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摘要:初中是一個學生形成良好道德素質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初中生逐漸開始形成他們自身獨特的人生價值觀念和道德素質觀念。雖然目前初中的德育教育改革,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舊存在著部分重要的問題,需要我們的初中德育教師去努力改善。初中德育教師要以幫助初中生形成熱愛祖國,積極向善的良好道德品質為工作目標,使得初中生在道德修養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將展開理性的探討。
關鍵詞:初中生;德育教育;實效性
引言:
初中德育的內容比較豐富,且它的重要性不問可知。它不僅關乎到初中生正確思想品德觀念的形成,同時也關系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的成長發育。通過該項工作的實施與開展,初中生的道德觀念能夠得到長足有效的培養。但是,就如今的初中德育教育改革來看,部分德育事務收效甚微。
一、更新德育教育的工作理念
(一)明確以學生為主體的德育目標
處在青春期的初中生,他們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有別于其他年齡的學生。他們的心智成熟度還不夠,但已經有了較強的自主意識。這就要求我們的德育目標要以學生為本,不能設計出違背初中生心理發展特點的德育目標。要使得德育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取得初中生對德育教育的信任和認可。針對學生的個性化特征,要實施不同的德育方法,根據學生的個性化心理特點,進行相應的指導。德育教師不僅要多給予學生關注和關愛,更要注意這一階段的學生,他們的自尊心較強,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出現不服管教的情況,教師要時刻注意教育的手段[1]。
(二)設置的豐富德育教育內容
更新德育教育的工作理念,其中就包括內容的選擇與設置。初中生作為我們祖國的新生代建設者,首先,就要強化對其的愛國主義教育。讓初中生認識到祖國的偉大,并發自內心地熱愛我們的國家。其次,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教育材料。德育教師要教導學生認識并學習優良的中華傳統文化,努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使得初中生的精神面貌更加積極陽光。再次,還要開展一定的法律教育,使得初中生形成初步的法治思維,做遵紀守法的好學生。最后,要注重對初中生實施個人基本道德規范教育。通過教師的引導,培養學生尊重他人,與人為善,團結友愛的良好社會道德素質。
(三)創新德育教育的載體與形式
德育教育還應該要使得其形式和載體有所創新,通過開展德育教育主題活動,用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愛國主義主題紀念館,或舉辦校園普法教育征文大賽,亦或者是重陽敬老的黑板報主題活動。舉行多種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動,不僅能激活學生們的創造思維,還能夠培育出學生愛國、愛社會的真實情感。用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推動并促成德育教育的實現。
二、打造優秀的德育教師隊伍
提高初中生德育教育實效性,除了要更新工作理念之外,培養出一支專業化的德育教師隊伍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德育教師的專業水準,關系到德育教育的具體實施情況。德育教師要重視其自身的品德修養,因為教師個人道德層次的高低,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基本道德標準的判斷。德育教師應該嚴于律己,并發揮自己道德榜樣的力量。并且還要完善道德教育的監督與評價機制。教師要對不良的道德行為做出預判,并且通過完善道德監督機制,預防不良道德行為的發生。道德獎懲機制對學生能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但只有當道德教育的落實與教師的績效掛鉤,才能確保教師們把德育工作真正意義上落到實處。只有參與到德育教育實踐中,將德育理論與工作實踐相結合,德育教師才能發揮其本身的教育引導作用[2]。
三、為初中生創設良好的德育氛圍
這就需要為初中生們創設出一個良好的德育氛圍。一般要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要使初中生德育融入日常教學工作。日常教學的開展,教師們要將德育融入到教學環節當中。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將其目標融入到教學設計當中。其次,要使初中生德育工作融入學生生活。生活包括學習和日常方方面面,一方面是校園生活。校園要在校園環境上加強德育建設,例如教室內的環境創設,教學樓走廊的宣傳標語,都可以融入德育的內容。另一方面就是家庭生活。學校要將德育知識利用現代化手段傳授給家長們,利用交流群或者微課的形式,助力家校共育。最后,還需要社會力量的投入。只有努力創建和諧健康的社會道德環境,才能讓青少年在健康的環境下成長,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四、結束語
總之,初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需要我們的每一位德育教師從多方面進行努力。教師首先要為學生起到示范性作用,并且做好道德問題預防工作。針對現有的問題,學校不僅要更新德育教育的理念,建立合理的道德評價管理制度,還要培養優秀的教師隊伍。提高家校合作親密度,拉近德育工作與學生生活的距離。以此,促進德育教育的實際落實情況,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學習氛圍,使得初中生在良好的道德環境下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陶司.初中德育實效性研究[J].散文百家·國學教育,2019,000(003):28.
[2]馬曉芳.新形勢下中學德育教育實效性策略研究[J].山海經:教育前沿,2020(7):0168-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