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琳 王元欽
云南省委、省政府在《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中提出“要在2035年以前培育5個萬億級和8個千億級產業”的目標任務,以徹底扭轉云南產業發展劣勢。同時,印發《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旨在加快建設中醫藥強省。云南中草藥具有較大優勢和潛力,并很有條件和希望快速打造成新興重點產業,推動千億級甚至萬億級的大健康產業發展。云南應抓住COP15機遇,實現中草藥全產業鏈集群式發展,全面打造以中草藥為核心元素之一的大健康產業發展,構筑世界級“健康生活目的地”“國際大健康名城”。
維護好云南生物多樣性與特有性,既推動多樣性保護發展,又發揮特有性優勢作用,正確處理好兩者相互關系,實現良性循環發展。中草藥是生物多樣性的特有種類,是生物制藥及大健康產業發展的“第一資源”,中草藥產業是促進制藥、醫療、康養等生物資源創新產業,也是聯動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的一個“大產業”。
目前,安徽、江蘇、河南等省已打造出以中草藥連接農業、工業、商貿旅游業的產業集群、“博物館+產業集群”、博物館集群化等多種運營模式,推動地方產業重塑發展。但我省長期以來卻忽視了對中草藥產業進行“大產業”培育,離打造千億級、萬億級產業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一是“多樣性、特有性、優勢性”的中草藥發展潛力遠未得到釋放。云南中藥材在全國交易市場中,以其上乘品質成為標識性的重要交易品種。但目前云南本土交易市場卻出現了不斷弱化、萎縮狀態,省內最大的螺螄灣中藥材市場只能在全國排名第17位,占有份額嚴重不足,中草藥全端產品在我國康養旅游消費市場占有率低。
二是“高關聯、長鏈條、多引擎”的中草藥產業集群尚未形成。云南中草藥種植、加工、生產、銷售、內外貿易等分散經營、各自為陣,全產業仍處于小、弱、散的狀況。
三是圍繞云南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進行資源重組不夠。在精耕和重塑中草藥產業品牌方面還有較大差距,在綠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目的地上的重要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難以融合推動醫療、文體、康旅等大健康產業發展。
據云南省農業農村廳統計數據,自2016年以來,云南省中藥材種植面積和產量、農業產值穩居全國第一,2020年種植面積達900余萬畝,在全國占比高達14%;產量95萬噸,在全國占比高達31%,中藥材農業產值比重達11.63%,中藥材產業綜合產值達1195億元,形成了以中成藥、中藥飲片、提取物、健康產品等天然藥物和中藥民族藥的全產業鏈。
(一)云南中草藥資源優勢獨占全國鰲頭,具有不可替代性。云南豐富的立體氣候類型和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使云南成為全球藥用植物多樣性最豐富、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素有“藥物寶庫”“草藥王國”等美譽。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數據資料,中藥材適生空間覆蓋全省州(市),全國藥用生物資源12,807種,云南6559種,占比51.2%;全國常規種植中藥材品種約300種,云南145種,占比48%;全國民族藥資源,云南有574個品種進入《中國藥典》,居全國之首。
(二)云南中草藥生產效能和產量產值在全國優勢突出,具有示范帶動性。國家統計局數據資料表明,2020年,全省中藥材產業農業總產值達352億元,占全國比重達11.63%。全省3000多個中藥材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戶均收入3萬多元,全省88個貧困縣中藥材覆蓋面積突破600萬畝,中藥材種植和加工產業已成為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全省現已建立了以文山三七、昭通天麻、楚雄道地藥材、西雙版納南藥、滇西北高山藥材為主的5大中藥材種植基地,形成了昆明高新區、玉溪高新區、楚雄經開區、文山三七產業園等一批特色“云藥”產業集群。云南現有60個“云藥之鄉”、65個定制藥園、30余種道地藥材、30余種藥食同源的中藥材物質、50余種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藥材。
(三)云南中草藥“云藥品牌”享譽國內外,具有廣泛認同性。云南白藥以及云南三七、滇重樓、燈盞花、鐵皮石斛、砂仁、天麻、云茯苓、云當歸、云木香、滇龍膽等“十大云藥”聞名海內外,為做大做強“云藥”品牌,全面提升和增強“云藥”信賴度、權威性、影響力奠定了基礎。
(四)云南中草藥充滿“邊疆、民族”特色,具有獨特療效性。國家普查資料表明,云南民族藥類資源有3500多種,民間驗方有10000余個,民族藥膳有1000多種。因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又與泰國、柬埔寨的水域聯通,從國境外成功引進的砂仁、丁香、肉桂、白豆蔻、胖大海等藥用植物,加上新開發的民族藥和草藥青葉膽、燈盞花等種類繁多,使民族醫學、民族醫藥得到傳承和發展。
(五)云南中草藥產業走向國際發展大舞臺,具有區位優勢性。國家制定了《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要“以周邊國家和重點國家為基礎,實現中醫藥與沿線合作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云南相繼開展了多層次、寬領域的雙邊或多邊合作,為推動中草藥產業融入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承接落地區域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打造中草藥產業集群發展的“航空母艦”。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總體規劃、聯盟運作,打造以“場館實體+公司實業”為龍頭的云南“中草藥博物館”產業集群,帶動和輻射全省中草藥及中藥材、中醫藥、生物制藥、康養旅游等企業和農戶,形成中草藥產業集群發展、產業鏈全面暢通、產學研有機銜接的“聚合平臺”。發展博物館經濟,營造云藥百草園、云藥文化館、三七館、天麻館、彝藥館、傣藥館等,搭建“文化交流+國際博覽”窗口平臺、“學術交流+專業檢測”健康管理中心等,使零散的千萬個中草藥企業和農戶凝聚成一個產業集群中心,將產前、產中、產后關聯起來,將產品、成品、新品研發整合起來,推動以中草藥產業集群支撐的大健康產業發展。
(二)建設美麗中國風景線的世界級“中華草藥谷”。在滇西分布著堪稱“中草藥聚寶盆”“生物基因庫”“云藥大觀園”的高黎貢山、橫斷山脈、三江并流大峽谷等中草藥天然博物館。彰顯“中華草藥谷”理念和形態,以“多功能+多形態+多層次”平臺,依托世界級大滇西旅游環線建設,從康旅、文旅、科旅等規劃建設開放式的云南“中草藥博物館”,布局建設中草藥博覽觀光區、采擷區、體驗區及中草藥標識標牌地、博覽地、實訓地等,展示豐富多彩的中草藥資源,將大滇西旅游環線打造成大百科旅游、大生態旅游、大健康旅游的祖國西南邊疆一條“美麗中國風景線”。
(三)將云南中草藥產業集群建設納入相關規劃建設。建議云南省“十四五”規劃增補“中草藥產業發展”專項,或在《云南省“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云南省實施“補短板、增動力”省級重點前期項目行動計劃(2019—2023)》中列為建設專項,或由政府有關部門給予政策立項支持,社會資本自籌落地,民間企業運作推進。
(四)加強促進中草藥產業“雙標”體系建設。應參照已經發布的三七、天麻ISO國際標準,對以云南“十大云藥”中的其它品種進行國內、國際標準化體系(“雙標”)研究和認證,規范中草藥種植、生產、加工、貿易和經營管理,促進生物經濟品牌建設,為大健康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五)在COP15期間增設云南藥用植物多樣性展示平臺。深化COP15大會主題愿景,植入“草博會”理念、巧打“草”字牌,以“草”多樣性為專題,通過理念、圖版、規劃等展示,反映人類培育和運用天然植物防病治病、抗擊疫情的艱辛探索,呈現人類開發馴化草本植物的歷史、現狀和未來,推動人們更加珍惜自然、熱愛自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