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芹
摘要:隨著新課改改革的不斷進行,其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地把數學學活,把方法學透,讓數學知識真正服務于生活。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有效途徑
1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就是教師使用的素材較為單一。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所使用的材料一般來自教師自己收集或其他教師共同收集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來自學生收集的,因此,教學設計完成之后與學生的關聯不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利用率也不高。對此,教師應主動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與數學相關的素材,與教師進行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分析材料中包含的數學知識,使學生可以將數學與生活進行關聯。另外,單一的素材會導致教師的思路受限,使教學情境變得較為生硬和簡單,無法給予學生代入感,導致情境教學的教學效果大大降低,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課堂教學效果變差。
其次,教師過于追求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學改革要求小學數學教學盡量使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的內涵,以及數學價值。在使用生活化的素材教學時,很多教師將這一內容想得過于簡單,導致選擇的材料無法打開學生的思路,為了保持生活味而隨意創造情境,以至于出現假生活或假情境,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看到生活中的智慧,避免學生追求單一答案的習慣,使學生具有求同存異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創造思維,對此,教師可以采用開放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嘗試多樣化的解題策略。
2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2.1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數學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不同于成人,抽象思維還未形成,對很多抽象的數學知識點都不能透徹理解,容易造成學習的困擾。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活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帶給小學生更廣闊的數學資源,開發小學生的潛質。教師要善于利用小學生身邊熟悉的數學現象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小學生進入角色,使小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使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親切感,激起小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欲望。在很多學生看來,數學是一門枯燥的學問,其實不然,數學學習是充滿樂趣和刺激的探索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聯系,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問題,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教師可以借助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利用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把真實的生活情境模擬出來,讓小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幫助小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重難點,鞏固數學基礎。教師還可以帶領小學生到實際生活中去感受數學,為小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創造機會和條件,提高小學生的實踐技能。在實踐的過程中,小學生積累了更多的生活經驗,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主動探究數學規律,把數學知識實踐化。
2.2 多方法解決問題
因為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不一樣,其智力、基礎及考慮問題的方法都存在差異,所以他們解決問題時想到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只要方法正確,最終所得出的結果正確即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使用不同的方法來解答問題,這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闊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解題方法。例如,在“多邊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中,組合圖形的面積可以拆分成不同的三角形或四邊形的面積,這樣,學生可以更好地算出其面積。而拆分的方式是不同的,每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擅長的圖形面積算法來進行拆分,只要最終結果是正確的即可。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計算,而不是直接把計算的方式教給學生,這樣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講,選擇什么樣的方法,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來決定,教師不應對任何一種方法持否定的態度,而是應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才能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3 鼓勵動手操作,培養數學技能
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小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生活中有些問題看似復雜,但經過有效信息的提取,復雜的生活問題就變成了簡單的數學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利用學具建立問題模型,使小學生對生活問題有更加直觀、形象的理解,很快就能夠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能夠加深小學生的印象,使其再遇到同樣的題型可以快速解答。教師還可以鼓勵小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自制學具,小學生將新奇的想法和創意付諸雙手,手腦并用,使小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也讓小學生真實地參與和感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掌握更多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自身的數學思維和數學技能。在教學中,教師還要盡量使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給予小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小學生在操作和互動過程中受益匪淺,既豐富了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營造輕松高效的學習環境,又增加數學教學的現代化氣息,使小學生可以順應社會生活的發展。
2.4 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中的事物
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們不能把兩者割裂開來。如果把數學和生活割裂開的話,那么數學就會變得枯燥乏味。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實際上是提高數學的思維水平。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通常都是教師自己講的多,很少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解決數學問題,這其實是不對的。所以,教師要強化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進行數學學習。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新鮮事物都已經可以被小學教師們利用來作為一種教學資源。教師在組織進行小學課堂數學問題內容設置時,設計的課堂問題內容應該同我們生活中的實際緊密密切相關,這樣就更能充分調動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促進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不斷提高。
2.5 布置生活化的課外作業
教學生活化還需要遵循“到生活中去”的原則,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給學生布置生活化的課外作業。例如,教師在講完“長方體和正方體”之后,為了讓學生課堂所學得到鞏固,同時激勵他們用課堂所學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這時候教師可以布置一項課外作業——制作開口的長方體筆盒。這項課外作業和學生的生活需要緊密結合,因為學生在家里或學校也需要一個筆盒。這樣的作業布置下去后,既達到了訓練課堂所學的目的,又滿足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可謂“一舉兩得”。在這之后,教師發現學生大致有兩種制作方法:第一種,是將開口長方體的展開圖在硬紙板上畫好,然后用剪刀裁剪,再用膠水粘好;第二種,是將開口長方體的每個面先一一剪下,然后一一粘起來。這兩種方法都非常好,教師都應表揚。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應用于小學數學中,可以降低學生的解題壓力和難度,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所以,教師在準備進行這些數學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加入現實生活當中的一些事例,把它們當作一種教學資源,開展一些生活化的數學實踐教學。
參考文獻:
[1]林紅.生活化教學對于小學數學的價值研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1(07):8.
[2]馬俊凱.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新課程,2021(26):62.
[3]高銀霞.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的分析研究[J].新課程,2021(2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