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晶晶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四川成都 611731)
基于心流的跨界教學方法。心流在心理學中指的是人們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出高度興奮及充實感的一種心理狀態。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認為,使心流發生的活動有多樣性。教學改革需基于心流八通道體驗模型,按照技能與挑戰兩個維度,制定符合學生個體感知的技能與挑戰水平相匹配的學習任務,在覺醒、心流、控制、厭倦、輕松、冷漠、擔憂、焦慮8種心理狀態浮動變化中,通過不斷調整挑戰和技能之間的相對關系,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發揮學生個性化長板,達到設計學習中的心流體驗。
傳統的教學方法缺乏學生自主選擇和適時調整的靈活性。要使學生在設計課程學習中進入心流狀態,首先需要為之設立明確的個性化目標,通過“建筑+”的跨界教學方法,由學生自主選擇跨界領域,師生討論共同制定專屬目標。將目標分解為一個個任務,由學生自主選擇最佳跨界興趣點場景,沉浸于充滿創造力的學習活動,從而在自己的興趣與建筑構成學習之間找到最佳融合點進行主動學習,獲得心流體驗。
傳統的教學目標是統一的,作業設計是一致的,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及計劃的狀態。基于心流的跨界教學方法,對《建筑構成》的教學設計進行改革創新。通過課上教學“建筑+”、課上作業“建筑+”,課下月計劃自主學習“建筑+”,組建“建筑+”工作室進行設計實踐四大板塊,構建“建筑+”跨界學習體系。培養學生“跨界融合”的創新設計思路,促進學生打破專業壁壘,培養跨專業應用設計人才。
“建筑+”課上作業設計配合教學內容改革,引導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沒有標準答案的發散思維作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例如歐洲頂尖設計高校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在他們的建筑設計基礎課程中,引入了探戈舞蹈與建筑空間圖底關系的跨界思考練習。練習要求學生記錄在舞者舞動時由身體所構成的空間不斷變換的過程。依照這些記錄,運用建筑設計方法構造出舞者間的空間,繪制出空間草圖,并將其通過木頭模具做成石膏模型。這樣的練習是基于“建筑+舞蹈”的跨界教學思路,在《建筑構成》課程中則引入了“建筑+小說”“建筑+繪畫”“建筑+攝影”等跨界教學思路進行課上作業設計。
通過扮演《朗讀者》節目中朗讀者的游戲化“建筑+小說”教學設計,朗讀如阿根廷小說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的小說《小徑分叉的花園》、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的小說《看不見的城市》等富于哲理與建筑空間思索的文學作品,啟發學生對建筑文學性、敘事性、可讀性的思索。通過對謝時臣的《仿黃鶴山樵山水圖》、倪瓚《容膝齋圖》等中國古代水墨畫的空間意涵分析,引入著名建筑師王澍在《造房子》中寫到的練習,通過對4個人:一位哲學家、一位禪宗和尚、一位農夫、一位建筑師,因為某種共同的愿望或理想來到一處空曠之地,那里有一座半廢棄的混凝土構筑物使他們產生了定居的欲望,對這4個人所住的空間進行圖文并茂的營造練習,其中隱含著對一座未來之城的構想。通過這個練習,關聯“建筑+繪畫”,建筑與哲學跨界思考,并最終獲得建筑空間設計的創新性思路。引用顧大慶教授在《設計與視知覺》中的教學策略,基于“建筑+攝影”將攝影黑白構圖關系與建筑圖底關系思考相結合,要求學生選取黑白攝影照片,積極尋找有趣的構圖關系,啟發學生對抽象形式的認知,培養學生對建筑圖底關系、明暗層次設計的抽象形式創作能力。學生通過運用兩個“L”形卡紙作為移動取景框,將照片局部的黑白明暗構圖關系從整體中隔離出來,選取4個,繪制在A3繪圖紙上,再將其剪切重組,形成新的一幅黑白明暗構圖,如圖1所示。

圖1 建筑學專業學生的“建筑+攝影”作業
《建筑構成》課下“建筑+”學習體系主要分為組建“建筑+”工作室進行設計實踐和課下月計劃自主學習“建筑+”兩大部分。
首先,學期初始,要求學生自行分組,3~4人為單位成立一個“跨界”工作室,由“工作室”出品課程相關作業,“工作室”與“工作室”之間可進行合作,最終擇優“工作室”產品進行展覽。創立工作室時需為“工作室”命名,為其進行品牌標志設計,確定“工作室”定位,包括領域、風格、客戶群、設計宗旨等內容,形成PPT進行匯報。并經常通過討論、設計、跨工作室合作等多種方式,共同探討主題和設計思路,形成常態的教學實踐。
其次,要求每個學生找到一個除建筑設計以外的長板發展方向,如平面設計、攝影、裝置設計、室內設計、工業設計、展覽設計、服裝設計等,進行“建筑+”長板提升計劃,通過讀書記錄思維導圖、學習軟件、電影書籍等多種資料學習、案例分析、設計練習等多種學習成果,挖掘自身優勢技能,與建筑構成學習有機結合,達到自身興趣與專業能力的雙提升。
在2020年的教學實踐中,58名學生成立了19個“跨界”工作室。包括如計劃在建筑設計、城市研究、展覽策劃及室內設計等領域設計實踐的K工作室;關注潮流服飾與品牌建筑設計的東西工作室;涉獵可拆卸模塊化建筑及建筑與攝影的Outsider#2工作室;著眼殯葬建筑、建筑與音樂、建筑與展覽的一木工作室等。通過19個“跨界”工作室,共創作了近700個結合關注主題的構成作品。
在制定“建筑+”長板計劃中,58名學生有11名選擇攝影,8名選擇室內設計,5名選擇服裝設計,4名選擇插畫設計,3名選擇舞臺設計,3名選擇展覽設計,其余的選擇還包括平面設計、家具設計、裝置藝術、插畫設計、浮世繪畫、產品設計、微縮模型設計、古琴、音樂、動畫設計、數學、美學、茶道、文學、電影、養老設計、旅游、籃球運動等非常多不同的方向,如圖2所示。

圖2 “建筑+”跨界領域分布圖
根據不同的選擇方向,每個學生與老師討論制定專屬于自己的學習月計劃和每周任務,分階段不斷進階完成,并擇優向全班展示學習成果。例如,選擇攝影的學生,制定了攝影師案例的學習計劃,并將學習過的思路及技巧進行實踐,分階段完成校園建筑到城市建筑的主題攝影練習。選擇動畫設計的學生自主學習了C4D等軟件,并加以模擬建筑場景創作練習。選擇展覽設計的學生,觀展并繪制展覽平面圖及小透視,并將所學進行類比實踐,練習設計小型展場若干并繪制圖紙,制作模型。學習服裝設計的學生,將服裝的空間構成與材質表達的案例分析思路運用于設計課程中的茶室設計。通過各類個性化的“建筑+”學習計劃,分階段每月任務達成,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主學習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且從大多數同學學期末的學習心得中得到了心流體驗的總結性教學反饋。
課程教學實踐證明,基于如“建筑+舞蹈”“建筑+小說”“建筑+繪畫”“建筑+攝影”等跨界教學思路的課上作業設計, 組建“建筑+”工作室并進行設計實踐以及月計劃自主學習“建筑+”的課下作業設計相結合,能有效建立基于心流的“建筑+”跨界教學體系,有效推進建筑跨學科綜合教育培養。
通過《建筑構成》課程中實踐基于心流的跨界教學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的跨界學習體系,未來計劃聯合藝術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等相關專業實現跨學院、跨學科的聯合設計人才培養,真正實現綜合創新多元融合的跨界人才教育目標。
圖片來源:
圖1:2019級建筑學專業學生謝秋宇、盧芷奕的“建筑+攝影”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