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萍
摘要:班主任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師資力量,班級工作是心理危機預防中第一防線。因此,幫助和指導班主任理解及識別學生心理危機信號,掌握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工作尤為重要。結合案例具體探索及闡述了在班主任層面進行學生心理危機預防、預警、干預的常態化模式,即樹立常態化意識——心理危機信號的識別,進行常態化關懷與溝通——心理危機預防預警技巧,開展常態化合作——心理危機干預。
關鍵詞:心理危機;干預常態化;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32-0072-03
曾經有一位班主任留意到,本班學生A在炎熱的夏天經常穿著長袖,于是便主動關心和詢問他。這位學生的回應是,因為教室開了空調,他感到很冷,所以才穿長袖。說完后,A就走開了。后來,班主任關注到,他上課總是呆滯地坐著或者趴桌子。對此,班主任覺得不大對勁,于是再次主動關心和詢問他的情況。A說他心情不好,想自己一個人靜靜而已。班主任選擇尊重他,但感覺還是有點不妥,暗地里一直關注著這位學生。
某天晚自修,班主任發現A不在課室里。班主任當時很警惕,馬上通知年級組,讓班級學生去找人。所幸的是,學生很快在教學樓六樓樓梯間找到了A,當時A正環抱著雙腿蹲在角落里,神情低落身旁還放著一把美工刀。心理教師收到班主任的消息后,馬上趕到現場為該生開展及時的心理干預。后來,大家也了解到,A經常穿長袖是為了遮掩用剪刀劃手臂留下的痕跡。
由此事例可見,班主任工作是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第一道防線,在預防學生心理危機工作中的作用不可輕忽。心理危機狀態是指在遇到突發事件或面臨重大的挫折或困難,當事人既不能回避又無法用自己的資源、應對方式來解決時,所出現的心理反應狀態。心理危機像藏在深山叢林中的冰塊,案例中的這位班主任一次次機警地留意,一次次耐心地關注,幫助學生找到它,擁抱它,并化解它。
從以上案例我們也發現,心理危機的發生并不是毫無征兆,它總會留下一些痕跡或信號作為我們找到并化解它的契機。本文將從常態化意識、常態化關懷與溝通、常態化合作三個方面,談談班主任如何開展心理危機預防、預警及干預工作。
一、樹立常態化意識——識別心理危機的信號
心理危機的信號及識別,是指把可能引發心理危機的因素或信號在腦海里意識化、自動化,并在日常工作中及時地關注和識別這些信號。
(一)心理危機誘發因素
當遇到一些重大負性事件或變化超過自身心理承受和調節的范圍時,個體心理危機狀態就可能會被誘發。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要特別留意學生是否遭遇到以下重大負性事件或變化。
家庭變化例如親人去世、父母離婚、家庭結構變化等。
人際關系變化:例如失戀,與好友、宿舍同學關系破裂或發生較大的矛盾等。人際關系方面的變化是常見的誘發學生心理危機狀態的境況。
學習方面:例如,個體遇到重要考試挫折,或者長期以來累積的學習挫折等。
班主任需要留意和關注以下三種可能誘發心理危機的情況事件或時間。
重點關注的情況:當學生遇到重大變化時,包括家庭、人際、學習等方面的變化,了解它可能對學生心理狀態帶來的沖擊,及時地給予他關注和幫助。
可能誘發危機狀態的事件:對于學生考試作弊、帶手機回校(課室)等違紀違規行為,班主任應避免采用嚴厲呵斥、指責、威脅(叫家長來校)的方式。
重點關注的時間在重大考試前、后,放假前、后,班主任應重點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
(二)識別心理危機的信號
關于學生心理危機狀態的發生,某些負性事件可能只是誘因。個體當前異常的心理狀態是心理危機發生的關鍵因素。異常的認知狀態、情緒狀態、行為狀態是心理危機的表現,同時也是發現、化解心理危機的信號和契機。以下從認知、情緒和行為表現、功能狀態的角度來闡述如何識別學生心理危機的信號。(1)認知方面
班主任可留意學生是否在周記、作文中表達過類似“活得沒意思;活得很累;很想從樓上跳下去;我真沒用,我連累別人,死了算了”等疑似有自殺意圖或自責自罪的想法。
(2)情緒和行為方面
持續的情緒低落:學生自述總是莫名地開心不起來、低落身心疲憊,沒有活力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以前感興趣的事情現在也不想做了。
廣泛性焦慮不安沒發生什么誘發的事情,但整天坐立不安,充滿擔憂,擔憂很可怕的事情發生等。
自傷的行為:用利器割手臂、撞頭等。有自殺行為、計劃。
(3)異常的學習、人際行為或功能狀態
頻繁請假(例如,在周內、周末返校,假期返校,開學返校等時間經常請假);
頻繁不交作業;
頻繁趴桌子,上課睡覺;
頻繁缺考、缺席(例如,經常在課堂、周測、月考、統考等各類考試時缺考);
獨來獨往,性格孤僻,變得不(極少)與同學、老師、家長交流互動,不參與任何活動。
二、常態化關懷與溝通,心理危機的預防、預警
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如果在某學生身上發現以上任何一條,就應主動關心和幫助他,例如找他談心。而且這樣的談心應該是經常性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主動關心問候,也可以是定期的談心。我們稱之為對學生的常態化關懷。
(一)如何開啟談心
假如我們找學生談心,該如何開啟呢?曾經有班主任反饋,擔心平白無故地找學生談心,學生會感到莫名其妙或者有心理壓力,甚至有些學生不愿意談。如何開啟談心,以下有兩點經驗可以借鑒。
首先,真實表達來意,如實地將你談話的目的或真實感受反饋給他。例如,“xx同學,我這幾天留意到你的狀態,說實在的,我挺擔心你的,所以我找你過來,主要想了解你目前的情況。”
其次,傳達真誠的態度,表達自己的希望。例如,“我沒有其他的想法或目的,只是留意到你的狀態,想看看我能否幫助你,希望你能真實地告訴我?!闭鎸嵑驼嬲\會贏得學生的信任。
(二)談什么
第一,談心情??梢赃@樣問:“你最近心情怎么樣?”應根據學生的情況,具體地問詢。比如對高一新生,問來到新學校的感覺怎樣。如果學生表述得很籠統,或者告訴你沒什么感覺,這時你可以換個問題,比如“你會用哪三個形容詞來形容你最近的心情?”這樣的問法能幫助我們識別學生是否有異常的情緒狀態。
如果學生表述說心情不是很好,你可以繼續追問:“對這種消極的情緒,你覺得自己能否調節過來?你一般怎樣讓自己心情好些?”如果學生告訴你,他情緒不好的時候有時或者經常用指甲去扣自己的手臂,或者會控制不住用小刀劃手臂等,我們就需要重點關注這個學生,談心時間可以再長些,多了解學生的其他方面,比如親子關系、睡眠情況等。同時,班主任應及時將情況上報年級、心理教師,以便對該生采取進一步的心理干預。
第二,談想法。如果學生說感到不開心,或者失落,班主任可以這樣問:“當你很不開心時,腦海里有過怎樣的想法?”
第三,談過去。班主任可以跟學生談談他的成長經歷、感受、想法。如果想了解學生遇到問題時是如何應對的,可以這樣問:“以前面對類似的問題時,你是怎么做的?”談心過程中,班主任應多傾聽,多提問,讓學生多表達和傾訴。
當發現以上任何一條“信號”,班主任要這樣做:加強與年級領導、家長、心理教師、當事學生、宿管等人的溝通,及時上報。而且,這樣的溝通應成為班主任常態化的工作。
三、開展常態化合作——心理危機的干預
當班主任發現學生處于或疑似心理危機狀態時,應該積極尋求各方、各相關部門的合作,合力應對。這是危機事件處理的常態化模式。下面列舉兩種可能的危機情況,借此談談如何通過常態化合作進行心理危機干預。
1.當發現學生遇到了重大負性事件(如重大考試失利,有違紀行為)時
第一步:留意和關注他的情緒狀態,詢問是否需要家長、班主任或心理教師的幫助,穩定其情緒。
第二步:及時向年級上報情況,尋求合適的處置方案;尋求心理中心、宿管等部門合作。
第三步:班主任與家長電聯溝通該生情況,并要求家長當前不要急于教育學生,避免嚴厲指責等傷自尊的言語。告知家長學校按規處置的方案,并關注該生的情緒狀態,注重人身安全監管,如發現異常,及時反饋給學校。
第四步:尋求其他人協助,加強監管。班主任主動尋找班干部或與當事人關系較好的學生、舍友多留意當事人的情況并及時上報;科任老師應留意該生是否在課堂上缺席等。
2.當發現學生已經出現危機行為(例如,想跳樓被成功阻止后......)時
對于當事人,班主任協助確保學生的安全,疏散人群,避免二次危機事件發生。
對于家長,班主任應與家長電聯且請家長馬上來校。若家長帶學生回家休息,則叮囑家長不能讓當事人一個人獨處或外出,必要時帶學生到正規醫院心理科或精神科就醫。
之后,班主任應及時上報,啟動學校心理危機應急處置方案。
另外,班主任還應關注班級其他學生的反應。危機行為可能誘發心理危機的事件,因此除了關注當事人的情緒狀態,還需留意及關注心理危機旁觀者(特別是重點關愛學生)的反應并及時上報。
總之,心理危機預防在平時,避免危機在關鍵時,危機干預要及時。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應做到樹立常態化意識,開展常態化關懷及溝通、常態化合作,這有助于我們及時捕捉契機,化解危機。
編輯/張國憲 終校/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