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倩
互聯網的誕生,極大地促進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創新和變革,意識形態工作也延伸至互聯網空間內。與傳統意識形態工作相比,網絡意識形態工作更具復雜性、挑戰性與交叉性。必須要打好網絡空間內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各種社會思潮與意識形態交織、激蕩、沖突的互聯網空間內保持定力,確保正確的政治導向與政治立場,對外抵御國外敵對勢力與反華勢力的意識形態滲透,對內增強網絡公眾的凝聚與認同,以確保黨的長期執政、國家的長治久安與人民根本利益的保障。
第一,國際力量對比整體上仍然呈現出西強東弱。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通過擴展殖民地、開拓世界市場、科學技術的更新完成了一輪又一輪的資本積累,促成了西方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優勢地位,奠定了西強東弱的國際格局。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冷戰兩極格局被打破,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極大地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的發展,美國、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等大國和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日益舉足輕重。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與合作改變了過去西方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絕對優勢地位,但國際力量對比整體上仍然呈現出西強東弱。
第二,西方國家意識形態滲透的手段和途徑升級。首先,互聯網為西方意識形態滲透提供了助推優勢。西方國家將意識形態滲透作為推行西方價值觀的重要武器,推行顏色革命和文化霸權。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為西方意識形態滲透提供了極大的助推優勢。美國早已著手實施 “全面網絡自由戰略”和 “網絡空間國際戰略”,推行“公民社會2.0”計劃,①劉永志.西方意識形態網絡滲透新態勢及我國對策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12):97.以實現互聯網空間內的“霸權主義”,維護和實現其國家利益。其次,發達的文化產業是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有力武器。進入互聯網時代,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滲透變得更加具有隱蔽性。緊隨互聯網發展起來的數字領域的電影、音樂、游戲、電子書、網絡課程等文化產品或文化載體往往承載著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如大量美國電影渲染個人英雄主義,樹立美國的“世界警察”形象,宣揚美國的政治理念與生活理念。最后,青年和知識分子階層是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主要對象。現如今,公眾的網絡化生存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網民在網絡中進行社交、查閱資料、放松娛樂時會面對大量魚龍混雜的信息,這也為各種不良社會思潮提供了“偽裝衣”趁虛而入。
第三,主流意識形態在互聯網空間內面臨認同風險。首先,主流意識形態在互聯網中的主導地位受到挑戰。在互聯網時代,由于信息反饋渠道被打通,人人都可以生產、傳播一定的話語,過去官媒壟斷意識形態生產與傳播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內的絕對主導地位受到挑戰。其次,嚴肅理性話語的理解與認同面臨風險。在一些社會焦點事件和社會熱點事件發生時,不負責的互聯網企業在進行報道、評論時只關注事件本身的娛樂性,而忽視了事件本身的理性批判色彩,影響了人們正常審美情趣與道德批判力的發展,人們對于嚴肅、理性的話語關注度降低,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也受到挑戰。最后,“信息繭房”效應削弱主流意識形態的輻射力。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類門戶網站、社交平臺、軟件App為了占有市場,越來越注重用戶體驗,關注用戶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與情感偏好,信息的供給與傳播呈現出為用戶“量身打造”的特征。在算法推薦與網民自主選擇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信息繭房”,網民的個性化、定制化需求在被滿足的同時,也隔絕、過濾了網民不感興趣的信息,網民在可獲得的信息面擴展的同時,愿意接收的信息面卻收縮了,這對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內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形成了威脅。
第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意識形態的理論。在經典作家的著作中,馬克思在多個層面上使用“意識形態”一詞,形成了不同的含義:將意識形態視為“觀念上層建筑”,認為“意識形態”是反映一定的生產關系并與之相適應的觀點、觀念與思想的集合;將意識形態視為占統治地位的思想,認為在階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必然是代表并維護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和集團利益的思想觀念的集合體。列寧繼承了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思想,在列寧看來,意識形態不僅是觀念上層建筑,也是一種起指導作用的思想體系。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意識形態理論。我國歷屆領導人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在實踐中結合中國實際更新和完善了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毛澤東認為意識形態是對現實經濟社會的反映并對現實經濟社會起著重要的反作用。鄧小平認為,在意識形態工作方面我們要保障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既不能像“文革”時期那樣極端地強調馬克思主義的一元主體地位、極端地排斥其他所有思想,也不能淡化意識形態斗爭,在多元社會思潮存在、激蕩的局面下失掉了馬克思主義這個“主心骨”。江澤民認為,意識形態工作事關社會主義事業和現代化事業的成敗,意識形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必須要推動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相互成就。在意識形態建設方面,胡錦濤非常強調文化軟實力的影響與作用,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認為意識形態的建設必須要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領導,使黨主導輿論工作前進和發展。
第三,習近平關于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論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從國家安全和黨的執政安全的高度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進行了一系列論述。習近平認為我們應當高度重視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要堅持黨的領導和人民主體地位相統一的原則。在網絡空間內意識形態的斗爭與反斗爭中,技術因素的影響絕對不容小覷。習近平還強調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必須要納入法治軌道,用法律法規為其提供堅實屏障,必須要“繼續加快制定完善互聯網領域法律法規,推動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治網,確保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運行”①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145.。利用法律法規嚴厲打擊危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國家政權安全的言論和行為,在規范網民行為的同時,也要對網民加強法制宣傳,提高網民依法用網意識。
政治安全在國家安全中處于首要地位,而意識形態安全是政治安全的重要內容,“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思想工作做不好,勢必會動搖人心,干擾政治制度和政治體系的正常運行,威脅國家安全。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發展,給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去中心化、網民對信息選擇的個體性和差異性以及西方國家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地位使得非法勢力與敵對勢力的意識形態滲透更加廣泛和隱蔽,網絡意識形態工作更具復雜性、挑戰性與交叉性。只有做好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才能確保黨的長期執政、國家的長治久安與人民根本利益的保障。
文化與意識形態關聯緊密,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首先,文化建設與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具有根本一致性。一方面,文化建設和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都是由一定的經濟社會狀況決定的。另一方面,文化建設與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根本目的都是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實現對整個社會的整合和凝聚,形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合力。其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規定著文化建設的前進方向。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與否,關系著文化建設的前進方向和效果。一方面,文化建設只有保持正確的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心針”和精神后盾。另一方面,文化安全的實現離不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受到威脅意味著文化安全也會受到挑戰,只有意識形態安全得以實現,文化建設才能在安定的環境中進行。最后,文化建設是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精神動力。文化承載著主流意識形態的基本特征、核心要義和價值取向,任何文化都有一定的意識形態屬性或承載著一定的意識形態,思想文化的競爭本質上是不同意識形態的較量。因此,文化建設和文化自信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至關重要。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必須要有共同的精神根基或精神紐帶,民眾才會整合、凝聚在一起,為構建起穩定和諧的社會關系提供認同基礎。首先,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為執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提供強有力的辯護力。習近平指出:“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②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3.一個政黨能夠長期執政,在于其執政的合法性與合理性能夠得到接受與認同,這不僅需要政治權力的強制性保障,還需要“柔性”的力量為其辯護,意識形態工作便扮演了這一角色。其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為經濟社會運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提供解釋力。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實踐,社會關系與利益格局被打破重構,社會階層日益分化,人們的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也日益多元化,一些社會矛盾逐漸萌生、積聚,生活壓力和就業壓力增大。用與時俱進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回應、解釋經濟社會運行中出現的問題,關注民眾所思所想所求,聽取民意,理解民心,才能發揮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對維系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助推作用。最后,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安全為各類社會思潮提供整合力與凝聚力。公眾面對大量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受到各種思想文化與價值觀念的沖擊,在缺乏“主心骨”的情況下,公眾會出現思想混亂、心理茫然、價值解構的情況。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能夠保障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內的主導地位并對網絡空間內的其他意識形態進行引領,使各種意識形態與社會思潮交織、激蕩、沖突的網絡場域處于有序狀態。
網絡意識形態雖然是在網絡虛擬空間內產生的,但其仍然離不開現實經濟社會狀況的規定性,仍是對現實經濟社會狀況的反映,因此在網絡空間內,主流意識形態要根據社會發展實際進行調適與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大眾在網絡空間內的實際需求、情感需要、理性意見、輿論趨勢以及交流互動要得到高度重視,這不僅能夠體現人民的主體地位,也能推動網絡空間內主流意識形態的完善和發展,增強其解釋力、吸引力與整合力,從而維護我國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目的是保障政治權威,同時也依靠政治權威來實現自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保障政治權威、推動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內占據主導地位的同時,應當關注、重視網絡空間內存在的多元價值取向與利益訴求,在允許和鼓勵理性、積極的不同聲音存在的同時,用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尋求、整合公眾共同的價值取向與利益訴求,增強政治認同、凝聚社會共識。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了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必須要遵循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相統一的原則,在黨的領導下,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黨的利益與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實現黨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的領導也是為了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本身上來,如果不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那么黨的長期執政、社會平穩運行與國家長治久安也就無從談起。習近平指出:“網信事業要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就意味著,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過程中,要及時通過互聯網聽取民心、了解民意,對于民眾的誤會要及時澄清,對于民眾的錯誤要及時糾正,對于民眾的訴求和需要要及時傾聽、關注,對于民眾的合理建議與意見要聽取采納。
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技術是有力支撐,法律法規是重要保障。一直以來,西方國家在互聯網領域占據優勢地位,主導著網絡空間的發展。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掌握著網絡技術資源主動權,互聯網誕生于美國,美國具有技術的先發優勢,負責全球域名管理的13個根服務器中,美國占據10個。另一方面,美國憑借著互聯網技術優勢又主導著網絡空間內的信息傳播,根據2020年W3Techs調研數據,互聯網中近60%的內容使用英語,中國網民超過9億,排名世界第一,但中文內容僅占1.5%。網絡世界中英語語言的廣泛使用凸顯的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在互聯網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網絡空間內信息的生產與傳播不可避免地帶有西方發達國家利益指向的文化傾向和意識形態屬性。在網絡空間內意識形態的斗爭與反斗爭中,技術因素的影響絕對不容小覷。對此,習近平明確指出,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必須要加快互聯網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的創新、轉化和應用,在技術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為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提供有力支撐。同時,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必須要納入法治軌道,用法律法規為其提供堅實屏障。由于網絡空間的匿名性、開放性,互聯網在帶來信息飛速傳播的同時,也為謠言、謊言、不實信息與錯誤思潮的滋生、蔓延和擴展提供了土壤,如若不及時引導、澄清與清除,必然會擾亂網絡空間內的秩序,損害網民的利益與網絡意識形態安全。
在互聯網時代,人人都可以生產、傳播一定的話語,過去官媒壟斷意識形態生產與傳播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因此,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僅靠黨委和政府部門進行管理已經無法適應互聯網的發展特點,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必須要借助政府、市場和社會等多個主體共同發力,協調運行。首先,在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過程中,黨委和政府應起到主導作用,堅持黨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確保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政治立場,使其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黨委和政府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網絡素養和工作能力,在網絡意識形態工作中要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創新工作方式與手段,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被理解、被認同,增強其引領力與解釋力,確保馬克思主義在互聯網空間內的主導地位,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范圍內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從事互聯網文化、傳媒、信息傳播等相關的企業要積極配合黨中央的政策部署,為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貢獻自己的力量。互聯網文化企業不應該只關注經濟效益,更要關注社會效益,承擔其該有的社會責任,與政府和黨委部門協調合作,共同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最后,共青團、工會、婦女聯合會等組織要履行自身組織的職責,在網絡空間內起到引導作用。各個組織應適應互聯網的發展特點,利用門戶網站、公眾號等發揮自身組織的優勢,在履行自身組織宗旨、目標的過程中更好地向特定群體宣傳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團結一心,凝聚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