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穎
(廣東白云學院 ,廣東 廣州 510550)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香港、澳門發展同內地發展緊密相連。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大陸人民要時時刻刻支持粵港澳地區的經濟發展,要時刻記住大家共同生活在中國這個大家庭中。李克強總理曾說,要推動大陸和港澳地區的合作配合。從李克強總理這句話可以看出黨中央對大陸與港澳合作的重視。現在的中國正在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港澳地區作為國家的一分子,要時刻與大陸保持緊密聯系,大陸在發展,港澳地區更應該發展。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夠走向全面富強,丟失任何一部分都不能夠實現全國人民的富強。目前粵港澳地區的發展該怎樣定位?又該走怎樣的道路?這成了當下最重要的問題。
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能夠直接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為當地帶來更多投資。可以說營商環境直接影響一個地區的發展,甚至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一個國家市場競爭力的體現。擁有好的營商環境,能夠幫助地區提高競爭力,使其得到更多來自他方的幫助。營商環境有兩個方面的內涵。第一是法治化。營商法治化是指在當地實施的營商法律具有可視化、透明化、嚴格化的特征。本著讓當地所有人都了解和清楚的原則來管理營商環境,絕不會存在隱瞞民眾等情況的發生。同時,這套營商環境的實行具有可靠性,民眾不必擔心自己的利益會受到損害。這就是營商環境法治化帶來的好處和它的具體含義。第二是營商環境的國際化趨勢。營商環境國際化的含義是指實行的營商環境法律體系嚴格按照國際要求來制定。同時,營商環境在不同的企業和地區有不一樣的管理形式。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并不是很統一,有的地區經濟發達,但存在部分地區的經濟很落后。就這兩種經濟條件來說,要根據自己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不同的營商環境措施。適合自己的東西才是最好的,要時刻記住這句話的含義。
粵港澳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建設世界級別的城市群以及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具有輻射帶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交流與發展的戰略作用。中國要想持續獲得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就一定不能忽略粵港澳地區的經濟發展。粵港澳地區串聯著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發展,起著中樞紐帶的作用。提升粵港澳地區的經濟實力就是在提升我國的經濟實力。對該地區的營商環境進行優化,不僅能夠改善粵港澳地區的經濟環境,而且對率先建立高標準貿易規則和制度規范、營造國際化的服務環境、形成一個更加國際化的對外開放平臺都有巨大的促進作用。隨著粵港澳地區的發展,中國必將受到有利影響,這不僅僅是粵港澳地區的福利,更是整個中國的福利。所以,優化粵港澳大灣區的營商環境是我國現在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各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國要想在競爭中獲得一個很好的位置,營商環境就是一個關鍵性因素。倘若粵港澳地區有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那必將吸引大量的資金投入和各國的支持。粵港澳地區要朝著一個更加國際化、更加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中國人做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位置可以說是地利的一個典型案例,其位于沿海地區,是區域范圍內重要的交通要塞,同時匯聚了大量的物質資源,占據了地理位置上得天獨厚的優勢。沿海城市的對外開放我國一向十分重視。如果能優化此處的營商環境,那么將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將一片光明。
由于地處臨海且靠近東南亞等國家,與華僑和外來商人交往頻繁,因此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粵港澳地區的經濟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狀態,甚至遠超出內地部分地區的平均經濟水平,這是天然的經濟基礎。優化當地營商環境,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而言無異于錦上添花。
環境條件自古以來都是人們選擇生活居住地的主要條件,惡劣、困苦的條件定然不能夠吸引人群。相信很多人在尋找工作的時候都會考慮當地的環境條件,優化粵港澳地區的營商環境時也要注意這一點,沒有人想在一個環境惡劣的地方工作。此外,自身水平越高的人對自身周邊的條件也更為挑剔,越是高質量的人才對環境的要求越高,想要招攬各路高質量人才,相關管理人員必須先創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優化環境是吸引高質量人才的第一步,也是優化當地營商環境的第一步。除了要對外界環境加以重視并優化之外,在優化外界環境的同時也同樣要關注內部環境的優化。這里說的內部環境指的是求職、工作人員對生活方面的要求。許多年輕人工作之后都會考慮住房、子女、醫療條件等內部環境因素。優化了外部環境后,這些內部環境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1]。
對營商環境的優化不能等待其自身演變或者僅靠群眾的自發行動,優化營商環境一定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在優化營商環境時,相關的工作步驟與需要都要及時報備給政府工作人員,政府工作人員需要時刻保持對營商環境優化的重視,針對當地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科學的決策,給予大力的支持 ,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的優化進程。
在優化營商環境的過程中,一個專門的監督體系能起到良好的約束和推進作用。因此,構建專門的監督體系是重中之重。良好的監督體系在約束營商環境的同時,還能起到保障作用,以解決優化營商環境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此外,更能讓工作人員發現自己實施措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加以改進,這對優化營商環境的整個過程來說是不可或缺的[2]。
自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綜合國力一直向著整體向上的方向發展。可以看出,一個開放的環境對于其經濟和各方面發展的影響有多大。想要使粵港澳大灣區的營商環境得到快速優化,開放的態度不能丟。實施對外開放是我國在長期發展中得出的重要經驗。中國在清朝時期因為閉關鎖國蒙受了相當嚴重的損失,此后我國經濟幾乎一直處于落后的狀態。因此,要深刻銘記對外開放的重要性,吸取前人在這一方面的經驗教訓,以此為鑒,進而做出更加科學正確的決策。優化營商環境并不是一件只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完成的事情,外部的幫助也是必要的[3]。
法律并不是約束發展的絆腳石。相反,法律能夠優化營商環境。在優化營商環境這件事上,一定要推出相應的法律法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對此件事情不加以約束的話,那么事件的發展可能會超出我們的預期,造成無法補救的嚴重后果。要出臺相關法律文件保證優化營商環境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有法可依。只要優化營商環境有了法律的約束,那么事件的可控程度就有了保障。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重要窗口,在促進我國國內經濟發展上具有極大的作用。而優化粵港澳大灣區的營商環境,對于我國內部以及對外經濟發展的作用不言而喻。粵港澳大灣區的營商環境優化發展,還有很多可以進步的地方。但是,只要在優化營商環境的過程中將每一個步驟和要求都妥善完成,不出現任何紕漏,那么就算會出現問題,我們也都能迎刃而解。未來,粵港澳地區的經濟發展必將成為我國經濟的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