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
“幾何幾何實在難學,板凳坐彎,背都學駝”,可見數學這門學科要學好是多么難。中等及以下的學生對數學很多都是望而卻步。怎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呢?
一、激趣式提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數學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有意識的提出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創造生動愉悅的情景,激發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使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變得妙趣橫生,學生產生新奇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使學生充分感受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二、有效的合作學習可提高學生的內驅力
每個人都想獲得他人的贊許和認可,為贏得他人的贊許和認可從而促使學生勤奮學習,這種需求就是學生自我提高內驅力的來源。自我提高的內驅力不同于認知內驅力,因為它并非指向學習任務本身,而是指向贏得贊許和認可。因此,合作學習是實現學生這一情感需求的有效手段,因為合作學習確保每一位學生都有通過表現自己才能贏得認可的機會,從而催生學生自我提高內驅力。
有效的合作學習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合作的內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時機、教師引導的時機。一般來說,教師應根據合作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學目標選擇合作學習的內容,通常是將教學的重點處、難點處、學生獨立解決有困難的地方作為合作學習的內容。同時教師要把握好時機,適時引導,所謂不憤不發,不悱不啟,教師要在學生學習的困惑之時參與學習過程中,與學生一起質疑解疑,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及時而有效的幫助、指導與調控。這樣的合作學習才能確保學生思維活躍,確保他們展現智慧和才能,滿足他們贏得贊許和認可的情感需要。
三、恰當的激勵能催生學生的內動力
每個人在贏得他人贊許和認可之后都有保持他人贊許和認可需要,這種需求促使學生產生近一步努力學習的愿望,這就是內動力。內動力即不是指向學習任務,也不是把學習的成功看作是贏得贊許和認可的手段,它之所以能激發學習動機是為了要贏得贊許和認可,尤其是要贏得教師和家長的贊許和認可。因此,數學課堂上教師的恰當的激勵必然能激發學生的努力學習的動機。
數學課堂激勵教育有兩個效果,一是欣賞功能,二是指向功能。通常這兩個功能是同時出現的,教師在表揚一位同學既是賞識他,為他繼續學習提供前進的動力;同時通過對做的好的同學的激勵指出其他同學需要努力和改進的方向。教師要同過激勵教育的賞識功能和指向功能促使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問題、研究問題,更有效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效的激勵教育還要做到適時、適度、適量。要在學生表現精彩之時給以適度表揚和激勵。
四、將知識由抽象變為形象
一些數學思想,相對于中學生來說是較難理解的,所以老師在教學中,怎樣讓抽象的思想變得形象,就可以從課堂引入著手。引入課堂時力求形象,就能為學生對新知識新思想的理解而服務。學生對于不易理解的東西比較容易放棄,而將抽象的物品轉變為學生所熟知的形象物,學生在理解上就沒有障礙了,學習的興趣也就上來了。
五、懸念設置,產生求知欲
最好的獎勵應該是腦力活動所帶來的快樂,一旦學生嘗到了數學的樂趣,數學就可能成為他的一種愛好,甚至終身職業。為了使學生產生最佳動機,解題教學要格外重視,引入問題時,盡量說些似是而非的自相矛盾的見解,分析出使學生相信問題值得他努力的理由。這種教法能很大程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由關心這個問題自然而然的關心起課堂的進度。
六、接近生活,讓學生產生熟悉感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為生活服務。數學教學,尤其是對初中生的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感知、認知的氣氛中想學、樂學、會學,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七、設置令學生感興趣的情景
因為數學的抽象性、簡潔性等,令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有了較大的難度,讓學生感覺陌生感,且理解方面也跟不上等,為此我們可以創設學生熟悉的、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問題的潛移默化作用下,讓數學知識降臨來的自然、恰當,這樣學生能夠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培養了學生的數學素養。給學生以新、奇的感覺,以“趣”引路,以“情”導航,把僵化的課堂教學變成充滿活力的學習樂園,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吸引了學生的參與,將“苦學”變為“樂學”。
八、學生互助,讓課堂教學充滿生機
學生在學習中,為了進一步解決某個問題而在合作小組成員之間開展的互相幫助、互相研討、互相交流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學經驗告訴我們,每個學生在思考或解決問題時,思維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盲區”,而互助法將集合大家的思維方式,融合大家的解決方法,可以實現思維上的互補和方法上的拓展。運用此法,不但賦予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時機,而且還可以減輕老師的負擔,更好地起到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從而使課堂真正變為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構建自己有效的數學理解的場所,真正讓課堂教學靈活互動,充滿熱情,煥發活力。
九、讓數學史和數學故事等提高課堂活力
數學史和數學故事體現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反映了知識點的本質,用這樣的故事來創設問題的情境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改變學生學習數學的刻板觀念,從而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十、讓反思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我們教師關注更多的是情境的創設是否有新意,是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一些聽課、評課的人員也很關注這個頭,看一開始是否抓住了學生的心。但我認為一個完美的情境,除了具有以上的各要素外,還必須適時地結合一些蘊涵反思性的內容。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精心反思,也留給了學生反思現實生活中數學知識的機會。反思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十一、讓活動融入教學中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老師應在課堂上留給學生一片寬松的探究活動空間,精心誘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操作活動,促進他們手眼腦口多種感官并用,使學生在“做數學”中“學數學”,真正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生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