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一茗


關鍵詞:工作過程系統化 中職 課程改革
一 、本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的現狀
(一)企業用人要求變化
近年來,一些制造業的工廠里開始引進智能化的機器人,直接取代了工作重復性高的生產人員,因此企業對這類一線生產人員的需求驟減,更需要能控制復雜操作內容的技術性人員。所以,對中職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要求更高,也對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要求更高。如何讓中職學生能夠快速適應企業崗位的變化并能快速掌握現崗位技能成了目前中職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
(二)教材現狀問題
經調研發現,筆者所在地區的四所中職學校三年制的高職升學班與兩年制的中專就業班在機械專業使用很多共同的教材,也同樣采用課堂教學滿堂灌的模式。不同班級教學目標不同卻使用同樣的教材、同樣的教法,教學內容與教學目的不相符,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肯定存在大問題,教材改革成了必要的第一步。
二、課程改革方向
學生在學校里不僅僅是要學習技能,還要學習工作時的思維模式及工作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筆者認為以就業為目的的教學,就應從工作過程中獲取知識。教學內容的選擇來自于企業的機械崗位,教學內容的安排則應按照企業典型的工作過程來確定。在學習期間,學生的知識構建是以工作過程為基礎的,思維模式也是完整六步驟模式,這樣可縮小學生學校學習的技能與企業崗位需求的距離,使學生快速適應工作崗位的變化。以上課改的要求,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范式都能滿足。
三、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改革步驟實例——以機械專業為例
(一)梳理各企業機械崗位群及具體工作任務
根據問卷調查法收集到湖州地區與本校學徒制合作企業的機械專業就職崗位群情況,并整理成表格。在圖1的工作崗位群中,中職畢業生目前就業崗位集中在一線操作員工,比如鈑金工、車工等,而設計員崗位、圖紙錄入員崗位、繪圖員崗位則代表未來的發展目標崗位。
(二)通過工作任務梳理提煉出典型工作任務
在機械零件生產環節中,一個工作崗位與另一個工作崗位會有重復的工作內容,應從上述的具體工作中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務。筆者運用了座談法,組織了企業的專家(有經驗的技術工人、技術員、組長、技師),還邀請相應技術部門的技術工程師共同進行深入討論,提煉典型工作任務。從具體工作任務中提煉并總結出的典型工作任務有:機械零件圖紙的識讀、機械零件圖紙的繪制、零件的測繪、鈑金零件的加工方法、數控機床的加工方法、普通車床的加工方法、機械零件的焊接方法、機械零件的激光切割方法、機械零部件的熱處理工藝、機械零件鉗工的加工方法(工具鉗工)、機械零件鉗工的加工方法(裝配鉗工)等13個機械專業相關的典型工作任務。
(三)企業崗位群工作任務分析——歸納行動領域
在厘清13個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的基礎上,便可按照崗位的實際工作流程及內容來歸納行動領域。行動領域便是由幾個典型工作任務組合構成,構成的標準則是行動維度一致,難度一致。
(四)將行動領域轉換成學習領域
邀請學校機械專業特級教師、高級教師、教學能手、一線教師,共同討論將行動領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務組合分散成相應的多個學習領域,按照實施所需工具一致、教學場地相同、難度相同的原則來進行轉換。
(五)確定學習情境
在確定了學習領域后,開始設計每個學習領域里的學習情境,學習情境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第一,學習情境應在三個以上,并且相互之間存在著對比、平行、提升等關系,學習情境之間有相同部分,又有新的內容,這樣才能實現從剛開始老師手把手教轉換到后面學生自主研究學習;第二,學習情境盡可能來自于實際生產的項目(見圖2)。
五、小結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研發模式與以就業為目的的中職生教育非常契合,它強調課程的內容來自于企業,卻又不是直接將工作過程拿來進行教學。把企業的工作過程直接拿來進行教學只能讓學生學習到這幾個工作過程,并不能讓學生學習到本課程之外的知識上的延伸。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是將企業的工作過程提煉成適用于教學的典型工作任務,脫離崗位的限制,同時也為學生能適應多種崗位打下知識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全全,閆智勇.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范式的內涵與特征[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5).
[2]姜大源.工作過程系統化: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課程開發[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 (3).
[3]趙志群.對學習領域課程的認識[J].交通職業教育,2008(4).
[4]姜大源.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結構邏輯[J].教育與職業,2017(13).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浙江信息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