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久興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學生的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那么對于中學生而言,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是初中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學生的責任感體現在對自己學業的責任感和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對于家庭的責任感等方面,本文研究了立德樹人的內涵,并對責任感給出了解釋,提出了在立德樹人背景下中學生提升責任感的幾點意見,希望能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立德樹人 中學生 責任感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7.057
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中學生的教育不能只體現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上,應該更加注重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這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未來培養綜合性人才的需求。對于中學生來說,不僅要讓他們學習文化知識,更要培養他們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學生責任感的培養是為了讓學生們今后成為一個德行出眾的人,更重要的是讓中學生在以后的人生中能夠擔負起民族復興的偉大重任,能夠擔負起贍養家庭的重任。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就應該從各方面來培養中學生的責任感。
一、立德樹人的內涵
立德樹人是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各階段各學科教師們都應秉承的教學理念。政治教育應該落實到每一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國接班人,是我們教育事業所要完成的目標。立德樹人教育能夠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自身道德的培養,也能將思想道德政治教育落實到學生的培養中。為培養中國出具有良好思想品質和正確價值觀的下一代,是我們廣大教師的義務和責任。立德主要是注重德行的培養,只有培養出一個有德行的人,才能夠在各行各業的工作中都能夠擺正人生價值方向,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教育中獲得生活的價值,在教育中體會到活著的意義,這是當下對中學生的思想品德要求。
二、責任感概述
責任感是一種意識表現行為,能夠體現我們每個人的意志。責任感是每一位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擔負起的思想意識活動。從廣義上來說,責任感是培養中學生對自我的、對集體的、對親人的、對社會的、對國家的、對他人的責任感,他集中體現了中學生自己的意志。中學責任感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把握好對中學生的責任感培養尤為重要,中學時期是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時期,以及對于社會和國家的認識的初期,加強思想道德理論的建設尤為重要。缺少社會責任和國家責任的中學生,無論今后從事哪一行業都不能勝任。對學生來說,建立培養國家意識,是培養中學生責任感的重要方向,家庭責任感也是學生需要承擔的。
三、立德樹人背景下提升中學生責任感的策略
1.樹立具有責任感的教師榜樣
立德樹人教育首先要做到的是樹立教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于現在是網絡時代,信息傳播非常快,中學生接收到的信息也有一大部分來自網絡。有部分教師在課堂上或者是在網絡平臺上傳播一些破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言行,對中學生的價值觀造成了影響。那么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就非常重要,教師傳播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其自身的價值觀,對于尚未形成主觀意識的中學生來說,教師的價值觀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中學生。培養教師的主流價值觀非常重要,教師必須要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場,才能夠指引學生的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教師要做到言傳和身教兩者同時進行,身教能夠影響中學生建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對于初中教師來說自己的學術作風也需要加強,在學術研究中要堅持正確的學術價值觀,做一個名副其實的榜樣。
例如,教師在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要注重自己的鍛煉身體,在同事的交往中要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鍛煉身體能夠有效提升的自己的體魄,與同事相處也能夠教會的學生在同學之間相處的模范作用。這些都會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因此可以體現出教師的模范作用,這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課堂知識,也要對學生平時的為人處事和生活的態度帶來影響,這對于提升學生的自身責任感來說有非常大的益處。
2.培養學生有個性的責任感
現代社會是張揚個性的時代。培養學生具有個性的責任感,對當代教師是一種挑戰,也是對于教師改進教學方式的一種挑戰。對于中學生來說,張揚個性是他們的標簽,對他們的教育也同樣重要。針對他們的特點來看,中學生思想活躍、感性,他們更想突出自己的個性。那么對于中學生的教育,如果只是一味刻板說教,他們很容易聽不下去。現在的中學生,個性張揚,但不代表沒有責任感。如何發現他們個性中的責任感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如何針對有個性的學生來培育他們的責任感,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到的。個性時代的中學生,要培養他們的國家責任感、社會責任感以及家庭責任感。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學習國家先進人物事跡的活動。會發現一些平時有個性的學生,都是非常尊重國家歷史,具有國家榮譽感的,并不能以他們平時的表現來否定他們的國家責任感,每一個學生都是有國家責任感的,即使他們在平時生活中個性突出。但是,在國家大是大非面前,他們仍然能夠秉持著正確的價值觀來對待國家責任感,這是他們具有國家責任感的表現。因此,我們對于培養這種情況的中學生更要有針對性。
3.注重中學生的責任感實踐
傳統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對于中學生來說,加強他們的社會實踐更重要。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提倡素質教育。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具有明確的要求。如果單單在課堂上教育學生要有責任感,根本就不能讓學生產生切身的感受。即使學生對一些理論知識有了了解,也難以確保他們在生活實踐中能夠運用到位。因此,教師要多布置一些關于加強責任感的實踐作業,給學生帶來實現社會責任感的一種體驗。
例如,對于環境保護的觀察,觀察小區中垃圾是如何分類的,提高學生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學生在自己的小區中觀察垃圾分類有沒有做到位,看清潔人員是如何進行垃圾分類的,掌握垃圾分類的知識,這種提高學生責任感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實現對社會責任的親身體驗,讓他們理解到自己的每一個小小的舉動,都可能會對周圍環境和對其他人產生影響,借此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4.培養有責任感的家庭教育
對于中學生而言,不僅學校的教育很重要,家庭的教育也尤為重要。對于學生責任感的培養,應該讓家長也參與進來,在生活中由家長來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意識。作為父母來說,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也會讓學生體會到父母的責任,站在父母的角度想問題,更多地理解父母,增進父母和學生的情感。學生在家庭教育中受到更多的積極影響,可以讓學生具有更多的家庭責任感,為他們以后的人生之路能夠走得更加長遠而打好基礎。
例如,可以由學生自己來管理家庭一個月的開支。要求開支不能超過父母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以此來讓學生知道,家庭一個月的生活費如何花銷,理解父母對于家庭的付出。這種形式可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父母維持家庭生計的艱難,能夠讓學生站在父母的角度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在以后的花銷方面更加節省。讓學生知道自己學習的責任和未來工作的意義,整體上提升了學生的家庭責任感。
對于中學生的教育來說,不僅要學習更多的課本知識,更要求他們對于現在和未來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把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作為自己艱巨的責任。這不僅是教師的責任也是家庭的責任,只有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才能讓學生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加深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國家責任感、家庭責任感。為培養我國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 劉彩霞《“三全育人”理念下新時代“立德樹人”思想的踐行》,《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年第22期。
[2] 郝靜《關懷理論下中學生責任感教育研究》,《科教文匯》2019年第8期。
[3] 張虎《高中學生責任感教育策略》,《文學教育》2019年第1期。
[4] 古德靜《對高中學生社會責任感養成的思考》,《才智》2018年第30期。
[5] 韓志杰《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生責任感的培養》,《河南農業》2018年第12期。
[6] 周明星《當代中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困境與超越》,《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