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輝
(綿陽師范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刑法學的教學改革,法律專業的教師已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非法律專業刑法學的教改相對滯后,結合近年的教革實踐,筆者認為應主要在課程體系、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三方面下功夫,以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具有法治素養的師范人才。
全面依法治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形成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法律的權威來源于人民內心擁護和真誠的信仰,法治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師范院校非法律專業的刑法學的課程體系也有必要改革和優化,除設置刑法總論和刑法分論課程外,還應該設置刑事政策學、刑法案例研習、模擬刑事審判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選修課程。選修的理論課程可以通過講座和專題講授法來完成,選修的實踐課程可以在模擬法庭和實訓基地完成。
刑法學課程是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刑法總論側重于理論教學,刑法分論側重于實訓教學。刑法總論是刑法原理,大多數教師采用傳統講授法來完成,但有必要革新傳統講授法。教改主要著力于兩點:其一,在“互聯網+”背景下,學生借助互聯網技術,延伸和拓展學習資源;教師充分利用在線教育平臺,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以提高教學效率[1]。其二,在教學策略上,受限于課時的不足,對重要并且復雜的內容(如刑法概念、刑法基本原則、犯罪概念、犯罪構成、犯罪客體、犯罪主體、罪數、刑事責任、刑罰制度、刑罰執行制度)采用啟發式講授來完成。對其他內容(如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觀方面、正當防衛、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共同犯罪)采用“學教翻轉”“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學生線上自學,教師線下課堂微課串講和輔導答疑來完成。
最重要的改革是刑法學內容變革,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把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路線所包含的諸多有關犯罪治理與刑事法律方面的內容納入教學內容。如在講授刑法的基本原則里,在傳統教學“三原則”的基礎上,增加“保障人權原則”,有利于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明的進步,同時也助于國家在人權范圍的國際合作,順應刑事法治中保障人權的國際潮流。
其二,要強調刑法立足中國國情、社情、民情。在刑法學里有諸多學說和主張,紛繁復雜。對非法律專業的教學,主要講清我國當前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實踐,我國刑法是為人民權益、福祉和國家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如在講授犯罪概念時,講明我國現行刑法采用“定性加定量”的犯罪概念,將情節輕微、危害不大的行為排除在外,限縮打擊范圍,這是符合我國優秀刑法傳統文化和現實國情的[2]。又如對老年人的刑事處罰,《刑法典》第十七條第一款規定,已滿75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第四十九條第二款規定,審判時已滿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這種規定是對我國“矜老恤幼”刑法傳統的弘揚。
其三,理論教學也要關注當今社會的新問題。關注虛報財產問題、個人信息和數據的保護問題、人工智能引發等刑事責任問題。
刑法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非法律專業學生既要進行系統刑法理論學習,也要進行刑法實務思維訓練,故教師應重視、創新實踐教學,應專門在刑法學課程里設置了三分之一的實訓課程,實訓課程主要穿插在刑法分論的教學中。目前我校教師正探索和實踐卷宗案例教學法和模擬法庭教學法。
所謂卷宗案例教學法,就是以真實的案件卷宗作為教學素材,讓學生像“法律人”一樣的思考、分析、處理案件。刑事案件卷宗涉及公安、檢察、法院、律所等多部門。一般情況,通過正式途徑無法獲得卷宗,但我院逐步聘請這些部門的工作者擔任客座教授,同時擔任刑法學課程教師大多是兼職律師,故能獲得一些卷宗案例材料。每例刑事案件涉及公安部門的偵查卷宗,檢察院的審查卷宗和法院的審判卷宗。作為上課素材案例,教師要精心選擇典型的或具有爭議性的刑事案例,并進行技術處理(主要是把涉案相關人員的姓名刪去或替換)。同時教師還要著重準備好由公安機關提供且經檢察院審查通過的證據卷宗,檢察院的起訴書,律師的辯護詞、代理詞,詢問、訊問筆錄,法院的判決書等。課前教師僅把該刑事案例中涉及犯罪事實的證據卷宗分發給學生閱讀和思考,并布置學生擬寫重要司法文書如檢察院的起訴書、律師的辯護詞、法院的判決書。在實踐教學課堂中,老師帶領學生掃除該案例的閱讀障礙后,引導學生分控方和辯方展開辯論。辯論的內容主要圍繞犯罪事實和法律適用兩個方面展開。事實的確立必須依據卷宗證據材料,也可對該材料涉及的搜集、篩選、認定和推定等環節的準確性提出疑問;法律適用涉及定罪量刑,是對刑法原理和刑法規定在實踐中的運用。最后教師在課件上展示卷宗原本(主要是檢察院的起訴書、律師的辯護詞、法院的判決書),學生對照研讀,找出自己所擬寫司法文書的不足;或者班級中有法律素養較高的學生,可能對起訴書、辯護詞、判卷書、涉案當事人筆錄等的破綻提出疑問,教師應該給予鼓勵,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好契機。教師可以再次引導學生討論或教師答疑,也可指導學生課后繼續探討相關刑法知識或調查相關事實。卷宗案例教學法是刑法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3]。由于案例的真實性,學生能身臨刑事案例涉及的偵查、審查、審理階段“法律人”的工作,能極大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效培養學生包括證據收集、辯護、司法文書寫作等諸多刑事綜合實務能力和維護公平正義的刑法法治理念。
模擬法庭教學法是圍繞模擬法庭實踐課程大綱,教師選擇教學案例和劇本,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啟發式和案例教學的模式。模擬法庭教學法除涉及刑法外,還涉及訴訟實務中的審判流程和文書寫作。學校重視刑法等法律課程的實踐設施建設,我院已建有配備完善、功能齊全的模擬法庭。模擬法庭教學實踐主要在刑法分論中進行。首先,教師精心選擇刑事案例,案例要具有真實典型,暫時不要選擇疑難案例、焦點案例、熱點案例。教師把選擇并經過技術處理的案例(不能附有判決書)課前分發給班級學生,可根據學生扮演審判員、公訴人、辯護人、被告人、證人等角色的需要,把班級學生分為審判員小組、公訴人小組、辯護人小組、被告人小組、證人小組。各小組成員根據分配的角色共同解讀和分析案情,查找相關法律資料,撰寫法律文書。小組成員要分工協作、獻策獻力,最后推出扮演角色代表。在模擬法庭教學活動中,教師可組織5-7個學生評委對各個扮演角色打分。教師現場指導,提醒觀眾學生除關注整體庭審程序是否恰當外,還要著重關注辯論階段公訴方和辯護方在辯論時對證據采納和法律適用的恰當與準確。庭審完畢后,師生共同點評,先由扮演角色同學總結,學生評委點評,最后由老師點評。課后要求學生寫庭后感想。模擬法庭教學法也能培養學生包括辯護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臨場應變能力、文書寫作能力等刑事司法綜合能力。
另外我院正逐步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教育教學方式。“引進來”著眼于快速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其一是把原始卷宗、同步直播的庭審實況和庭審實況錄引入課堂。其中同步直播的庭審實況的引進還需要學校與地方法院建立實踐基地。上述辦法能讓學生刑法理論、法律思維建立在“實戰”的基礎上。其二是我校正逐步與地方律師事務所、法院、檢察院、監獄建立友好合作關系,聘請優秀律師、法官、監獄管理人員擔任客座教授,每期邀請他們給學生開展講座兩次,法官講授審判技巧、律師講授辯護方式、監管人員講授刑罰執行中的減刑制度的運用,以加深學生對刑法知識在司法實務中的運用的了解。在教學實踐中“走出去”,是指設置旁聽法院庭審課。教師可根據教學的需要不定期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審理的刑事案件,寫旁聽感想,回來后再在課堂上討論旁聽案件涉及的刑法知識和事實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