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新 徐燕 陳怡玲 陳旭紅 李榮
摘要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目標。由于城鄉數字鴻溝、信息不對稱、知識阻隔等問題,農村優勢特色產業的培育發展遭遇困境,需要通過信息扶貧驅動產業扶貧的途徑加以解決?;谛畔⒎鲐毜囊暯欠治鲛r村產業發展存在的現狀問題,從服務、人員、平臺、資源4個方面,提出以信息扶貧驅動農村產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信息扶貧;產業;問題;模式;路徑
中圖分類號 G 20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20-024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0.06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Vision of Inform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AN Jia-xin, XU Yan, CHEN Yi-ling et al (Guangxi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anning, Guangxi 530022)
Abstract Industrial prosperity is the primary goal of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Due to the urban and rural digital divide, information asymmetry, knowledge barrier and so on,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has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olve this problem by means of inform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drive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we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with inform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service, person, platform and resources.
Key words Inform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Industry;Problem;Pattern;Path
基金項目 廣西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項目“天峨縣信息扶貧現狀與對策研究”(基研專項2020J-02)。
作者簡介 潘家新(1987—),男,廣西南寧人,工程師,碩士,從事文獻咨詢服務、科技報告、專利分析等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2-26;修回日期 2021-03-23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扶貧工作,提出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任務[1]。由于生產生活條件落后和經濟發展基礎薄弱,打贏脫貧攻堅戰“攻堅拔寨”階段的難點和重點主要落在深度貧困地區。作為開發式扶貧的核心內容,產業扶貧成為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不少貧困縣和農村投入大量的資金項目扶持培育本地優勢特色產業,以產業發展促進脫貧摘帽,貧困人口總體規模持續減少,最終退出貧困序列。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在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基礎上,黨和國家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同樣將“產業興旺”列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目標任務,要求農村做大做強本地優勢特色產業,保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旺盛活力,有效防止脫貧人口返貧。當前有大量外部資源要素流入到貧困地區,即加快促進鄉村產業的培育與發展,又看到產業扶貧投資的邊際遞減效應開始顯現。針對扶貧項目的績效評估表明,有效信息供給不足、扶貧信息擴散受限、信息傳播平臺匱乏、信息傳播效率低下都制約了貧困人口對產業項目信息的識別、采納和應用[2]。農村已出現“經濟貧困+信息貧困”雙重“馬太效應”,如產業項目實施過程中與貧困戶需求脫節、貧困戶參與程度低、以種養業為主的產業同質化等,使得產業扶貧政策未能實現預期成效,需要同步補齊信息貧困的短板,通過信息供給傳播與轉化增值來持續帶動貧困人口實現增收致富。鑒于此,筆者基于信息扶貧的視角分析農村產業發展存在的現狀問題,從服務、人員、平臺、資源4個方面,提出以信息扶貧驅動農村產業發展的對策。
1 農村產業發展面臨的信息貧困問題
1.1 產業發展面臨人力資本低下的問題
貧困農戶處于信息傳播鏈條的底端,農村產業發展首先面臨人力資本低下的瓶頸問題。一是呈現素質型信息貧困。農村的農戶長期生活在“熟人社會”,沿襲固有的家庭生活習慣,平時獲取產業信息主要依靠鄰里熟人介紹和自身經驗積累[3],相互參照進行農業生產,不愿冒險嘗試發展新的產業。近年來,受政府部門“輸血式”扶貧經費物資扶持,少數貧困戶“等靠要”思想有所反彈,如農民的小農意識里將嘗試新產業的內在動力與政府經費扶持掛鉤。留守農村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婦女和兒童,他們信息需求疲弱、信息意識淡薄、信息能力缺乏,造成農村人力資本水平處于低位,影響農村新技術的推廣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二是有用信息供給不足。能帶動產業發展且擁有較高知識存量的信息“精英”主要集中于城鎮,而留守農村的“能人”發展產業項目過程中往往缺乏科學研判的信息基礎。由于對農村信息需求的重視不夠、識別難度較大、定制生產信息成本較高,面向農村關于生產、市場、政策等有用產業信息的供給嚴重不足[4],造成產業品種利潤不高、規模經濟效應缺乏、農民積極性不高等現象。
1.2 立項遴選產業缺乏信息反饋機制
從信息傳遞來看,信息首先由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等外界媒介傳遞給農村信息“精英”,再由信息“精英”傳遞給農村的信息貧困者[5],構成地方政府內部獨立垂直的人際傳播模式。農村發展產業離不開政府產業項目的扶持帶動,但政府主要在技術培訓、信息服務、市場引導、資金扶持等方面注入活力,并不能代替市場規律。在以人際關系為信息傳播鏈條的模式下開展產業扶貧,有些村落由于缺乏因地制宜和市場需求的考量而導致產業項目失敗,反過來影響政府部門、信息“精英”在產業帶動過程中所構筑的威望。其主要原因在于產業項目相關信息在農村高度依賴人際傳播,處于傳播鏈條頂端的決策人員在獲取反饋信息不足的情況下急于項目落地,遴選培育產業之時缺乏研判信息基礎和反饋信息機制,導致多數農村不約而同地選擇發展水果、蔬菜、食用菌、茶葉、藥材等短平快的種養產業項目,相關的市場評估、產業遴選、規劃布局、差異化與錯位發展等方面難以顧及,確定產業項目時出現同質化現象[6]。
1.3 平臺企業培育產業缺乏帶動效應
平臺企業在農村生存發展的前提是其經營的農產品具有一定競爭優勢與市場規模,由于農村普遍存在山石地貌、土地細碎、交通運輸和信息傳輸條件落后等現象,小農經營模式仍然盛行,無法與規?;漠a業化基礎與平臺運作相匹配。一些平臺企業尚未完成產業鏈布局,僅局限于農產品產銷環節或松散的買賣關系,出于自身地位優勢與資本主義式的利益分配機制,平臺企業與小農戶的生產經營還存在一定利益沖突與競爭關系,影響農戶對產業化的信心和積極性[7]。連接農戶與大市場的信息傳播渠道不通暢,農戶大多依據處在供應鏈上眾多節點的經銷商或個人了解市場需求信息,使作為供應方的農戶與市場需求方信息割裂,造成供需失衡的“牛鞭效應”普遍存在。因而,農村平臺企業市場和社會化力量缺乏成長的土壤,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平臺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實力弱、信息整合能力欠缺,影響其產業示范帶動的核心作用。
1.4 產業供應鏈缺乏信息聚合價值
一是企業之間信息資源互相“割裂”,尚未形成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個體企業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參與主體之間各自為政,阻礙建立形成信任和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8]。產業信息在供應鏈上的傳遞幾乎以口頭形式傳遞,缺乏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農業生產的資源要素得不到優化配置,使得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在農產品供應鏈環節的流通效率低下,制約了農業供應鏈信息聚合價值的創造與發揮。二是信息基礎設施薄弱,個體農戶難以參與供應鏈電子商務環節。信息基礎設施薄弱使農村信息產品生產成本與傳播成本較高,直接影響了信息傳播的通達性與時效性,使信息聚合價值貶損,影響了農民對信息的理解、吸收、利用、信息使用效果反饋及后續信息需求的表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產業發展中的信息貧困。進村服務站、益農信息社分別是商務部門、農業部門主導建設,但人員配備與平臺服務站仍處于虛設狀態,“工業品下行、農產品上行”電子商務模式尚未具備運營能力基礎[4]。
2 信息扶貧驅動農村產業發展的要素
信息扶貧驅動農村產業發展需要從服務、人員、平臺、資源4個核心要素發力,其中信息人員發揮的對鄉村產業發展的主觀能動作用貫穿于整個信息傳播流動系統,他們主動深入農村基層一線開展信息服務活動,搭建信息平臺企業,建設信息資源平臺,引導信息、人才、資金、政策、項目等資源要素在城鄉雙向流動,帶動農業經營主體、貧困農戶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從而實現增收脫貧的產業扶貧目標。
2.1 服務要素 為克服產業帶動中面臨的信息貧困問題,提高產業項目實施的成功率,促進特色產業發展形成優勢與活力,在不同階段全產業鏈條對農戶勞動力、返鄉創業者、項目決策人員等不同主體開展相關信息服務活動,為產業發展持續不斷注入信息“活力”。例如,高等院校、公共圖書館、電視廣播絡中心、文化館、科技情報和文獻機構、信息咨詢中心、新聞出版單位等一般擁有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具有設施優勢、人才優勢和專業優勢,承擔著信息溝通、中介、科技成果轉化等功能,可以充當農民進入市場的橋梁和紐帶,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提供各種信息服務[9]。
2.2 人員要素
農村信息“精英”是向農民提供信息服務的有效載體,成為驅動農村產業振興的第一資源和重要保證。通過派駐干部下鄉、培育本土人才、引進外來人才等舉措,擴充信息“精英”的來源渠道,鞏固產業帶動發展過程中信息傳播鏈條,加強信息“精英”良性互動與交流溝通,可以為決策人員及時準確獲得產業項目立項研判所需的市場、技術、項目、資金、政策、環境等反饋信息,為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內在動力機制[8]。信息“精英”開展信息服務活動建立在雙向傳導信息機制的基礎之上,不僅擴散傳播技能、技術、市場、資金等各類產業要素信息,還從中采集農戶產業需求、與本地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產業品種等農業供應鏈信息,并通過信息“精英”向產業決策者傳導反饋。
2.3 平臺要素
小農經濟背景下的特色產業要向具備規模效應的農業產業化轉型,由零碎的“點”狀分布向“線”和“面”的整體態勢發展,離不開擁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平臺企業的示范帶動。平臺企業充當“把關人”角色,具有更高的信息整合能力,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帶動力量。通過對信息的整合與集成,提升對信息的搜集和辨識能力,加強橫向上農戶之間、在縱向上密切農戶與企業的聯結協作,促使松散型的小農組織向管理科學的合作形態轉變,有效降低生產成本與市場風險。例如,平臺企業通過互聯網平臺和互聯網企業對接線上市場,利用自身信息放大功能和管理運營水平,可以突破農村本地市場與資源的區域限制[10]
2.4 資源要素
產業扶貧要滿足不同個體對信息資源的有效供給,讓他們擁有更多的信息量并成為當地的信息“精英”。為了使信息資源具有時效性并能快速到達信息需求者、轉變成有市場價值的信息產品,農村地區可以通過加快現代化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信息“高速公路”以促進生產要素高效流動,把農產品供應鏈環節組織聯結成為一體化網鏈體系,提高農業資源的優化集成度與信息聚合價值。平臺企業依靠網絡信息技術平臺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促進供應鏈成員之間及時傳遞、更新、儲存相關產業信息,最終碎片化的信息資源得以在平臺企業之間沉化。
3 信息扶貧驅動農村產業發展的對策
3.1 整合信息服務職能,提升受眾個體信息素養
一是設立專門的信息服務機構與工作委員會,統籌協調相關政府部門、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等面向不同受眾個體開展信息素養培訓。由于相關信息服務單位隸屬于不同行政主管部門并在業務職能上處于條塊分割的狀態,向農村開展“蜻蜓點水”式的信息服務缺乏常態化機制。信息服務機構采取舉辦專題講座、培訓班等形式對貧困人口進行信息技能培訓、政策支持、經營指導等,使他們掌握一定的信息檢索技巧和網絡應用技術,提高貧困人口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敏感度,增強他們適應市場與抗擊風險的能力。二是督導信息“精英”面向不同受眾傳播擴散產業信息。在政府部署引導和社會創業驅動下,信息“精英”一方面需要積極主動深入基層田野一線挖掘農民的潛在信息需求,利用自身信息儲量向農民、新型經營主體傳播產業信息和提供定制化信息服務產品,包括農業技術、市場需求、產銷對接、成果轉化等,為當地探索發展出成功的產業業態輸入自身攜帶的外界信息資源;另一方面,在開展服務活動中收集市場導向、資源稟賦、群眾意愿等基礎條件信息,依據自身現有的信息敏感度與信息儲量,按照比較優勢的差異化原則培育發展本土化特色產業。
3.2 鞏固人際傳播鏈條,建立信息雙向傳播機制
一是引進培育信息“精英”??梢詮母咝.厴I生、返鄉創業者、退伍軍人等人才隊伍中培養選拔村黨組織書記,以此源源不斷向鄉村輸送信息“精英”,有機嵌人到農村場域進行產業扶貧。通過落實第一書記派駐長效工作機制下派駐村干部,他們不僅是政府產業政策執行者,同時也是培育引進更多信息“精英”的引路人,可以運用個人的權力資源、社會資源、知識資源、信息資源運用于產業發展工作中,以信息“精英”為核心的人際傳播鏈條得到進一步鞏固,實現人才、信息、資源在城鄉雙向流動,從而驅動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8]。二是對產業項目的決策程序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通過建立以領導干部、社會中介、農技專家、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員、村干部、群眾代表等為成員的第三方信息人員體系,全面評估政府主導下扶貧產業項目的市場需求、品種遴選與規劃布局[2]。通過將基于人際傳播且以信息“精英”為核心成員的第三方納入產業項目的評估決策程序,讓科學準確的信息在決策人員與基層一線參與人員之間的橋梁雙向流動,從而提高產業項目立項的科學性與成功率。
3.3 構建產業集群模式,強化企業信息整合能力
一是推動產業適度規?;l展。鼓勵新型職業農民、返鄉創業者等信息“精英”投身到平臺企業的生產經營,將部分農戶的土地流轉給平臺企業進行規模種植,企業與農戶之間探索建立“電商+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合作關系和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對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平臺企業優先給予技術指導、金融信貸、農機作業、新品種推廣等政策扶持,加快農業信息資源的整合集成。二是組建電商服務團隊,推動平臺企業完善內部管理。依托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建設工程,采用“政府出資購買,第三方公司提供服務”的形式招納電商服務團隊開展專業化運營,向平臺企業提供物流倉儲、品牌策劃、產銷對接、財務咨詢等服務,推動平臺企業借助電子商務邁入發展快車道,增強平臺企業創新能力、核心競爭力、信息整合能力。三是建立以平臺企業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采取產業獎補等普惠性的政策扶持措施,構建“大企業+農戶”的集群發展模式,積極發揮平臺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消除上游農戶與下游客戶間的信息壁壘,建成有專業化分工的、縱向與橫向聯結的農業產業集群[11-14]。
3.4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信息資源共建共享
一是政府加大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在貧困地區建立基本的信息基礎設施,為信息入鄉進村創造條件。以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為依托,加強村級益農信息社建設,搭建現代農業綜合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形成農產品進城與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銷售格局。充分整合訂單傳遞、生產資料、種植加工等現有信息資源,構建農業公共信息平臺,開發建設特色農產品信息數據庫,為農產品供應鏈集成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二是平臺企業應積極開發電子商務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供應鏈信息管理的一體化,建立有效的信息傳遞和共享機制,推動供應鏈成員之間進行資源和信息合作。協同整合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流通環節,在消費者與農戶之間建立直接的溝通渠道,根據客戶需求實施農業定制化生產經營模式[14-15]。三是信息服務機構與信息“精英”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分析手段,進一步開發應用信息資源,為貧困人口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提供產業結構調整、新品種推廣、專家技術指導等應用服務,使貧困農戶能夠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幫助貧困人口尋找和開拓市場。
49卷20期 潘家新等 信息扶貧視域下農村產業發展的問題與對策
4 結語
當前處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歷史時期,信息扶貧成為新時期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力,在產業扶貧工作機制中越來越重要。因此,針對農村產業發展不同階段面臨的信息貧困問題,從服務、人員、平臺、資源4個維度構建“信息扶貧+產業扶貧”相輔相成的模式與路徑,有助于貧困群體充分分享“數字紅利”和地方政府全面推進產業振興。
參考文獻
[1]
張宏邦,李天龍.信息扶貧及其實現路徑[J].甘肅社會科學,2020(4):179-187.
[2] 鄭素俠,宋楊.空間視野下我國信息貧困的分布特征與政策啟示[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7):21-27.
[3] 鄭素俠,張天嬌.“小世界”中的信息貧困與信息扶貧策略:基于國家級貧困縣民權縣的田野調查[J].當代傳播,2019(4):49-53.
[4] 丁建軍,趙奇釗.農村信息貧困的成因與減貧對策:以武陵山片區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 58(2):75-78,108.
[5] 陳雪濤.信息扶貧視域下滄源佤族地區信息傳播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6.
[6] 李冬慧,喬陸印.從產業扶貧到產業興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困境與創新趨向[J].求實,2019(6):81-91.
[7] 王樂君,寇廣增,王斯烈.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利益聯結機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2):89-97.
[8] 蔣永甫,莫榮妹.干部下鄉、精準扶貧與農業產業化發展:基于“第一書記產業聯盟”的案例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6(5):162-168.
[9] 程春生,冀憲武.農業信息扶貧:問題與對策[J].理論探索,2004(5):59-61.
[10] 斯麗娟.數字經濟時代農村信息扶貧生態系統的構建與路徑優化[J].圖書與情報,2019(2):37-45.
[11] 黃寧.基于電子商務的新疆農產品供應鏈集成模式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5.
[12] 李靜.秦巴山區信息扶貧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圖書館,2020(5):34-40,49.
[13] 謝陽群,汪傳雷.數字鴻溝與信息扶貧[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 24(6):426-430.
[14] 連宮瑩,冀成友.集成優化:農產品供應鏈的“靈魂”[N].中華合作時報,2019-11-01(A06).
[15] 李金悅.綏化市農業產業化扶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