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明磊
(西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30)
學習語言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閱讀俄語報刊不但可以拓展學習者的視野,培養他們學習俄語的興趣,而且可以幫助其擴充詞匯量,鞏固語言基本功,掌握詞匯內涵,從而學到原汁原味的俄語[1]?!抖碚Z報刊選讀》是大三上學期開設的專業選修課,36學時(理論9學時,實踐27學時),使用教材為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俄語報刊閱讀:教學理論與實踐》。該課程只開設一學期,實踐部分以上半部分為主。
2016年12月,董少校在《中國教育報》發表了文章《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首次提出了“課程思政”概念。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提出,充分發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2018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要求推動高校全面強化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建設,形成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和體系逐漸明朗,成為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著力點,許多高校相繼加快推進和推廣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2]。
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中,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思政教師是唯一的教育主體,他們承擔著全校各專業學生的思政教育,教學任務繁重,再加上書中的理論知識比較抽象,灌輸式說教成為教學的常態,與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結合不緊密,缺乏吸引力和說服力,導致部分學生只關心分數,并未實質掌握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和精神實質,也就未能發揮思政課堂的育人功能。
所謂“課程思政”,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將具體的學科教學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合,指引受教育者樹立正確價值和理想信念。[3]在《俄語報刊閱讀》的教學中,可以將專業知識與思政建設元素有機結合,避免出現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現象,結合閱讀材料,在教學過程中有效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切實提升立德樹人的成效。
實踐部分第三課和第四課的第二篇課文分別是《俄羅斯聯邦的國徽》和《俄羅斯聯邦的國旗》,講述了俄羅斯國徽上“雙頭鷹”和國旗上“白藍紅”三種顏色的象征意義。
在俄羅斯文化中,鷹象征著勇敢和力量,常常被用來作為徽章和國徽的圖案。俄羅斯聯邦的國徽定于1993年,2000年,俄羅斯國家杜馬通過了關于國家象征——國徽、國旗和國歌的法律。俄羅斯的國徽以紅色為底,主體圖案為金色的張起翅膀的雙頭鷹。鷹的頭上有兩頂小皇冠,上方有一頂大皇冠,三頂皇冠用綢帶相連,鷹爪持權杖和金球,分別象征國家的權力和統一?!抖砹_斯聯邦國旗法》確定國旗由三條水平平行的等寬色帶構成:上端為白色,中間為藍色,下方為紅色。白色象征高貴、責任,是純潔的顏色;藍色象征忠誠、忠貞,是愛的顏色;紅色象征勇敢、豁達,是力量的顏色。[4]
國旗國徽是國家的象征和標志,代表著國家的權威與尊嚴。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于2020年8月9日上午審議了國旗法修正草案和國徽法修正草案。對國旗法、國徽法的修改是完善國家重要標志制度,形成全社會尊重、愛護國旗國徽氛圍,增強公民國家觀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精神力量的重要舉措。國旗法修正草案的多處規定,體現了加強國旗宣傳教育的鮮明導向。如,規定全日制學校應當將國旗教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學生了解國旗歷史和精神內涵,遵守國旗升掛使用規范和升國旗儀式禮儀,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愛國意識有著積極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早已深深熔鑄到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之中。一個人對國家的熱愛,從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而深刻、生動而鮮活的,愛國主義的內涵也是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發展的。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厚植愛國情懷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注重培育和鞏固高校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和民族意識,尤其在當前疫情防控期間,完全可以把黨帶領人民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歷程,作為一部鮮活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教材,及時有效利用各種傳播渠道廣泛宣傳黨和國家的重大防控舉措,引導大學生發現和學習疫情防控期間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感人事跡,不斷培育大學生愛國情懷,使愛國主義成為高校大學生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智能手機對日常生活的滲透領域逐漸擴大,繼而興起的新媒體成為愛國主義教育與傳播的新陣地,新媒體以其信息的海量性、方式的生動性、更好的互動性、更強的感染性,展現出有別于傳統媒體的傳播優勢。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除了課堂,也可以充分利用好微博、微信、校園網站等媒體平臺的傳播力量,通過新穎時尚的傳播手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吸引力,達到學生廣泛參與的目的。
實踐部分第二課的第一篇課文標題是《我心中的“中國夢”》,內容是圣彼得堡人文社科大學廣告與社會關系教研室奧利加·羅特米斯特羅娃副教授接受訪談的部分內容,講述了她心目中的“中國夢”。她提到,習近平主席為實現“中國夢”而選擇的“中國道路”是非常正確的,并認為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合作也必定有助于中國人民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重要執政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斗。廣大青年要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胸懷理想、志存高遠,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并為之終生奮斗?!边@段重要論述,指明了青年所肩負的歷史重任,并對當代中國青年寄予了殷切期望。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不管什么時候,為黨育人的初心不能忘,為國育才的立場不能改?!背艘尳處熋鞔_為黨為國家培養時代新人外,還要讓大學生意識到這一歷史重任的使命性要求是實現個人夢與中國夢、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根本前提,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對相關的思政元素理性認同并主動接受。
在授課過程中,通過外國人講述對“中國夢”的理解,讓學生將“中國夢”與自己的理想信念結合在一起,用“中國夢”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筑牢思想之魂,激發起為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而發奮學習的強烈責任感與使命感,掌握建設祖國、服務人民的本領。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用鮮活的例證、可信的論據,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把深奧的理論通俗化,引導廣大學生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準確把握世界和中國發展之大勢,正確認識自身承擔的時代責任和使命任務。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調,要緊緊抓住青少年階段的“拔節孕穗期”,理直氣壯開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導學生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來。習近平總書記還多次強調:“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所以,高校課程理應滿足學生精神成長的需要,而不單單關注學生理智能力的培養,或是僅僅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遞;圍繞課程的教育活動在傳遞知識、培養能力之外,必須讓年輕學生具備扎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品格與價值觀,這才是他們迎接未來挑戰所需的關鍵準備。[5]我們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應該引導大學生堅定信仰,繪就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的“同心圓”,就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俄語報刊閱讀》實踐部分第九課中第二篇課文的標題是《俄羅斯人對吸毒者的恐懼是恐怖分子的四倍》,該篇文章介紹了列瓦達獨立調查中心(俄羅斯有影響力的三個民意調查機構之一)在國際禁毒日前夕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有近20%的俄羅斯人承認,他們的親人或朋友在吸毒(非醫用目的)。俄羅斯“社會輿論”基金會的調查數據顯示,全國四分之三的居民承認:周圍吸毒者的數量在逐漸增多。據調查,27%的人是因為無聊而吸毒,17%的人是由于好奇和追求新刺激,16%的人是因為心理問題,另有16%的人是因為社會經濟困難而吸毒的。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調查的數據顯示,盡管92%的俄羅斯人認為無論任何情況都不應該吸毒,但仍有5%的人可以接受吸毒者,甚至有2%的人認為對這件事應該采取包容的態度。
1978年,聯合國將每年的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國對毒品問題的重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五十七條的規定: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毒品通常具有成癮性,隨著使用時間的推移,人的身體對藥物的需求不斷提高。人在吸食毒品之后除了產生幻覺,可能會造成行為異常外,過量攝入毒品將造成死亡。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預防毒品人人有責。作為一名大學生,應主動學習禁毒相關知識,積極向身邊的同學朋友親人傳播禁毒知識,參與禁毒公益活動。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教師可從網上尋找適當的禁毒材料做成PPT,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將毒品的危害生動而直觀地呈現出來,讓學生對毒品的危害有清醒的認識,學會理性地拒絕。除了對學生進行課堂教育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禁毒主題班會,舉辦與禁毒有關的征文活動、排演禁毒小話劇或拍攝小視頻等,廣泛宣傳禁毒的知識和措施,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禁毒的意識和意志。
明代思想家、政治家丘濬在《大學衍義補》中說:“大學之教所以聚天下賢才,使之講明經史,切磋琢磨,以成就其器業,以為天下國家之用。”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要樹立遠大理想,勇擔時代重任,矢志成才報國,只接受專業知識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各高校要紛紛響應“課程思政”的熱潮并努力推行之。不僅僅是《俄語報刊閱讀》課程,在其他課程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應善于提煉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與“知識傳授”有機統一起來,鮮活起來,豐富起來,做到“涓涓細流,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