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雙
摘要: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增多,嚴重影響學校教學秩序,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筆者在理解校園欺凌的表現形式及危害的基礎上,對校園欺凌產生原因進行分析,以期在學校管理中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校園欺凌行為。
關鍵詞:初中;校園欺凌;防治措施
引言
世界各國普遍存在校園欺凌事件。雖然所占學生問題比例較少,但因其影響力大,嚴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穩定而引起各國普遍關注。要避免或減少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必須從源頭抓起,以預防為主。本文校園欺凌是指初中學生校園欺凌,因此主要從學校角度探討預防校園欺凌事件的對策。
一、初中校園欺凌現象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方法不當
一些父母對孩子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缺乏接納關愛,用懲罰和強制讓孩子聽話服從,此教養方式會讓女孩對他人施以同樣的方法。有些家長奉行女孩要“富養”的思想,溺愛、遷就孩子,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此教養方式容易讓孩子變得驕縱跋扈,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采用極端方法解決,引發欺凌事件。
(二)立法和教育懲戒的缺失
我國目前尚無反校園欺凌的專項立法,對校園欺凌的處置散見于《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中,難以形成對校園欺凌的有效治理。學校目前對于校園欺凌事件也沒有強有力的懲戒措施,只是以預防為主。有力懲戒措施的缺失,導致校園欺凌不斷發生。
(三)自控能力差
初中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恰好是青少年的“叛逆期”,學生最不易控制自身的行為和情緒,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或攻擊時容易用暴力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
二、校園欺凌的應對策略
(一)注重學生教育
校園欺凌事件的角色主體是學生,所以無論是欺凌者、被欺凌者還是旁觀者,學生都是直接受害者,因此教育學生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很重要,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不欺凌他人,作為社會的主人,不麻木、有愛心更重要。讓學生認識到關愛自己的生命和關愛他人的生命是同樣重要的。首先,有些學生出于渴望被關注的心理,出現不良的行為習慣,加之沾染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形成一種小團體主義,去欺辱一些弱小的同學,來獲得自我滿足。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可從思想道德和法律法規兩個方面進行教育,給予他們必要的關愛,引導他們認識到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對一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同時告誡他們觸犯法律底線的不良后果。其次,有些學生因為長期缺少關愛而產生自卑的心理,不愿意與人交往,甚至形成“不討喜”的性格。對于這樣的學生,心理疏導非常重要。教師可與這類學生談心,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關心和關愛,形成開朗的性格和樂觀的心態,從而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囑咐學生如果遇到將被欺凌的情況,一定要沉著冷靜,想辦法應對,盡快走開或大聲求救,事后也要及時勇敢地告訴家長和老師,必要時可以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最后,還有一些學生因為缺少他人關愛而變得麻木和冷漠,對他人漠不關心。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可以進行生命教育,召開相應的座談會或者班會,更重要的是利用好學校的道德與法治課,教育學生認識到關愛他人的重要性,關愛他人能夠傳遞美好的情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潤滑劑。
(二)完善立法懲戒機制
國外治理校園欺凌是制定反校園欺凌專門法,為校園欺凌的治理提供法律保障。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針對校園欺凌的法律,在我國《刑法》責任年齡限制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保護條例下,許多造成了嚴重傷害的欺凌者逃脫了法律的制裁。這種違法成本極低的現狀使欺凌事件越來越多,也引起了強烈反響,廣大民眾和部分學者呼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嚴懲校園欺凌者?,F階段如何增加欺凌者的違法成本是我國治理校園欺凌面臨的主要困境。
(三)制定反欺凌課程,撰寫相關課程標準
我國的教育是由教育部領導的,教育相關的一切事宜都由教育部監管,若是僅以下發通知的形式開展反欺凌課程,以升學為主要目標的學校對此通知的執行力度不會太大,會使這一課程形同虛設。所以應將反欺凌課程納入課程標準中,將反欺凌課程要到達的目標具象化、制度化,以表達政府對校園欺凌行為的“零容忍”態度,從而推動整個反欺凌工作的有效開展。反欺凌課程不僅僅要在中小學實行,也要成為各級師范學校和教師進修學校的重要內容。雖然都是反欺凌課程,但教授內容不同,中小學主要是教授青少年預防和應對欺凌事件,各師范院校和教師進修校等則是教授如何防治校園欺凌,在教學實際中遇見欺凌行為該如何處理,如何教授反欺凌課程。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雙管齊下,使欺凌治理更加有效。
(四)關注特殊群體
學校的部分特殊群體更容易成為校園欺凌行為的實施者或者受害者。特殊群體一般包括家庭情況特殊學生或者學業成績不良學生。健康和諧家庭環境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離異、再婚、有暴力傾向或父母有不良行為等家庭情況特殊的家庭往往不利于孩子成長。學生學業成績優劣直接影響他們在學校和家庭中的地位,學習成績不良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的困境,容易使他們到相似遭遇的同伴中去尋求溫暖和愛,可能會逐漸產生許多不良行為,如上課違紀、逃學、打架斗毆、敲詐勒索等,進一步極可能形成校園欺凌行為。因此,學校一方面要關注學生家庭情況的變化,對特殊群體給予關心愛護,另一方面,要預防他們學業失敗。學校要依法辦學,擺脫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教育質量,促使他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學習中。
結束語
校園安全牽涉千家萬戶,校園欺凌是一個嚴峻社會問題和法律問題。近年來,我國相關法律逐步完善,有效預防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對欺凌者給予懲治和教育,對被欺凌者給予保護。拒絕校園欺凌不能只靠法律手段,還需要構建一個集學校、家庭、社會、政府力量于一體的立體防治體系,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責任主體的積極性,發揮各自的優勢,有效預防校園欺凌的發生,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健全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嶺,畢憲順.中小學校園欺凌的社會防治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8.
[2]陳佳寧.探討校園霸凌現象的相關立法保護[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
[3]賀嵐.看不見的角落:關于我國中學校園里的女孩欺凌現象的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7.
此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課題批準號(2019-12-70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