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鵬飛 紀晶偉 劉倩 李忠華 周欣榮
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他們是黨和國家培養的高素質優秀民族人才,在增進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統籌做好畢業、招聘、考錄等相關工作,讓他們順利畢業、盡早就業”。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多次對相關問題提出明確要求。中央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有特殊的優惠政策,持續加大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扶持力度。
近年來,高校畢業人數逐年增加,就業壓力日益加大,已成為各級政府、企業和高校共同關注的問題,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尤為突出。根據教育部的相關統計,我國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少數民族學生比例約為7.33%。從河北省人社廳獲悉,2019年河北省高校畢業生達38.8萬人;2020高校畢業人數高達40.9萬人;2021年高校畢業人數仍舊持續增長,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就業形勢顯得更為復雜嚴峻。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像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以破竹之勢爭相出現,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在這種大潮流下,創新創業也是諸多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優選之一。創新創業不僅為大學生提供運用自我知識實現自我價值開辟了路徑,還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極大地降低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此外,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各行各業對人才需求量逐漸增大。企業競爭就是人才競爭,企業為了更長久的發展,必須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招攬人才,間接減小就業壓力。
河北省各高校積極響應國家扶持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1],鼓勵少數民族大學生積極參加創新創業實踐,通過個性化輔導、技能培訓等形式,實現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實踐需求的精準對接,從而使他們發現適合自己發展的或者創業的條件,筑牢成功創新創業的有力保障[2]。
三螺旋理論的模式演變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政府、企業、高校之間的鉗制模式、放任模式、三重螺旋模式。
1.政府、企業、高校之間的鉗制模式
這一模式是三螺旋發展的里程碑。政府參與到企業與高校的發展中,以政府為主導,對產業界與學術界進行控制,形成一種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2.政府、企業、高校之間的放任模式
這一模式下政府、企業、高校三者之間相互分離,并有明確的界限與職能分工,這也限制了三者之間的有效互動。有限的互動使這三者在邊界問題上產生強烈的爭論,當爭論產生時,這三者若需要互動,則會通過非營利性組織參與的方式來展開互動。
3.政府、企業、高校之間的三重螺旋模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交叉領域的更迭,三螺旋之間也產生了一種新的關系,即一個能覆蓋三邊的、互動增強的網絡關系。政府、企業、高校三者不僅關注自身領域的職能,同時也積極配合其他領域的發展,加強三者之間的互動性。在這種三重螺旋的模式下,一些新興組織應運而生,如大學生科技園、風險投資公司等。
三螺旋理論通常指的是政府、企業、高校形成的一種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扶持、相互促進的交互關系[3]。大學生正是處于這三方交叉重疊的領域,尤其是少數民族大學生,這三方對他們的創新創業的影響較大。
首先,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需要政府給予少數民族大學生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營造一種積極、寬松、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切實發揮政府強大的引領作用[4]。
其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還需要企業的扶持,需要一個自由發揮、技術交流的平臺,同時還要有企業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一定的經驗指導,使他們在創業道路上膽子更大、步子更穩。
最后,高校要開設一些創新創業課程來增強學生們的創新創業意識,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一些與創新創業相關的活動,鍛煉學生們的創新創業能力。學校可以舉辦一些具有地方與民族特色的活動來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熱情。此外,高校還可以通過增強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創業機會,在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同時,促進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環[5]。
問卷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調查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性別、年級、專業、創業認識、創業動機、創業目的等;第二部分主要是調查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途徑和社會、學校及家庭對其創業的影響程度;第三部分主要是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創業傾向程度、創業素質狀況等。主要從這三個方面出發,對河北省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情況進行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主要針對河北省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創業狀況,共收集有效問卷101份,涉及的專業包括:經管類、機械類、理工類、藝術類、化工醫藥類、信息軟件類、文法類及其他;其中理工類占60.4%,占全部整個樣本的絕大部分;研究生占63.37%,大三、大四分別占6.93%、8.91%;戶口為農村和城鎮分別占70.3%、21.78%;被調查大學生中男生占19.8%,女生占80.2%。通過問卷調查發現以下問題:
1.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比較淺薄,沒有把創新創業作為以后未來發展的一個良機。
2.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創新意識薄弱,創新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進一步培養創新型人才。
3.大學生對創業這種具有很多未知因素的挑戰性活動缺乏積極性。多數大學生即使已有自主創業打算,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還沒有落實到行動上,大學生真正以創業作為人生目標,不惜一切代價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4.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選擇創業環境時更傾向于自己熟悉的地方,有利于創業的起步;在快速發展的城市,有更多的創業機會、更多的優秀人才,可以學到更多實用性的能力和經驗。
5.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國家政策的關注度還不夠,仍需繼續加強,這也反映了國家需加大對創新創業的宣傳力度。
6.學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影響很大,所以學校應給予重視,加強對創業培訓課程及培訓教師的培養,營造更加豐富、實用、多樣的創業教育環境。
7.政府的扶持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業的作用不容小覷,創業大學生非常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幫助。
8.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更崇尚“形式自由”和“興趣為先”的工作模式。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期望在解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能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行業。
針對河北省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創新創業中存在的問題,政府應及時制定并落實相應的政策,做好宣傳工作,尤其是切實落實一些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創業水平的措施;應切實落實好政府發放的政策,加大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的培養,特別是要注意因材施教,注重實踐性,積極開展與企業的合作;企業也應積極配合政府,加強與高校的合作,主動挖掘優秀的創新創業想法和團隊,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一些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形成一個以政府為引領、高校與企業共同發力的良性循環,切實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一些更有利的幫助。為此,本次研究對高校、企業和政府等方面提出了以下建議。
由上述可知,政府支持力度不夠。河北省雖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但與其他省市相比,對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還遠遠不足,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政策也少之又少,這都影響著我省河北省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進一步發展。
1.加強京津冀城市之間的交流。積極借鑒北京、天津制定培養少數民族人才政策的先進經驗,對河北省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有著重要影響。京津冀的交流與合作,不僅可以完善和升級河北省現存的少數民族人才培養體系,還可以提高創新創業人才引入待遇,促進河北省少數民族人才流動與更新,促進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
2.政府積極參與、加大支持力度。為進一步發展創新創業,政府要實施積極的扶持政策,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優質創新創業項目提供初期的資金支持以及在繳納企業所得稅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為少數民族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
3.免費向少數民族大學生推薦公開征集創業項目,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創業創造培育條件,這些項目應具有科技含量高、投資小、見效快、發展前景好、針對性強等特點,適合剛剛走出校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業。
4.專門為少數民族大學生舉辦創新創業大賽,積極搭建創投對接平臺。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訓和孵化基地,適時新增設一批具有少數民族針對性的創業實訓基地,為少數民族大學生低成本走上創業之路提供廣闊的平臺。
當前,一些企業的創新意識薄弱,未能與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相結合,缺少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接觸創新創業的機會。
1.各融資企業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積極挖掘優質的少數民族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制定適合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給予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創業一定的資金保障,從而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不竭的動力。
2.企業應有創新精神,要引入少數民族新型人才,結合少數民族文化,形成企業特色文化,推動企業融合發展。
3.企業可以與高校聯合推動,融合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業園,為少數民族大學生開展個性化輔導,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實現社會實踐需求的精準對接,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創業和企業長足發展進入良性循環和雙向促進。
高校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注重形式大于內容,多以傳統的授課方式進行教學,存在以下問題:缺乏趣味性及實踐性;缺少專業的培養團隊,專業的授課教師少之又少;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宣傳力度不夠,缺乏對成功典型創業案例的分析,沒有讓學生意識到創新創業的重要性;缺乏針對性,沒有對學生不正確的傳統觀念進行糾正。
1.高校是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萌發、產生和發展的主戰場,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應與對專業課程理論的重視程度同等對待,甚至高于專業課程理論的重視程度。
2.高校應創建一支具有專業素養高、實踐能力強、授課方式活躍、創新創業經驗豐富的創新創業教育團隊。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創業意識、理論結合實際、舉一反三的創新型人才;在提高教師招聘條件的前提下,對創新創業代課教師的招聘,不僅要求其學歷水平符合要求,還要注重其創新創業經歷、科研等各方面的能力;積極引進校外優秀企業家進入課堂授課。
3.學校要通過報刊、微博、短視頻、公眾號等平臺,宣傳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及政府的相關扶持政策。要充分利用好校友資源,邀請創新創業成功的校友回學校舉辦創新創業經驗交流會,將他們的創業歷程、心路歷程、創業經驗傳授給大學生,通過身邊的真實案例,觸動他們內心創新創業種子的萌芽,激發創新創業的動力。
4.學校要調整和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創新創業課程是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一門學科,在課程設計上應結合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設計出一套有針對性的創新創業課程。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不同于以往的普通教學,能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更好地讓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5.高校要舉辦一些由家長、教師、少數民族學生共同參與的交流會,引導和糾正家長傳統的就業觀念,宣傳創新創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爭取得到學生和家長的支持和理解,激發學生的創業激情,掃除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傳統的思想障礙。
在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創業問題上,政府實施的政策具有先導引領作用,受政府的政策扶持,多數高校都設立了創新創業相關的課程,部分高校還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創業設立了專項資金扶持,保障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知識儲備與資金資助。在政府的政策與校企合作的影響下,企業為少數民族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更多的平臺與機會。但是,政府、企業、高校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問題上仍缺乏針對性,設立的政策項目不能滿足少數民族大學生不同的需求。通過政府、高校、企業三方的相互影響、互相合作,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狀況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著極大的改進空間,未來還需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