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海英 劉永安 鑫 鑫
(沈陽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41)
人文學科一般包括文、史、哲及藝術等學科,其根本目的不是要獲取關于對象的知識,而是要探尋人的生存及其意義、人的價值及其實現問題,并由此表達某種價值觀念和價值理想。其形而上特征較突出,故與社會現實有一定的距離感,其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和建設的功能更多地體現于思想觀念的更新、人文素養的培育及提升等精神世界的建設方面。以中文專業為例,因中文專業理論性及審美等精神性特質較強,而實踐性及社會應用性較弱的客觀現實,人們往往認為中文專業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方面較難尋求到契合點和融合點。不利因素固然存在,但類似于中文這樣的人文學科在地方高校中依然有支撐“服務地方”培養目標的責任。
沈陽大學隸屬于副省級城市沈陽,是市屬本科高校,其服務地方的辦學指向性更為具體、明確。本文以沈陽大學中文專業為例,試圖探討并尋求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市屬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學科服務地方的教學策略。
課程設置是學科建設中的重要環節之一,是涉及學生能否在專業學習中獲得并建構起合理協調、主次分明的知識和技能結構體系的關鍵問題。“將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課程建設過程中,能夠增強青年學生的文化認同。特定地域的傳統理念和價值體系是通過地域文化的延續得到繼承和發展的。如同生物基因遺傳,地域文化也具有其自身的生態特性:遺傳、復制、彌散及進化。這種文化上的生態特性,最為主導的是存在于知識結構和價值體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生存于這塊土地上人們的心理傾向和行為模式。鮮活生動、直觀親切的地域文化特點,與青年學生的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能很好地契合,對他們的思想心理、行為習慣所帶來的影響不可小視。”[1]
中文專業在設置對必修課程起到細化、補充、拓展作用的專業選修課程時,可以安排適當比例的與地域文學、文化相關的課程。專業選修類課程的設置可以遵循如下原則:
專業知識性與地域性兼容的原則即是通過風貌獨特的地域性文學、文化現象來加深理解中文專業的某些理論知識,同時又達到體驗鄉土文學、文化魅力、培養熱愛家鄉情懷的目的。沈陽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多年以來結合專業特點,注重弘揚和傳播遼沈地域文學、文化,這一努力方向鮮明地體現于專業課程設置環節中。如在《中國文化述要》《現代詩歌研究》《民間文學》等專業選修課程中,設置地域文化知識板塊,有機地結合相關遼沈地域的內容,把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帶入獨特的地域性文學和文化情境中,愉快地感知到遼沈文學、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些學子也成為向外傳播和推介遼沈地域文學、文化的生力軍和活廣告。
“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其教學活動介于技術訓練與思考探究之間,它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將理論知識理解、崗位技能訓練、創新能力培養等整合起來。從教學與科研關系看,可以用‘科研服務教學’命題進行表述,即地方本科高校要以教學為中心,教師的科研為輔助,二者的結合點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2]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已成為沈陽大學文法學院中文專業全體教師的共識。近些年來,教師編撰的與地域文學、文化相關的著作有《遼寧省少數民族民間故事大系·蒙古族卷》(上下卷,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沈陽文學史》(古代卷,沈陽出版社,2019年版)、《遼寧文化讀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版)等。
教師發表的與地域文學、文化相關的論文達數十篇,較有代表性的如《東北少數民族民間故事場域中的“工匠精神”及當代價值——基于東北振興背景的探析》(《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7年3期)、《比較視閾中的滿族蒙古族說唱藝術研究》(《滿族研究》,2014年1期)、《試論〈聊齋志異〉〈紅樓夢〉的沈陽色彩》(《蒲松齡研究》,2017年2期)、《沈陽古代文學的歷史進路》(《社會科學輯刊》,2014年6期)等。
在各級各類科研項目申報中,獲批了40余項與地域文化相關的研究項目,較有代表性的如“東北振興視閾中的少數民族文化價值觀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中的遼寧形象研究”“沈陽地域文學現象與文學史構建研究”“遼寧喜劇小品情感基調與文化品格研究”“地域文化視閾下沈陽方言保護與發展的對策研究”等。在教師的帶動和指導下,學生也積極地參與到科研活動中來,學生圍繞地域文化主題撰寫并發表了有一定水平的論文。
結合教師的地域性科研方向及研究成果,在課程設置方面適時調整、增設一些地域特色鮮明的課程,如《遼沈文學研究》《遼沈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專題》《遼沈文化專題》等專業選修課程及《區域語言文學文化調研與實習》等集中實踐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生對地域性文學、文化現象有了既具理性深度、又具感性體驗的了解。
“文學教學中融入地域文學和文化內容,不僅視角獨特新穎,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培養教師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個性,使他們更為深入地了解社會實際。”[3]地方本科院校中文專業課堂教學中,結合專業理論知識的講授來傳播和推介地域特色文化也成為助力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和建設的有效途徑。
沈陽大學文法學院中文專業將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和建設的辦學目標落實到學科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從中文專業來看,策略之一是專業理論知識的本土文學藝術資源的例證化詮釋與闡發。教師在講授教材某些專業知識與理論時,可以適當地以地域本土文學藝術資源作為例證材料,來融通性地化解理論難點,達成化抽象為具象的理解效果,同時又能使學生在感悟本土文學現象中把握一定的理論知識,起到化具象為抽象的認知效果。如《文學理論》課程在講授敘事學理論時,涉及俄國形式主義和法國結構主義相關知識和理論點,從發生學角度看,這些知識和理論點大多源于民間神話、傳說與故事。無論是哪個民族的民間神話、傳說和故事在情節結構及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都有類同性,故此,選擇遼沈地區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神話、傳說和故事為例證材料,融通性地分析相關敘事學理論,既有利于理論難點的化解,又拓展了學生對地域性民間文學的觀照視野。
策略之二是對本土文學藝術現象的情境化、實踐化體驗與把握。在中文專業教材,尤其是現當代文學史等教材中,會涉及東北地域性文學現象,如東北作家群及新東北作家群等文學現象,在講解此類鄉土文學現象時,輔之以實踐化、情境化的教學環節,如可以播放一些宣傳推介鄉土文學現象的影像視頻資料等;邀請遼沈地域當下文學創作名家走進課堂現身說法;組織學生參觀地域文學、文化場館等。以上的一些措施與策略,在沈陽大學文法學院中文專業教學活動中都有嘗試和踐行,教材理論與情境化的實地體驗環節相結合,使地域鄉土文學課堂教學更利于培養學生關注和熱愛遼沈地域文化的情懷。
在畢業論文寫作教學環節融入地域文學元素,既能達成培養學術研究素養和能力的專業培養目標,又能提升學生參與地域文學創作和評論的意識和能力。沈陽大學文法學院中文專業多年以來堅持本科畢業論文撰寫與地域文學、文化相融合的教學思路與策略,使論文撰寫環節成為學生了解和體驗地域文學、文化的特定視角和途徑。近年以來,學生撰寫的以東北、遼沈地域及學生生源地文學、文化現象為選題方向的本科畢業論文多達數十篇,有代表性的如《淺析于曉威小說作品主題的豐富性》《淺析鮑爾吉·原野散文中的動物世界》《論馬加小說對時代風云的書寫》《生態倫理視閾下的遼寧蒙古族民間故事論析》《試論凌源皮影與文學的互動關系》《淺論東北方言歇后語的文化內涵》等。
指導教師的指導策略主要體現于如下兩方面:
這些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大多是對地域文學、文化現象有長期關注,并有一定成果的研究者。教師在指導畢業論文時,首先將相關地域文學、文化的存在和研究概況及自身對地域文學、文化的一些理念和意識傳達給學生,激發學生的關注興趣,引導學生主動選擇和確立此方面的選題。
輔助條件之一是為學生確定或提供論文撰寫所需的基礎材料。教師在地域文學、文化方面的科研項目研究中,對項目研究背景、概況及成果等情況有較系統而充分的把握,同時應研究之需,也積累了大量的研究基礎材料,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的研究體驗,為學生指明需要閱讀的必要資料,也可以將自身積累的相關資料提供給學生,幫助學生深度理解論述對象及內容。
輔助條件之二是為學生創設與相關作家或文學創作者聯通的互動渠道。沈陽作為省會和區域中心城市,是地域性人文資源薈萃之地。指導教師充分利用自身的人脈資源為學生創造與相關作家或文學創作者面對面的互動機會,如訪談、講座等,讓學生帶著問題參與到互動活動中來,體驗化地破解論文撰寫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同時也提升了對相關地域文學現象的認知度。
沈陽大學文法學院中文專業結合遼沈地域豐富的歷史和當代文學、文化資源,實現課堂教學向課外實踐環節的引申和延展,對培養和提升學生參與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形成了重要的助力作用。
沈陽大學文法學院傳統曲藝社于2010年9月成立以來,在學校領導的關懷指導和大力支持下,面向全校乃至省內其他高校大學生開展相聲的創作和演出活動,致力于在遼沈大地上曾經輝煌、基礎深厚的曲藝藝術的校園傳承活動,經過幾年的努力和發展,在社會,尤其是在遼沈高校中享有了一定的影響力。自2013年以來,先后成為省內首家“大學生創作輔導基地”、遼寧省“高校曲藝聯盟”的主要成員、沈陽市文聯曲藝家協會與沈陽大學文法學院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沈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沈陽相聲傳習基地等。
沈陽大學文保志愿者團隊是省內首家大學生文保專業團隊,致力于考察挖掘和傳承遼沈地區文物資源,近年來開設文保講壇30余講。“在沈陽文物保護協會的指導下,沈陽大學文物保護志愿者團隊的成立,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專業學習,也必將激發學生對遼沈地域歷史文化的熱愛之情,提高他們動手能力和實踐考察能力,鼓勵他們為遼沈經濟文化的發展做貢獻。”[4]
沈陽大學鴻雁文學社成立于2009年,致力于地域文學創作,整理文集20余部,近百萬字,舉辦鴻雁講壇30余講,也成為傳承和弘揚遼沈地域文學、文化的學生課外實踐平臺。
本文以沈陽大學中文專業為例,著眼于教學的系列環節,就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問題進行了探討,雖是以個案院校、個案學科為依據的思考,但目的卻在于對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學科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和發展問題提供有普遍指導意義和價值的認識和思路。當然,同屬于人文學科領域的各個具體學科都有自身的學科特點和特色,其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具體策略和手段也各有不同,但既然同屬人文學科種類,則必然有性質及特征的類通性。故此,以中文專業為依托,在觸類旁通的運思中悟獲人文學科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與發展的一些規律與門徑是本文寫作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