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雯嫻
摘要:校園危機事件發生后,及時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能夠幫助師生們調節心理狀態,預防創傷后應激障礙,盡快恢復工作、生活與學習。學校在發生危機事件后,統籌相關資源,充分考慮干預對象的特點,參照國內外心理危機干預理論與實踐經驗,在做好應急穩定工作的前提下,組織真情告慰、團體干預、小組輔導等多種形式的心理危機干預活動,有效化解了師生們的心理危機。
關鍵詞:校園危機事件;心理危機干預;創傷后應激障礙;高中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32-0060-04
事件背景是這樣的:某日早晨,高中男生小亮(化名)在朋友圈做了簡單告別后,從學校教學樓頂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年輕寶貴的生命。事發地點處于兩棟教學樓中間,事發時間為課間,數名教師、數十名學生第一時間趕到事發地點參與救助,許多學生、教師目睹了小亮墜樓的全過程。事件發生后,恐懼、悲傷、震驚的氛圍籠罩了整個校園。
突發的墜樓危機事件將眾多學生及教師暴露在創傷性情境中,破壞了他們的安全感和力量感,引發了身體、情緒和行為等方面的嚴重反應。若處理不當,可能導致部分師生心理機制的崩塌及整個校園秩序的混亂。
學校在評估危機的性質及影響范圍之后,采取了積極的干預態度,第一時間與心理危機干預專家取得聯系,邀請他們協助學校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心理專家研判了危機事件的影響程度,協助學校設計了分類別、多層次、多途徑的心理危機干預方案,盡可能修復師生心理創傷。在各方協調下,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有序推進。
一、統籌資源,確保應急穩定
在重大應激事件發生后,人們的情緒會從正常狀態偏離,在經歷沖擊期、退縮期后逐步轉為適應[1]。事件發生初期屬于危機的沖擊期,很多師生出現了比較強烈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應激反應。為了安撫師生情緒,維持校園秩序,學校充分統籌心理教師、部分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及家長等資源,在事件發生后及時做好心理方面的應急穩定工作。
(一)心理教師開展應急干預
心理教師第一時間到達小亮所在班級,對學生和老師進行心理上的安撫,幫助其充分宣泄、釋放內心的悲傷和恐慌,引導學生們在班長的帶領下,相互支持。并通過畫畫、手工等方式轉移學生們的注意力,以避免一直停留在負性情緒中。
在一個半小時的干預后,多數學生的情緒變得平穩。隨后,心理教師一一聯系了目擊現場的教師們,針對他們當下的心理狀態提供了相應的調節建議。(二)任課老師陪伴安撫
為了防止模仿性自殺行為的發生,學校集結部分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的力量,對現有心理預警下各班級曾有過自殺想法或自殺自傷行為的學生以及當下應激反應較強烈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與陪伴,必要時及時通知學校心理教師進行個別干預。
(三)家長參與關心照顧
為了給師生一個心理緩沖和調整期,學校放了一天半假。放假期間,學校通過班主任聯系家長說明相關情況,動員家長們給予孩子更多關心與照料,陪伴他們通過郊游、逛街、運動等方式轉移注意力,宣泄不良情緒。
二、多管齊下,實施危機干預
假期里,受到事件影響較小的師生在家人的陪伴與支持下,情緒逐漸平穩,行為方面也趨向常態化,這降低了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難度。而對于一些受沖擊較大的群體,如小亮生前的同班同學、好友、事件的目擊者、曾經有過自殺傾向的學生,以及近期出現過嚴重的心理問題且尚未找到有效應對方法的學生,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好自主調節,是心理危機干預的重點對象。
在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的指導下,學校啟動了結構性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決定對教室干預模式、危機事件應激報告模式、哀傷輔導模式等進行整合創新。具體干預形式有真情告慰、主題班會、團體干預、小組輔導、個別輔導。
(一)真情告慰,處理創傷
儀式是調整心理狀態、處理心理創傷的一劑良藥。它可以通過默哀、回憶、述情等各個環節,把師生們的觀念和情感“傳遞”給小亮,在一種“意向性”“目的性”的層面上完成與小亮的信息交流,幫助師生表達因小亮匆匆離去而帶來的遺憾,從而能較快地適應小亮的離去,回歸正常的生活軌道2。
學校在小亮離開后的第三天下午,在事發地點舉行了小型的真情告慰儀式,小亮生前好友、同班同學和部分老師參加了告慰儀式,大家用搖曳的燭火、潔白的菊花寄托哀思。所有人對小亮的離開進行默哀后,校長表達了對小亮生命逝去的扼腕之痛,以及對小亮輕易放棄生命的惋惜之意,并囑咐學生們珍愛生命,熱愛生活。
(二)主題班會,珍愛生命
在這次墜樓事件發生后,很多班級沒有受到直接的沖擊,學校決定在這些班級開展生命教育心理主題班會活動。活動前,心理教師對班主任進行了培訓,幫助其了解心理班會課的實施要點,并提供了參考方案。班主任結合各班學生特點,有效地組織了班會活動。
班會活動的實施,一方面有助于澄清事件的意義,幫助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另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內在的積極力量,使他們有勇氣面對困難。
(三)團體干預,撫慰創傷
在心理教師的指導下,各班班主任以訪談的形式對每位學生的心理狀態做了充分評估,并就是否需要心理干預這一問題征求了他們的意見,以確定需要實施干預的對象。經過排查,有五個班級受影響人數較多,分別是小亮生前所在班級、兩個相鄰班級以及距離墜樓地點較近且有數名學生參與救助的兩個班級。在專家的建議下,學校決定對這五個班級分別實施團體心理干預。
心理專家在與班主任深入交流、了解情況后,結合各班特點確定干預方案。團體心理干預整合了教室干預模式和哀傷輔導模式的相關步驟,以九宮格的形式進行。以下為小亮所在班級的團體干預過程。
心理專家在闡述本次團體輔導的原因、目的以及團體要求后,帶領師生按如下步驟活動。
第一步:將紙折成九個格子,在第一格寫上自己的姓名、班級。
第二步:評估自己與小亮的熟悉程度,用0~10計分法打分,評分越高代表關系越好。
第三步:整理感受。完成句子:自己是在(時間),通過(途徑)得知××同學輕生事件的,第一個想法是()。
第四步:回憶鏈接。師生自由聯想,通過文字、符號或繪畫等方式,在第四個方格中自然呈現以往與小亮共同生活、學習的回憶畫面。完成后,在心理專家的引導下,班主任和部分學生分享了他們對小亮的美好回憶。
“還記得他在郊游的大巴車上給我們主持小型的演唱會;在校園的操場上追逐著足球,揮灑著汗水。他就像一縷陽光一般照亮了我們每個人的內心。”“第一次遇到他的時候是軍訓,當時感覺他挺陽光的,后來大家在一起同班久了,就熟絡起來。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元旦我去看元旦晚會,他也去了。我周圍有好幾個朋友,但他只有一個人,我就說我們一起看吧。我手機沒有網絡,他給我開了熱點,就算他手機快沒有電了,也沒有告訴我。”“班里的苦力活他搶著干,他沒有說一句不開心的話。他和我聊天,說自己有一個夢想,想要幫助很多人,要將自己的快樂傳遞給每個人。”
這些生動的描述再次讓所有人看到了那個熱心、善良、陽光卻又有些孤獨的大男孩,整個分享過程中,情感在靜靜地流淌,教室里開始出現哭泣聲,很多學生一直隱忍的悲傷、痛苦情緒得到了釋放與宣泄。與此同時,這些正性體驗也正逐步淡化跳樓事件留給大家的消極體驗,每個人對于小亮的記憶更為完整,而非受到近因效應的影響,僅僅保留最后階段的恐怖與悲傷。
第五步:梳理情緒。指導師生將事件對自己的影響,從行為、情緒、認知、身體四個方面歸納寫出來。并對受影響程度進行整體評估,用0~10計分的方法評分。
事件發生后,學生情緒方面比較常見的表現有:難過(心情一直很低沉;一想到當時的場景,眼淚就止不住地落下)、恐懼(害怕看到他的頭像和掉下去的地方)、震驚(仿佛這一切都不是真的)、責備(有什么事說出來,大家可以幫著一起解決,為什么要一直悶在心里面)、內疚(回想事情的發生是有征兆的,為什么自己沒有早點兒發現他的異常)、遺憾(覺得很可惜);行為方面的表現有:不敢看窗外、注意力難以集中、怕黑、事件或場景的不斷閃回等。身體方面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沒有食欲,失眠。認知方面的表現:大家紛紛表示不贊成小亮的輕生行為,一些學生表達了較為理性的思考,說這是他的選擇,但自己并不贊成這樣的做法。
經過梳理,學生們對于自己心理和生理上的反應有了較好的覺察。在分享的過程中,大家不斷意識到,自己的一些反應和他人是一樣的。心理專家就各種心理和生理的應激反應進行了分析,告訴學生們這都是遇到應激事件后的正常反應,引導大家正確看待。
第六步:行動計劃。師生們在第六格記錄自己這幾天是怎么度過的,都做了些什么。在第七格記錄自己接下來還將做什么以更好地調節情緒。
心理專家對學生的回答積極賦能,幫助他們覺察自己宣泄情緒的方式,挖掘背后的資源與支持力量。此環節也有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每位學生的危機應對情況,以便在后期進行跟蹤反饋。隨后,心理專家介紹了傾訴、鍛煉、把煩惱寫下來等十種有效的減壓方法,鼓勵學生采用正確的方式進行情緒調節。
第七步:重新出發。師生表達從這件事情中得到的啟示或心得,并寫下想對未來的自己說的話。
心理專家帶領學生找到事件背后的正面意義,并通過無肢人、石縫中的生命等案例,呼吁大家要善待自己,珍惜生命。學生通過對自己的告知,進行正向的自我暗示,堅定“我能夠、也可以更積極勇敢地面對生活”的信念,為恢復正常學習和生活打下了基礎。
第八、九步:在紙上寫下想對小亮說的話,塞入信封,班主任收齊轉交給小亮家人。依據“教室干預模式”的要求,在活動結束后,要讓干預對象有一種危機已經結束的感覺[3]。通過對小亮的告別和祝福,學生實現了與小亮的分離,回歸正常的生活軌道。
(四)小組輔導,有效調節
針對其他班級中需要進行心理干預的學生及部分教師,學校采用的干預形式是小組輔導,師生分開進行。小組輔導活動采用了“危機事件壓力報告模式(CISD模式)”。Mitchell提出的CISD模式包含介紹、事實、想法、反應、癥狀、教育及重新出發七個階段[4]。
心理教師在簡單介紹活動規則,并詳細解釋保密原則后,引導每位組員按照以下六個步驟展開活動:(1)自我介紹。(2)講述事實:請所有成員講述自己看到的危機發生的全過程,以及自己在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3)交流感受:運用心理咨詢中的常用技巧,與每位成員探討事件發生時的感受。可以問:看到小亮從樓上墜落,你當時有什么感受?目前有什么感受?你以前有沒有過類似感受?(4)面對自己:引導小組成員描述自己出現的各種身心反應,交流事件對自己學習、工作、生活帶來的影響。(5)提供支持:介紹應激事件后可能導致的正常反應及減輕應激反應的多種策略,幫助小組成員科學地認知自己所產生的應激反應,學會自主調整心態。(6)調整安排:在前面五個步驟的基礎上,簡要總結小組交談的過程,并指導小組成員思考交流在未來如何充分利用資源,有效調節,讓生活、工作、學習回歸正軌[5]。在長達兩個半小時的小組輔導結束后,80%的師生表示情緒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轉。
(五)個別咨詢,深度干預
對于個別與小亮關系親密的學生、在活動中透露曾有過自殺念頭的學生、因事件產生強烈應激反應且無法自主調節的學生以及個別應激反應強烈的教師,心理專家和心理教師對他們進行了一對一的干預與輔導。
三、追蹤反饋,鞏固干預結果
一般來說,在危機事件發生后的1到6個星期里,多數師生對危機情景所引發的強烈情緒反應會逐漸被克服。但在危機發生后的三個月內,當個體再次遭遇壓力事件時,仍會觸發較強烈的情緒反應。為了解、鞏固干預效果,學校實行了微觀與宏觀層面的追蹤反饋體系。
微觀層面,將干預過程中篩查出的預警對象名單印發給每位班主任,請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給予他們關注,同時評估其心理狀態,及時反饋。
宏觀層面,心理教師定期對接受團體干預的班級學生做認知狀態、情感狀態、精神活動等方面的評估,對部分殘留問題適時做出應對。對于一些受影響較小的班級,則通過班級心理委員每周填寫班級“心理健康狀況反饋表”的方式,及時監控學生的心理狀況。依據各班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班會、講座、團體輔導、家庭教育小組輔導等多種形式的心理活動,鞏固干預效果,提升學生心理素質。
本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有效地縮短了師生克服應激反應的時間,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墜樓事件導致的心理傷害,穩定了校園秩序。但學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重點從來都不是亡羊補牢,這次校園墜樓事件的發生,將有助于學校進一步覺察現有危機預警系統的缺陷與不足,在此基礎上不斷加以完善,早發現,早預防,真正做到將校園心理危機扼殺在萌芽期。
參考文獻
[1]蔣曼玲,譚小莉,曾川.我國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模式研究綜述[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9,33(3):28-30.
[2]余方,梁艷紅,劉斌.儀式在危機干預中的應用[J].甘肅中醫,2009,22(6):60.
[3]史銀.校園自殺事件后學校心理危機干預的實證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8.
[4]葉虹,張英萍.危機干預減壓團體的研究進展及展望[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3):10-13.
[5]周紅五.心理援助——應對校園心理危機[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編輯/張國憲 終校/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