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月 張 歡
(1.西安思源學院,陜西 西安 710038;2.菲律賓瑪普阿大學,菲律賓 馬尼拉 1002;3.中國人民解放軍95910部隊,甘肅 酒泉 735000)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迅猛發展,當今社會已步入一個信息爆炸的數據時代,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喜歡在移動互聯網平臺上分享自己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大學生在享受大數據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潛在的風險,殊不知這些簡易操作的背后可能會造成個人隱私信息的泄露,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對大學生個人隱私問題進行保護已成為當下的一個社會難題,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更是讓這一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具有很強的迫切性,國內外學者也對該領域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1]提出了一個商業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的多層安全防護理論模型,詳細闡述了各層安全功能及核心技術,為實際工程實現提供了有益且較為深入的理論探索。[2]通過分析大數據時代大學生的隱私泄露問題、危害及隱私泄露產生的原因,分析隱私保護面臨的挑戰,提出大學生隱私保護的倫理規范。[3]分析研究了在“大數據”視閾下大學生隱私泄露問題的表現及危害,并從國家治理、行業規范、個人自律方面提出了保護大學生隱私的解決辦法。[4]分別從數據層、應用層和數據展示層三個方面闡述了個人隱私保護所使用的技術,探討了個人隱私保護的相關法律以及行業規范。[5]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預防隱私泄露的措施方法,加強教育大數據中的隱私保護,讓參與者在教育大數據平臺上的學習更加的安全可靠,安心無憂。[6]闡述了大數據技術在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分析了相關的關鍵技術難點。
本文介紹了大學生隱私問題泄露的一些案例,分析了隱私問題泄露的原因,給出了一些隱私泄露的防范策略。
大學生個人隱私泄露的案例有很多,例如2013年佛山市一所學校2000余名學生的個人隱私數據被泄露,不法分子獲取了包括學生姓名、身份證號以及家長聯系方式在內的個人信息,并利用這些個人信息實施了多起電信詐騙,后查明學生個人信息泄露緣由是學校的網絡遭到黑客攻擊。2015年的某不雅視頻事件,也是由于兩名大學生的自我防范意識較弱,導致個人隱私視頻被上傳到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給自己以及家人都造成了很大傷害。2019年8月朋友圈轉發的某換臉軟件,通過采集用戶照片信息實現AI換臉功能,但后來該APP被指出存在用戶數據隱私泄露隱患,若這些人臉數據信息被賣給第三方商家,再被不法分子所利用,產生的嚴重后果可能無法估量。2018年的某社交平臺用戶數據信息泄露事件,為我們應加強保護用戶數據隱私再次敲響了警鐘。這些案例有些與大學生直接相關,有些則與大學生間接相關,雖然看似簡單,但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卻很復雜。
大學生個人隱私泄露產生的原因有很多,但總體歸納起來可分為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個方面。
大學生隱私泄露的主觀原因主要表現在大學生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感興趣,但缺乏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
當今時代既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又是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積極參與者,而移動互聯網平臺上每天都會產生海量的數據。由于大學生群體年輕有為,喜歡表達自我訴求,并且對新鮮事物非常感興趣,但同時自我保護意識較為淡薄,社會生活閱歷較少,缺乏一定的風險抵御能力,因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誘惑和利用,所以大學生是個人隱私數據最容易受到侵害的群體。大學生要主動學習隱私保護方面的相關知識,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在使用移動互聯網平臺時謹慎對待個人的隱私信息,當個人隱私受到傷害時應勇于使用法律手段進行維權。
客觀原因主要表現在隱私泄露的監管機制不完善,缺少配套的法律法規監管體系。
當前我國在用戶個人隱私數據保護方面的監管機制仍處于不斷地完善階段,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體系也尚未完備,給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利用監管方面存在的漏洞對用戶隱私數據實施不法侵害。其次,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之間的界定通常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這也給法律法規的保護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在用戶使用過程中數據的生產、收集與使用之間往往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對隱私范圍的界定也存在困難。
移動互聯網平臺是當今大學生使用最為廣泛的網絡平臺,同時也是個人隱私數據泄露最多的途徑來源之一,相關部門針對移動互聯網平臺,尤其是各類社交、購物APP應加大監管審查力度,確保其在合理范圍內獲取用戶的隱私權限,杜絕在用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動獲取用戶的隱私權限。在無需使用實名認證信息的情景中采用用戶的匿名信息,杜絕濫用用戶的實名信息。
我國個人隱私保護法的制定還需要時間,希望能借助大數據技術發展的東風,在大數據發展的促進下盡快出臺配套的法律法規,從法律層面上保護大學生用戶的數據隱私,加大對不法分子的違法行為的威懾和打擊力度。我國在大學生的隱私保護制度方面的探索明顯落后于國外,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高校大學生在個人隱私保護的法制意識層面上仍需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原因則在于與之相對應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全面,特別是隱私保護和網絡安全方面需要加大研究和制定法律法規的力度。政府中的相關職能部門應盡快為大學生的個人隱私建立一種長期保護機制,用法律的手段維護大學生的合法隱私權益。
當前高校中關于大學生個人隱私保護相關的宣傳活動開展得較少,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吸引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個人隱私保護宣傳之中,開設選修課,也可以結合其他課程滲透隱私保護內容,讓學生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個人隱私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作為大學生群體應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保持良好、健康的上網習慣,杜絕瀏覽不良信息,從源頭上遏制個人隱私數據泄露。
大數據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數據安全問題的同時,也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大數據技術中在數據隱私保護方面有許多技術,主要可分為數據發布匿名保護技術和社交網絡匿名保護技術。數據發布匿名保護技術目前仍在不斷地快速發展,該技術是隱私保護的重中之重,是核心技術所在。社交網絡中存在的典型匿名保護需求是為用戶提供標識匿名與屬性匿名,又稱之為點匿名,在數據發布時用戶的標識與屬性信息被隱藏,而用戶之間關系匿名信息,又稱之為邊匿名,在數據發布時隱藏用戶間的關系。如何加大對這些數據隱私保護技術的探索是未來對隱私泄露進行有效防范的重要策略。
大數據時代給我們帶來思考和行為方式的轉變,同時也對我們的個人隱私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大學生個人隱私數據保護問題為例,分析了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個人數據安全存在的潛在風險、面臨的困難等,剖析了隱私泄露的原因,給出了相關防范策略。為了更好地對大學生隱私數據進行保護,需要大學生群體自己、高校管理機構、第三方服務提供商以及相關政府職能部門聯手,共同為大學生隱私保護出一份力,為我們創造一個健康良好的大數據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