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覽
郭熙(約1000—1080年),字淳夫,今河南孟縣人,北宋著名畫家、繪畫理論家。其出身平民,于繪畫自學成才,初法李成,后博采眾長,自成一家,畫藝達到爐火純青之境,《宣和畫譜》贊道:“至攄發胸臆,則于高堂素壁,放手作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巖岫巉絕,峰巒秀起,云煙變滅,晻靄之間,千態萬狀,論者謂熙獨步一時。雖年老,落筆益壯。如隨其年貌焉。”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郭熙奉詔進入宮廷畫院,深受神宗恩寵,史書記載宮廷內“一殿專皆熙作”,且有“神宗好熙筆,評為天下第一”之論。
郭熙畫藝高深,其子郭思將其平日言論及手稿輯錄整理為《林泉高致》一書,分為《山水訓》《畫意》《畫訣》《畫題》《畫格拾遺》《畫記》六篇,該書成為中國藝術史上的“鴻篇巨作”,迄今仍影響深遠。關于繪畫的意義,郭熙認為:“耳目斷絕,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猿聲鳥鳴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奪目。此且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山水之本意也。”可見,他認為繪畫可以將大山大河、一景一物濃縮于尺素間,因此坐于堂前即可徜徉于山光水色、泉壑鳥鳴、深谷煙云間,不亦樂乎!關于如何作畫,他認為:“莊子說:畫史解衣盤礡。此真得畫家之法。”即要脫去俗慮,胸無點塵,方可畫出真意。對賞畫之人與畫意融為一體的物我兩忘之境,他這樣寫道:“春山煙云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凈搖落,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見巖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妙也。”他還在書中提出了中國繪畫史上著名的“三遠”之說,即:“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媲之西方繪畫的透視學理論毫不遜色,甚至更勝一籌。
郭熙的畫作,據《宣和畫譜》著錄,共計30幅。但留存至今的僅有《早春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幽谷圖》《古木遙山圖》《溪山行旅圖》等7幅,可謂彌足珍貴。其中《溪山行旅圖軸》收藏在云南省博物館,堪稱鎮館之寶。
《溪山行旅圖軸》為絹本墨筆,長96厘米,寬46厘米。為郭熙早期作品,畫作以“深遠之意”布局,畫石以卷云皴、鬼臉皴為主,樹木多虬枝,狀如蟹爪下垂。他以精妙的筆墨繪出山川、煙靄、深林、樓閣、人物……峰巒之勢、煙云變化躍然于絹素,有筆簡氣壯、景少意長之妙。作品意境悠遠,亦有雄奇剛健之氣,展現了北方山川的渾厚雄健。
此畫作曾為清初收藏大家梁清標收藏,并在圖下方鈐有“梁清標印”“棠村審定”“蕉林”等印鑒,圖中右下方署“臣郭熙”三字款,字跡略顯浮躁,與畫作氣象不符,因此有人認此款為后人補署。畫作左上方有乾隆皇帝題畫詩:“河陽行旅曾題句,彼似非真此是真,既曰似應猶未定,真呼欲問彼行人。”并有題識:“向有題郭熙雪山行旅詩,圖中既無款識,筆墨亦覺纖弱,因未入石渠寶笈之弁。此圖古淡雄簡,似是河陽真跡,然細觀題名又似后人補署者,仍致疑當故詩句及之。戊戌季秋月中瀚,御題并識。”可見,對于此作的真假,乾隆皇帝有懷疑,故未編入《石渠寶笈》,比照目前被定為郭熙真跡的各圖,與本圖在構圖、畫風、用筆等方面都極相似,無論是山石、樹枝甚至小草的畫法,無一不似郭氏之筆。再者,宋畫不署名是常態,而后世好事者添款之舉,使郭畫平遭不白之冤。因之,20世紀80年代,徐邦達先生將此圖定為郭氏真跡。
這幅畫作,是云南鄉賢高問華先生的收藏品。1951年,他將一批珍貴的古代名人字畫捐贈給新成立的云南省博物館。高先生的壯舉,將永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