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康
(江蘇峰上稅務師事務所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人們的工資收入也不斷提升,并且很多人的工資薪金均達到了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標準。隨著我國新個稅法的頒布實施,應當對工薪所得稅務籌劃原理和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這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新個稅法的影響下,同樣額度的工資薪酬與勞務所得稅應用的稅率是有差異的,同時工資、薪金以及勞務所得綜合起來又要執行超額累進稅率。這表明在新個稅法下計算個人所得稅時會針對某些情況將工資、薪金和勞務報酬等內容進行劃分,而針對另外一些情況時又會將三者綜合起來計算。如新個稅法實施以來,我國的個稅起征點已由過去的3000元提升至5000元,如果個人收入低于5000元(扣除三險一金后)則不用再繳納個人所得稅[1]。
在繳納個人所得稅時,如果繳納人應繳納的所得稅額度較低,此時所得稅使用計算稅率一般要低于勞務報酬所得稅稅率。從這一層面來看,稅務籌劃過程中可以將相關的勞務報酬所得轉化為工資和薪金所得,可更進一步將工資、薪金所得合并在一起繳納個人所得稅。以我國沿海城市為例,新個稅法實施以來,在個人所得稅籌劃方面堅持高收入人群多繳稅、低收入人群少繳稅或不繳稅為原則,將該地區的個人收入逐步發展為橄欖型收入的分配模式。沿海地區實施新個稅法后,將有約109萬工薪階層人員告別個稅[2]。
工資平均分攤法是針對每個月份中工資變化較大的用人單位和職工的籌劃方法,通過將職工的每個月工資平均化,可以起到有效減少繳納稅額的作用[3]。依據新個稅法的相關規定,職工應按月繳納相應的工資、薪金所得稅,而用人單位則是在最終得知職工年度總工資額度時,職工已經將個人所得稅繳納完畢,此時的稅務籌劃只能作為事后籌劃,往往在實踐中并未發揮有效的作用和價值。但是,針對獎金發放問題,如果用人單位先發放月度、季度獎金,員工則會面臨繳稅增多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還會出現稅率增高問題,此時企業可將獎金分攤到每個月份中,通過合理安排職工的工資、薪金發放,從而為職工減輕一定的稅負。此外,新個稅法依據員工上個年度綜合所得收入,可以清算個人的應繳稅款,于次年6月30日之前在工資薪金、勞務報酬方面的稅款實行多退少補的政策。
一些用人單位在年終獎方面通常存在不確定性,主要表現為具有激勵特點,同職工的績效、業績等方面掛鉤,因此導致工資薪金按比例分攤在應用時受到一些條件的限制。另外,一些用人單位針對不同層級甚至是同級職工在工資標準上有所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資薪金按比例分攤應用的難度,不利于實施。
稅法規定,我國企事業單位依據國家或省市級政府規定的繳費比例,實際完成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費繳納的免除征收個人所得稅。而個人依據相關稅法規定的繳費比例實際完成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繳納的,可以在個人應繳納所得稅中扣除。企事業單位與個人超過稅法規定比例和標準需繳付的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費的,要將超出部分與個人當期的工資和薪金收入合并繳納個人所得稅[4]。另外,稅法中規定要依據工資總額一定比例為職工繳納的住房公積金可在稅前扣除。對于超出規定比例的住房公積金,無論是單位還是職工個人,需要將其納入工資、薪金收入中計征個人所得稅。由此可知,我國對五險一金的繳納是在國家法律中明確予以規定的,并不因個人或單位意愿發生變化,它是客觀存在的既定事實。因此,針對五險一金是無須進行籌劃的,尤其是超出規定繳納比例的五險一金是不能從所得稅中扣除的。
我國對于工資薪金所得稅扣除需依據稅法規定的固定標準進行,但是對于職工個人需要實際支付的則不考慮。然而實際上,還有很多必不可少的支出項目,如培訓、住房、醫療等,這些對于個人需要用稅后工資支付,不能用于遞減稅收。如果是用人單位為職工支付,則可在企業所得稅前將這些支出費用扣除,或在職工個人實際工資水平未降低的情況下,減少個人承擔的所得稅額度。換言之,在工資薪金總額一定的條件下,用人單位和職工就降低工資達成統一共識,通過為其提供其他福利性支出的方式來為職工減輕稅負。但是,采用工資福利化籌劃并不一定就能為用人單位帶來優勢。究其原因是我國的稅法對企業所得稅的規定是企業為職工的福利性支出,一般不能超出工資薪金總額的規定比例(14%),符合這一規定的可以予以扣除,反之則不能扣除。如果用人單位針對職工的福利性支出安排不妥的話,容易導致職工薪金福利化水平超出工資薪金總額度的14%。例如,將超出的數額設定為X,用人單位多繳出的企業所得稅為20%X,可能職工少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部分小于企業多繳出的部分稅款,這樣一來就導致用人單位和職工的整體稅負的凈效益值變為負數。
職工的收入水平往往存在一些差異,選擇何種方式讓其繳納個人所得稅,最終要承擔不同的稅負結果。例如,當工薪所得使用的稅率較低時,可以將勞務報酬所得適當地轉化為工資所得;當勞務報酬所得稅率較低時,可以將工薪所得轉化為勞務報酬所得,實現二者的相互轉化。如果當二者的稅率都較高時,可以將其分開計算。例如,A職工在單位取得工資薪金以外的個人應稅收入時,即勞動報酬所得,可以用分開計算的方式進行稅務籌劃,盡可能將高收入部分轉移到適用低稅率應稅所得上,實現節稅目標。雖然上述方法看似有一定道理,但是通常來說職工一般受雇于一家用人單位,所得到的工資和勞務報酬一般難以區分。即便是某些員工利用業余時間從事單位以外的勞動而獲得勞動報酬,往往勞務報酬所得稅負較大,若轉為等額工資所得稅負較低時,該職工很有可能為了降低稅負與外單位簽訂相應的勞務合同,將其轉化為工資薪金所得稅。但這與我國的稅法規定不相符,此種行為屬于在國內工資薪金獲得有兩處來源,而稅法規定只能扣除一次,此時該職工應自行將每月的工資薪金向相關部門申報,在對其工資薪金所得稅計算清楚后,多退少補。
工薪所得稅務籌劃是以我國相關稅法政策為依據,通過合法、規范的渠道,在不提高職工工資薪金總額的條件下,采用籌劃方式對職工工資薪金所得進行合理化安排,幫助企業和職工減輕稅負而采取的稅務管理活動。稅務籌劃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企業樹立依法納稅的責任意識,增強其納稅能力,促使職工實現增收,屬于一種合法行為。而偷稅漏稅從字面來看明顯屬于一種違法行為,其主要表現為一些納稅人對稅務籌劃的錯誤認知,同時在執行或落實過程中忽略了稅法實施的原則問題,從而形成一種非法籌劃現象,將納稅籌劃同偷稅漏稅聯系起來,利用法律系統的空子來逃避納稅義務。
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稅務籌劃如果安排不當,不符合法律規定就容易導致納稅人陷入一定的稅務籌劃誤區,這不僅影響稅收工作的順利開展,且容易增加納稅成本,甚至引發一些風險,稅后籌劃缺乏可操作性。對稅法知識缺乏全面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稅務籌劃的基本原則。納稅人納稅意識薄弱,體現在工資與勞務報酬轉化、發生偷稅漏稅上。因此,對于稅務籌劃,無論是納稅人還是相關工作人員,均要對其有正確認知,并在實踐中不斷提升稅務籌劃水平和能力,如此才能有效規范納稅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