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琳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統計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北京 100029)
供應鏈是企業運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采購、運營和物流管理三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通過調整供應鏈伙伴之間的關系,改善產品流、物流、資金流的復雜度,可以達到降本增速的目的。其中產品流的最大挑戰是供應鏈的透明程度和內部信息的傳遞,信息化的效率就是供應鏈的物流效率,資金流通過渠道給供應鏈提供運營的能量。所以必須從整體上看待這三者的關系,如何加強三者間的關系,供應鏈金融可能會給出答案。供應鏈伙伴之間的關系變化是從簡單到復雜的多重客戶和多供應商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復雜的供應網絡,這中間涉及了采購、談判、生產、交易和成本設計等,供應鏈網絡聚集產品、物流、資金三者的信息,蘊含著巨大的金融價值。供應鏈金融的價值就是充分發揮金融的信用價值,通過擴大信用范圍,滿足供應鏈上下游符合信用等級的企業融資需求,擴大價值,促進產業發展。
信用主體為中心和高度專業化是現代金融業的兩個基本特征。21世紀之前,這兩個特征基本沒有變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移動智能設備等硬件的產生,外加芯片技術網絡技術的提升,可以推斷接下來不僅僅是技術和金融疊加的線性增長,而是技術和金融相乘的指數增長。金融和技術在融合產生新的業態,彼此滲透且互相支持輔助。
在信息化時代,彼此之間的差別是信息的占有量多少,但并不影響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同一個問題。而數字化則是把看到聽到的過程中產生的能夠量化的東西全部數字化,用各種形式存儲起來,且可以隨時調用,并且還沒有限制。數據之間的疊加自然且快速,只要技術條件允許,數字就會迅速產生收益。在這個世界里,物理空間不再重要,局部的強悍將會擴散到整體,這就是數字世界的邏輯,同時數字化和之前的技術革命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它就像一個巨大的漩渦,只要你在需要協作的體系中,就會被它迅速卷進去。
數字化及相關技術的使用是技術進步的重要體現。供應鏈金融的特質之一就是通過信息技術把供應鏈金融的不同功能包容在一起,形成巨大的網絡,并通過供應鏈的運營、物流、金融管理等,將各方物流及金融機構緊密連接在一起,通過盤活資金拉動供應鏈發展,達到為供應鏈金融賦能。
供應鏈金融的核心就是數字化,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就是數字和金融不斷深化的過程。金融數字化相當于建設了一個基礎設施,使整個物流速度、資金速度、數據的流通速度都加快了,所有東西通過網絡化、數字化集結成更加復雜的關系。數字化金融應用于供應鏈,就形成了供應鏈金融,供應鏈金融就是供應鏈和數字融合的肥沃土壤中長出的一棵參天大樹。
技術和供應鏈金融相結合,大量數據在連接過程中產生,分析這些數據,并結合產生數據的場景、動態計算、快速響應是提供數字化服務的基礎。供應鏈金融是基于信用,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大數據等技術在市場上給資金找到匹配的供應鏈,供應鏈金融是在科技金融手段用于供應鏈管理上交叉形成的新物種。
中心化的主體是傳統金融機構里面特別重要的特征,而另一個多年演化也沒變的特征是,金融行業的數據是輔助作用而不是驅動作用。新技術動搖信用主體造成對金融產品交易、組合、監管的巨大沖擊。數據在過程中形成一個閉環,使得數據產生場景和金融服務連接在了一起,數據“活”了起來,整個數據真正流動起來,形成數據驅動金融的形式。結合數字化技術,去中心化的多對多分布式網絡服務成為可能,對于供應鏈金融的復雜環境來講,確實是不錯的解決方案。
數據化不僅僅是信息的收集,更是經驗的積累、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這些數據化后的經驗可以用于決策,直接指向結果,產生有效的結論,這個結論可以快速運用到現有的事物上,產生新的數據和新的經驗,反過來又刺激了數據的積累,再次促進整體的數據化。數字化是觀念的轉變,是從信息中提煉出經驗規律給人們提供決策依據。數字化不僅僅是在原有的事物上做得更好,而是讓不相干的事情產生聯系,不是在好和更好上線性增加經驗,而是在好和未知上呈指數積累變化。數字的去中心化就像一種跳躍式的進化,環境突變導致新物種誕生,也只有這樣的迭代,才能給供應鏈金融提供賦能的力量。
數字化的重要體現是價值重構,是共識的重構。怎么在復雜的網絡節點中達成共識,區塊鏈技術就是給這些網絡節點提供一個不受物理空間和時間限制的信用機制,進而達成共識,這也滿足金融的本質——信用。同時由于權利被溶解,逐漸扁平化,所以去權利化、去中心化就是區塊鏈天然的技術基因。傳統金融都是中心化的,而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這就造成了巨大的觀念沖擊、架構沖擊,給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帶來勃勃生機的同時也暗藏危機。一是因為技術還有局限性,二是制度上的摩擦,去中心化對企業,甚至產業都有很大的影響,顛覆太大,前進的路還有很遠。新形勢下的金融和供應鏈的結合,數字化的價值顛覆和重構,給供應鏈金融提供了動力。
供應鏈金融就如同吸食數據的怪獸,匯總、收集、使用數據,形成判斷,做出決策。今天的數字化建立在數據和業務量幾何增加的基礎之上,原有組織架構和體系難以支撐這么大的數據量。為此,供應鏈企業應內外部透明和開放,供應鏈金融的承載只有擁有了智能且能模塊化增減服務的中臺,才能滿足供應鏈的需求。
但數字化金融給金融業態、監管形態和商業形態,甚至社會形態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它是一把雙刃劍,創造與挑戰并存,一方面,數字化金融可以改善目前金融體系的缺陷,降低金融成本,提供覆蓋面更大、更精準的金融信用體系;另一方面,新的產品機構和模式可能帶來新的風險,而金融穩定、隱私保護、技術壁壘都是監管層比較關注的方面。
通常國家集中掌握金融資源,資金分配權利也在國家手里,形成官辦金融的模式。相對于官辦金融,民間金融是由市場體量大的民營企業組成的,而供應鏈金融大多是技術外表下的民辦金融。中小企業的迅猛發展促進了商業社會的發展,同時提升了對供應鏈融資的需求,但是這些企業的需求從官辦金融中很難得到滿足,資金使用成本偏高,供應鏈金融對民間金融做了補充,形成了通常所說的普惠金融。但大家說的普惠金融實際不是“普惠”的字面意思,普惠看上去是以前貸不到款、融不到資的小企業可以快速得到資金流,但是從金融提供方來看并不普惠,資金成本升高提高了融資門檻,因為提供方需要有數據支持,且數據得是動態的、流動的、有時效性的,這就需要金融提供方有大量的數據獲取能力。能擁有這樣能力的只有巨頭,不是科技互聯網金融巨頭,就是傳統的金融企業,隨著科技推動和市場變化,最后大概率形成的是科技金融企業平臺。相對于企業封閉的組織架構而言平臺是需要平等開放,形成生態,并能自我演化,但是隨著變革的深入,過往的既得利益者甚至現有的中堅力量往往不能成為最后的贏家。
供應鏈金融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和高杠桿這兩個基本特征而被嚴控監管,且供應鏈金融讓行業間的邊界不再清晰,進而影響金融穩定。此外,供應鏈數據隱私和數據的歸屬問題,不僅僅是自己的問題,還是數字化面臨的一大爭議,供應鏈每時每刻都在產生數據,但是如何界定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管理權,在保護隱私和數據整合使用中找到平衡,這是當下監管層甚至是立法層必須面對的問題。技術形成的壁壘反而會造成貧富差距,如何提供低成本、高覆蓋、風險可控的金融體系,減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這些都是供應鏈金融帶給我們的困擾。面臨變革和發展,與時俱進的同時保持清醒和警惕,是我們面對新技術和新時代的正確態度。
現階段數字化與供應鏈金融結合趨勢整體向好,我們在看到金融通過技術帶給供應鏈產業發展的同時,也要時刻警惕技術的濫用和不規范,才能更好地賦能供應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