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琳
(昆明醫科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創業是提升國家經濟活力、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我國國家戰略以來,大學生群體積極投身到創新創業中,以實際行動推動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2020年7月,《2019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發布①中國人民大學發布 <2019 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 >[R/OL].(2020-7-7)[2020-12-2].http://cx.xinhuanet.com/2020-07/07/c_139193275.htm.,其結果顯示:2019年有超過75%的受訪在校大學生具有創業意愿,其中有超過25%的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意愿較強,這說明目前在大學生群體中仍然具有龐大的創業基數。但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創業發展仍然存在成功率不高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大學生創業的法律意識薄弱、法律風險防范能力差。創新創業教育中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業風險防范能力是當前高校面臨的緊迫問題。
針對“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教育情況”這一問題,調查組對某高校的在校大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本問卷調查對象為某高等學校在校本科生(不含大一學生)。問卷共發放111份,回收108份,3份無效,問卷有效率為97%。
大學生“是否實際參加過創業活動”一題的問卷結果顯示,實際負責或參加過創業活動的人數不足20%,有近50%的大學生雖然沒有實際參加,但產生過創業想法。“身邊是否有同學開展創業活動”一問中,有約87%的人表示身邊確實存在創業同學,但只是少數。以上問卷結果基本與《2019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數據結果基本吻合,印證了“有創業意愿的人數多,但實際開展創業活動的大學生有限”的現象。
本部分設置了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具體法律問題,如:合伙企業與有限責任公司的差異、直銷和傳銷的區別等,超過70%的大學生對這些問題只簡單了解或是一知半解。此外,調查中還在這部分設置了具體法律案例測試題目,如:本地最低工資標準等問題,結果顯示:只有約20%的大學生可以正確作答,超過50%作答錯誤,約30%作答者不知道答案。通過這部分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關于創業相關法律知識掌握情況并不理想,只有少數人具備識別創業法律風險的能力,大多數大學生的創業相關法律知識還處于非常匱乏的階段。
有85%以上的大學生參加過學校開展的創業法律教育活動,形式包括創新創業課程、法律知識講座、學校公眾號等平臺宣傳、創新創業類競賽等;在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能力提升途徑中,大學生認為相比政府行政部門教育宣傳、個人學習等方式而言,最為重要的方式仍是學校教育。
綜上所述,根據調查結果可以初步得出三個結論:第一,有創業意愿的人數較多,但實際開展創業活動的大學生有限;第二,雖然接受過創業相關法律知識教育的情況占多數,但是實際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情況還很不理想;第三,學校在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提升路徑中是最為重要的角色。由此可見,圍繞提升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能力建立完善學校保障體系是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的關鍵一環。
法律對于創業成功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其影響的根本性與長遠性上。一個對于法律風險的誤判,其危害具有潛在性和隱蔽性的特點,法律風險一旦暴露,就將導致企業陷入經營困難的境地,甚至走向倒閉。通過高等教育階段的法律知識培養,可以使大學生在創業之初就能樹立法律風險防范意識,為創業成功奠定堅實基礎。
一方面,大學生創業活動的整個過程都必須符合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如在創業之初選定創業項目時,就要了解哪些項目是政府鼓勵的創業項目類別,哪些是禁止類或限制類的,這就需要查閱擬創辦企業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出臺的相關法規。另一方面,大學生依法創業能夠有效減低創業風險。創業是一項高風險社會活動,法律風險就是其中之一,包括創業者違法情形和沒有充分運用法律賦予的權利而利益受損的情形。因此,大學生創業者如果能夠依法從事創業活動,將企業經營納入法制軌道,就可以極大程度地避免法律意識缺乏所導致的創業風險。但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創業相關法律知識儲備不夠,對法律問題的識別和運用法律的情況并不樂觀,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一旦將創業付諸實踐,就會時刻處于法律風險之中。因此,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教育對于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十分必要。
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來源有許多分類標準。以法律風險可能帶來的法律責任類型為標準,可以分為刑事責任風險、行政處罰風險、民事責任風險和單方權益喪失風險①葉虹.大學生創業法律事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12.;以創業活動所處階段為標準,可以分為創業組織籌建中的風險、創業經營中的外部風險、創業經營中的內控風險等②李進付.大學生創業的法律風險防范及法治保障[J].思想理論教育,2017(06):93.。這些分類中大都涵蓋了大學生創業中經常遇到的法律風險類別,如:創業組織設立風險、知識產權風險、稅務風險、合同管理風險、資本運營風險等。根據本課題組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大學生認為自身具備基礎法律知識,但是在遇到具體創業法律風險時,防范能力明顯不足。大學生在法律風險的識別能力上,其自我評價與實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圍繞提升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能力建立完善學校保障體系,是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的關鍵一環。
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教育應當是多主體、多元化的,高校、政府、社會以及學生自身都應當參與其中并發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相對于其他創業者,大學生就其群體特性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作為學習和掌握新技術、具有新思想的新生代力量,大學生在創業方向的選擇上,有前瞻性、高技術含量性的戰略眼光,具備成為一些前沿產業領域創業佼佼者的潛力,這是大學生創業的優勢條件;另一方面,大學生群體并未完全步入社會,自身正處于學習期和轉型期,在資金籌集能力、技術能力、管理能力、風險識別能力等方面還有所欠缺,有待進一步學習提高,這是大學生創業的劣勢條件。大學生要想成功創業必須要揚長“補”短,通過高校教育提升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能力就是補齊短板的重要途徑。基于以上大學生創業的特點,高校不但肩負著大學生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也承擔了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的重任,構建完備的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教育體系十分關鍵。
實踐中,作為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教育最重要主體的高校并未提供充足的保障。《2019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提到“高校創業支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有效供給不足”,這一問題也從本次調研結果中得到一定印證。學校保障在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教育中的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創業法律課程設置針對性不強。第一,創業法律課程類別與數量少。大學生接受的創業法律教育大多來源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法律專業課程少。第二,創業法律實踐類課程匱乏。本課題調查交叉比對結果顯示:有實踐創業經驗的大學生掌握創業法律知識、識別法律風險的能力明顯更強,而毫無創業經驗的大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較弱。實踐對于提升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學校針對創業法律實踐類課程的課程設置數量嚴重不足。
2.創業法律教育師資薄弱。在師資數量方面,創業法律教育大多由分管創新創業的教師負責,能夠成立獨立的創新創業學院的高校更是鳳毛麟角,因此大部分高校都存在創業法律教師師資不足的情況;在師資質量方面,高校承擔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并不一定具備法律專業背景,在創業法律教學中很可能存在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以支撐教學的尷尬局面,因此,創業法律教育的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證。
3.制度保障不夠完善。高等院校對于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重視和保障程度越來越高,但在制定保障政策時卻經常忽略對創業法律風險防范的政策扶持,創業法律風險防范保障制度成為制度建設的一個薄弱環節。
針對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高校應當從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制度構建三個方面提供有力保障,構建一套完備的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教育體系,才能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法律素養,有效提升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的法律風險防范能力,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
1.完善創業法律課程體系。在全校范圍內開設公司法、合同法、知識產權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等創業相關法律專業課程,保障創業法律課程質量過硬、數量充足;增設實踐類創業法律課程,如開設創業法律案例模擬課堂等課程,在實踐中提升創業大學生對法律風險的識別能力和對法律問題的處理能力;實現創業法律課程類型多元化,充分利用線上平臺的優質課程資源,構建線上線下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教育的聯動機制。
2.提高創業法律教育師資隊伍水平。提高師資水平不但要在創業法律教育師資隊伍的數量上有所增加,更要借助多方力量、整合教師資源,將法學專業教師、公司法務、律師、創業成功者等具備創業法律理論或實踐經驗的人才納入創業法律教育師資隊伍中來,通過靈活授課、實踐指導等多種方式,服務于高校創業法律教育事業。與此同時,學校也要注重對創業法律教師隊伍的培養,通過開展教學能力培訓、舉辦講課比賽、召開校內外交流會等形式,切實提升教師的創業法律教學能力。
3.完善創業法律風險防范制度保障。建立孵化創業項目跟蹤監管機制,從大學生項目孵化的選擇、培育全過程進行法律風險監控,一經發現應及時提醒并協助處理;設立校內法律援助機構,整合法律專業教師和學生參與其中,提供創業法律咨詢服務;制定創業法律保障支持政策,如設立專項法律保障基金,給需要專業法律咨詢的大學生創業者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當大學生創業中真正遇到無法解決的法律困境時,可以啟動該筆資金讓學生尋求專業的法律咨詢服務,這也是建立大學生創業法律思維的一種方法。
增強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能力是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的重要舉措,高校在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教育體系中發揮最重要的作用。學校有責任在課程、師資、制度等方面為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提供有力保障,真正讓大學生學會如何在創業中運用法律思維思考問題,切實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法律素養,讓創業浪潮中多一位知法、懂法、守法的創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