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婉琳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89)
隨著我國法治教育的有序推進和改革,加強法治教育的融入對促進社會公民法治素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培養青年大學生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任重而道遠。對廣大青年學生進行法治教育是一個艱巨的系統工程,高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進行不斷地研究和探索。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此基礎上應當通過教育立足學生的未來發展,進而使大學生的實踐行為符合社會的發展要求。同時大學生處于青年期,心理未完全成熟,往往心理起伏比較大、易沖動,人生閱歷較淺,面對變化復雜的社會,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誘發犯罪。[1]因此如何引導幫助青年大學生培養法治思維,具有法律意識,能夠積極主動維護其合法權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素質教育進程的不斷推進,法治教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很多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更多的將教學內容局限于理論知識方面,不利于學生的法治教育。要想改善這種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相應的法律制度進行逐步滲透,例如對刑法、刑事訴訟法、國家安全法以及民法典中的勞動合同、消費者權益保護、物權、侵權責任等制度通過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解讀,有效預防社會矛盾的產生,使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做到運用法律的方式理性地解決矛盾,提高學生學法、守法、用法的能力,真正地將法治意識入腦入心。
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國家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使全體人民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尊崇法治理念,敬畏法律,建設法治社會。大學生是法治教育的主體和對象,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法治教育。首先必須讓大學生充分認識法律規范的意義和內容;其次要著力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方式;最后要讓大學生堅定法治信仰,增強法治觀念,自覺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權威。
法治教育是國民教育工作中一個十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是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教師往往不是法學專業出身,同時教師的法治實踐經驗不足,往往只能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自身對于法律知識、原理或者相關案例進行比較淺顯的理解和解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會一知半解、不知全貌,因此授課內容的專業性以及教學的質量大打折扣。因此要提升法治教育的效果,必須要對教師加強培訓,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法治教育內容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
法治教育的內容包括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法律思維以及法律制度。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的體系為根本遵循,通過對教材的熟練把握和對知識點的準確講解,從而讓學生在內心真正認同法治、擁護法律。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單純的法律知識的直接灌輸,而是要讓學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礎上由衷的接受、認同法律中較為抽象的內容,最終使得學生具備法治素養,實現法律知識、法律意識和法治實踐能力的有機統一。[2]在講課的過程中應通過對權利義務的內容、國家基本制度以及國家組織機構、違法犯罪、訴訟法等相關內容進行逐步的滲透,將法治教育的內容在教學中都有所體現,從而使法治教育的內容不斷融入、不斷深化。
目前,法治教育的開展主要依靠傳統的教學模式,面向全校學生的大學法律教育類講座屈指可數,很少有學校專門設有法律相關的學生社團。課堂上如果老師還是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忽視課堂互動與交流,會使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難以產生興趣。雖然學生在了解到一些社會熱點事件時非常渴望與老師及同學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但由于課堂學習往往都是比較枯燥的法律理論知識,案例的分享和交流比較少,因此大多數學生報以冷漠、排斥的心態,缺少正確的途徑和方式科學理性地面對社會現實問題,不利于培養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識。
目前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仍側重于法律理論的生硬講解,忽視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因此高校應對如何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進行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學改革。在精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結合相關案例,對法律知識深入、系統的講解,解決課時緊張、內容繁多、難度較大的矛盾,以此提高教學質量,從而使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得到進一步提升。
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需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使學生由被動聽到主動學,在課堂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從而掌握知識,進而生成能力。法治教育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自行收集案例用于教學,在課堂上應多采用案例式教學,一方面是為了舉例說明,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深思。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融入課堂,使學生在案例的閱讀、分析中發表觀點,進行互動交流,強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及時調整授課內容,著重講解重點與難點,使學生能自覺從法律的角度思考問題,增強對法律的信仰。
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之外,可以利用第二課堂和課外實踐活動,開展大學生法治教育。針對近期出現的社會熱點問題,利用各個普法日進行法律知識的宣傳和普及,[3]例如利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4·?15”國家安全教育日、“6·?26”禁毒日、“12·?4”國家憲法日等節日加大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國家安全法、憲法以及其他法律制度的宣傳教育力度,組織學生開展志愿者普法宣傳服務活動。學校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組建有特色的法律相關社團,定期組織如辯論賽、演講比賽、志愿活動等相關活動,來提高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在網絡迅猛發展的今天,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網絡資源來開展法治教育,對一些社會關切的問題進行相關解讀和正確引導,讓學生深刻意識到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增強每位同學明辨是非、抵制不良誘惑、保護自我的能力。樹立正確的法治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決不成為施暴者,永遠不淪為受害者”,自覺抵制生活中的各種誘惑,學會“保護自己,保護他人”。
法治教育是每個青年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法治教育的開展,既能豐富學生的法律知識,又能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同時也為共建平安、和諧的校園文化注射一劑及時的預防針,促進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