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麗
摘 要: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閱讀是提升語文綜合素養的關鍵部分。在進行閱讀教學與練習的過程中,學生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與寫作技巧;并且閱讀素材所體現的正向價值觀也會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同類型的文章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由此可見,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貫徹落實的過程中,因學生缺乏興趣與教師所用教學方法不得當等原因,許多學生并不重視與熱愛閱讀。因此需教師培養學生的閱讀審美,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美學鑒賞能力,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切身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因此本文從小學語文閱讀對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重要意義進行闡述,并論證架構學生閱讀審美的具體措施,借此提升學生語文閱讀綜合能力。
關鍵詞:小學教育 語文閱讀 審美架構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7.002
如今,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課改)正在各學校各年級不斷推進,社會各界與學生家長都十分重視此次教育改革。在此次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中,教師需轉變傳統的單一課堂教學觀念,形成“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學習心態參與到課堂中。教師在新課改后的課堂中由原本的主講人變為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導師,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對學生的尊重與鼓勵,以學生為本,開展相關教學。對于小學語文教育而言,閱讀能力提升的過程,實際也是學生拓寬視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感悟優秀世界文化的過程。對于絕大部分小學生而言,小學是接觸語文的第一階段,許多語文學習的習慣也就是在這個階段養成的,若學生在此階段對閱讀保持興趣,對其今后的發展是十分有幫助的。為了讓學生接受閱讀并熱愛閱讀,教師可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構建學生的閱讀審美,讓學生在學習閱讀技巧與感受傳統文化熏陶的背景下提升思考與認知能力,最終達到提高閱讀興趣的目的。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
概括來說,對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個性化生閱讀能力所包含的重要意義為以下幾點。
首先,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是響應新課改,摒棄傳統教學模式糟粕的重要舉措。提升學生語文個性化閱讀能力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過程,學生不必再忍受一成不變的閱讀課堂氛圍,也不必將閱讀的眼光拘泥于傳統的課本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與個人閱讀能力來挑選與之匹配的閱讀材料,對培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起正向引導作用。
其次,教師在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課堂時,已經由傳統的教師轉變為“新型閱讀伙伴”。教師不再需要像從前那樣對閱讀內容進行長篇大論的概括和講解,而僅僅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在閱讀時擁有正確的價值觀與情感導向,并適當地對學生的閱讀技巧以及內容概論能力進行引導,這不僅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大大提升,另外一個優勢便是教師能以較少的精力與時間投入完成對學生的個性化輔導。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建構
1.鼓勵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進行閱讀審美建構的關鍵之一便是引導學生對自我想法進行表達,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回歸到自身的情感當中。如今教育改革后語文學科的地位逐漸提升,并且這一舉措也使得教師在教學中更注重學生的課堂地位,這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產生了質的變化。教師在強調個性化的閱讀教學理念下開展閱讀教學時,要著重培養學生閱讀思維的個性化、閱讀能力的個性化、閱讀素材的個性化,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個性化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尊重關系,并保持對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審美,教師可通過舉辦讀書會和茶話會等交流活動,讓學生擁有足夠的時間來品鑒作品。小學生仍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經過閱讀后所產生的感悟若沒有與外界進行溝通,那其自身也無法確定閱讀所形成價值觀的真偽性,通過舉行交流會,大聲說出閱讀后的真實感悟,學生能與其他同學一起對閱讀文章產生情感共鳴,加以教師的引導,最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情感導向。每個學生的語文天賦和綜合素質能力均存在著差異,所以在舉行此類活動時,首先要注重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并以學生總體的個人情況為基礎來安排活動。除此之外,對于閱讀素材教師也可進行個性化引導,讓每個同學根據自身的能力與生活經驗來選擇閱讀素材,這樣能讓學生在閱讀后產生更多的感悟。
2.閱讀教學中要研讀細節之處,品味關鍵的語句
開展構建閱讀審美教學的另一個重點是教師需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關鍵詞句與文章細節的品味能力。想要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教師在備課時便要對關鍵詞句反復品讀,并要著重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教師可以在布置預習作業時讓同學們進行針對性的預習,可適當提出部分值得揣摩的詞句讓同學們仔細琢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對所學習的文章進行反復研讀,采取“泛讀加精讀”的閱讀模式,讓同學們在一遍又一遍的閱讀中掌握文章的內涵,品味精彩詞句運用的精妙之處。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五四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少年閏土》的教學時,教師可首先讓學生注意魯迅先生運用于外貌描寫與動作描寫的幾個關鍵詞,首先是作者初次見到閏土時的外貌描寫:“他正在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zhān)帽,頸(jǐng)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quān)。”其次,閏土在瓜田里和猹斗智斗勇的動作描寫也十分精彩。魯迅先生善用外貌描寫與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與社會背景,其中許多的字眼都值得仔細品味,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結合魯迅先生其他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來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根據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理解作者作品的核心內涵。
3.合理優化閱讀教學方法和理念
進行閱讀審美構建的關鍵之處便是讓學生掌握合理的閱讀技巧與理解閱讀理念。雖然如今的語文教學課堂更偏向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教學,然而核心教學中教師依然處于主導地位,所以只有教師注重對自己閱讀審美的構建,努力豐富語文閱讀中的教學方式。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保持對自己的高標準要求,要充分吸納新近的教學理念、學習有創造性的教學方式,讓過去語文閱讀教學中暴露的根本問題得到解決,據此完善語文閱讀和教學發展中的問題。教師可充分結合互聯網中海量的教學資源,包括但不僅限于視頻微課音頻和圖片等教學方式,并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讓學生勇于在課堂上表達自身的閱讀想法。除了對閱讀教學課文本身的脈絡進行梳理之外,教師還需要對學生進行閱讀技巧教學,讓學生能夠在有限的閱讀時間內,快準狠地抓住文章重點,面對句子或詞語賞析時,也能根據文章的主體內容找到進行方向。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五四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月是故鄉明》這篇散文的教學時,對于散文閱讀經驗較少的小學生而言,可能通篇讀下都不能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首先將與“月”這個意象有關的詩歌或文章向學生們一一列舉,并通過對這些文章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歸納,讓學生可以感悟到“月”這個意象所包含的濃厚思鄉之意;其次,可向同學們教授不同文體之間的差別以及閱讀時所使用的不同技巧,讓同學們感悟到散文中“文散而形不散”中的“形”是何種思想,并且散文類文章的閱讀中常會涉及許多優秀句子與詞匯的賞析,這也是教師開展教學時的一個重點方向。
新課改后的小學語文科目受到了廣泛重視,但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育中仍然暴露出許多問題。構建閱讀審美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教師在開展構建語文閱讀審美教育時可通過鼓勵學生表達自身看法、注重對細節研討的教學等方式來提升教學效率,經語文閱讀審美教育后,學生可擁有較強的個性化閱讀能力,并且通過個性化閱讀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架構學生的人生觀。
參考文獻:
[1] 王鳳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建構探討》,《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9年第5期。
[2] 尹麗莎《新課改下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年第21期。
[3] 楊彥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構建能力培養的作用與策略》,《甘肅教育》2019年第1期。
[4] 劉清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核心素養》,《學周刊》2019年第33期。
[5] 孟敏《基于審美教育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華夏教師》201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