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然
摘要:水土保持主要是指對由于自然因素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形成的水土流失進行的治理。對于不同的生態環境中運用的水土保持的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需要進行合理的選擇,有利于我國生態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探討
一、水土流失的影響
(1)水土流失是人與自然失去平衡的重要標志
水土流失是人與自然失去平衡的重要表現形式,水土流失會加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造成河流、湖泊、水庫淤積,讓自然災害的危害更加的嚴重。因此,如果不進行有效地水土流失治理,會讓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更加嚴重。
(2)水土流失對土地資源產生嚴重的破壞
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會造成人與自然關系中不和諧因素的出現。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人與水、土不發展不平衡的重要體現。當出現水土流失時,自然生態的服務功能會被削弱,單位水土資源或單位生態環境必須運送的人數與恒定人口相比增加,自然生態壓力增大.
(3)水土流失會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
生態環境的惡化是人與自然之間沖突的重要表現。由于人口的不斷增長,生態環境運輸壓力迅速增大,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運輸能力受到了嚴重的損壞。水土流失會造成土地沙化,出現沙塵暴、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災害。
二、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的關系
從概念上看,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的性質不同,但又密切相關。生態建設工作要順利進行,首先要保證土壤的有效開發和水質的保持。
(1)水土保持促進生態建設
第一,水土流失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水和土壤在生態系統中是最基礎的組成,同時也有一定的獨立性。屬于自然界的整體,在一定范圍內具有平衡性和穩定性。但是,水土也是生態系統的關鍵要素,一旦受到嚴重破壞,整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再這樣下去,就會導致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第二,水土保持工作是生態建設的重要前提
土地作為自然資源的基本要素,不僅為農牧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而且還是重要的礦產載體,為動物更好地生存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沒有土地,人類就不能生產,也沒有地方居住。所謂土地,包括土壤、氣候、水土等諸多相關因素,是一個非常綜合的生態系統。在這個過程中,每個要素都發揮著最大的作用,只有保證系統的有效發展,才能實現系統之間的平衡發展,所以要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和有效發展,讓生態環境運行穩定發展。
第三,水土保持減少對水資源的需求壓力
當前,我國水土資源狀況嚴峻,水土資源嚴重缺乏,水土資源的分布不平衡。因此,我國干旱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現有資料表明,這些缺水地區的水土流失程度非常嚴重。相應的水土保持措施有效防止地表徑流并取得顯著成效,嚴重缺水地區水土保持工作得到加強。在一定程度上,降水引發了入滲,水資源得到了有效緩解,資源稀缺問題促進了農業的快速發展。
(2)生態建設對水土流失防治起到相應的作用
第一,增加對植被的護理,減少水土流失
生態環境建設離不開植被范圍的擴大,森林植被應成為治理的主要方向。林木不僅能有效阻隔雨水對地表的直接侵蝕,避免地面徑流,還可以利用樹葉的蒸騰作用減少徑流。樹的根系分布的比較廣,會在土壤中,形成硬頂的筋脈,能夠有效的避免徑流沖刷土壤,避免水土流失的發生。因此,在森林中,土壤會比較疏松,土壤的滲透力非常強,使地表具有足夠的持水能力。
第二,生態環境建設能夠減少自然災害的出現
通過不斷增加種植樹木的數量,既可以擴大森林面積,抵御更大的風,又可以降低風速,確保地表的含水量,推動水循環,增加空氣中的濕度,有利于農業的生產,極大的減少了自然災害的出現。進行生態環境建設,朱啊喲就是對土地資源進行有效地保護,進行植樹造林,防止大量雨水沖刷,促進農作物生長迅速,實現了保護作用,并增加了作物產量。換言之,有效的生產力發展促進了經濟增長。
三、構建以水土保持為基礎的生態環境
(1)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的相關措施
第一,重視生態環境的自愈能力
在水土保持生態過程中,應提倡自我修復,特別是指利用自然的力量,嚴格遵守發展規律,創造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完全的自我修復。此外,相關人員必須時刻觀察生態環境中存在的生物和生態因素,嚴格控制它們之間的關系,密切關注自然界存在的演替規律。為了更好的生存和進化,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這要歸功于自然界的重要特征,必須有效把握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和屬性特征,同時要有明確的應用能力,加快自然世界的恢復效率,進行生態環境建設。
第二,因地制宜進行生態恢復
我國的國土面積非常廣,地形非常的復雜,同時,地區之間的氣候和環境差異比較大。降水、森林植被覆蓋度等因素的不確定性直接影響生態環境的自我恢復程度,生態環境的恢復方式也因地區而異。因此,為了管理和控制其他區域的生態環境,特定區域生態環境修復成功的措施使用一刀切的方式,遠不能達到預期的修復效果。因此,需要嚴格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本地區的生態環境情況,進行詳細討論。對其他生態環境問題,應制定相應的對策,保障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
第三,高度重視農村環境和生態修復
我國偏遠農村地區植被面積小,水土流失極為嚴重,但由于這些農村地區人口少,經濟仍然不景氣,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嚴重阻礙了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因此,必須加大力度推進農村生態文明秩序建設,特別是農村水土流失現象。官員們要加強對現有生態環境問題的排查,提出有效措施,及時完成修復工作。此外,相關工作人員要合理劃分農村生態環境層次,制定全面、有效的生態管理措施,避免在生態建設和修復過程中對生態環境形成二次傷害,為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有利的條件。
第四,明確規劃保護范圍
為使整體水土流失現象得到較好改善,推動生態建設工作順利進行,需要加強對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為促進良好的生態建設,需要繼續對當前水土流失區域進行合理探索,只有規劃好相應的保護范圍,生態修復工作才會更加合理地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從而提高整個生態修復工作的實際效果。明確規劃保護范圍,可以有效防止生態修復工作中外部因素對生態修復工作的不利影響。確保政府部門加強轄區管理,有效監督相應的生態修復工作,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
(2)加強生態建設的有效措施
第一,人們生態保護意識的優化與轉化
人們的生態保護理念必須與時俱進,積極開展相關教育活動,將生態保護理念全面落實到人們的實際行動中,讓更多的人認識到生態環境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同時可以增強自身的認知能力,實現嚴格的自我監督和自我有效管理。實現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穩定發展。
第二,積極采用先進科學技術
為更好地保護和恢復我國生態環境,不僅要制定和實施相關恢復措施,還要適當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加快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序演進。此外,要積極推動相關機構之間的技術交流活動,建立具體、全面的水土保持監測體系,為我國生態文明有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第三,促進生態建設和相應的經濟融合
良好的生態建設工作可以有效地促進相應經濟的發展,因此在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時,既要注重與周邊產業的融合,又要對周邊的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在相應的生態建設和水土保持工作中結合農業經濟整體發展情況,可以更加全面有效地開展水土保持工作。但在開發過程中,需要通過選擇能有效提高整體水土保持效果、具有經濟效益的生態建設工程來減少該地區水土流失造成的破壞。
結語
總的來說,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必須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有序開展,同時促進土壤的自然養護、水源的涵養、生態的實現。因此,必須因地制宜,制定相應措施,進行科學的生態環境建設,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蔣芳市,江漢森,張越,林金石,葛宏力,黃炎和.水土保持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討[J].亞熱帶水土保持,2020,32(04):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