由性,相對于門檻較低且傳播性廣。歷經十年自媒體從個人網絡、博客、微博、微信到今天終于走向成熟,這也為傳統手工藝傳播帶來了新的可能。


以短視頻為例: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占比9.27億,2020年8月,抖音與活躍用戶已超過了6億。包含抖音、火山版在內,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出現,改變了大眾信息獲取的方式,從而也推動了傳統手工藝文化傳播路徑變革。根據2020年抖音大數據相關報道,抖音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視頻傳播平臺,每天超過五千名藝人通過抖音。銷售,展示自己的作品。這種參與式的傳播方式增加了人們的文化認同感,抖音短視頻不僅實現了傳統手工藝的活態傳播還使部分手工藝者變現了自己的手藝,當下的粉絲經濟為傳承人實現了商業營收,更保障了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傳承。
如果說多媒體傳播拓展了傳統手工藝的傳播廣度增加了傳播的路徑,那人工智能將從根本上解決傳統手工藝傳播不足的問題。彌補多媒體以及自媒體傳播的時空限制以及主體限制。
人工智能在人資領域的學習速度是遠超人類大腦的,他是超人類認知能力和類人類情感天賦的結合,在未來各領域將有著極強的實用性,人工智能數字技術使得虛擬信息與有形樣態共存,傳統手工藝的可及性和體驗性在互聯網下呈現,然傳統手工藝的傳播融入了現當代文化生態之中,極大地拓寬了傳統手工藝的傳播路徑。
從20世紀60年代到今天,人工智能已經逐步從學術研究領域轉化到今天的商業應用需求領域。經歷了三次大的發展和熱潮,人工智能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他涉獵于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行業,并實現了人工智能和產業鏈的有機結合在文化產業部分。人工智能與傳統手工藝的結合是一種大膽的新的嘗試,他將人類的知識和技術與-藝術審美情趣有機結合,這將為傳統手工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技術手段和發展空間。基于人工智能傳播模式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線下展廳或者博物館,這也是存在最多的形式,她基于3D模擬、全景成像、音視頻講解等,利用媒介進入,(譬如二維碼或小程序)不受地點環境和講解人員限制對產品、物品進行在線講解。第二方面:借助顯示增強技術(AR衍生品)進行虛擬空間下互動性體驗,能夠從第一視角感受到傳統手工藝制造過程和作品介紹。實現動態展示。第三方面是H五互動小游戲,利用社交軟件進行擴散,能夠極大提升傳統手工藝的傳播。傳播新模式人工智能將為文化傳播帶來前所未有的質的發展
當今的社會是經濟全球化的社會,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無線網絡技術正在快速地推動著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文化也向著全球化發展傳播;無疑互聯網將成為傳統手工藝在現當代傳播的最主要的陣地,無論是使用自媒體、多媒體以及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都將為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傳播帶來嶄新的變革,傳統手工藝要傳承發展就必須要創新,沒有新的理念和技術的貫穿,傳統手工藝傳播終將變成一場空;借東風,讓傳統手工藝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乘坐信息技術及互聯網高速發展這列列車,通往千家萬戶,保護、傳承、發展、傳播那些瀕臨滅絕的傳統手工藝,保護手工藝傳承人,讓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得以傳承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