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 葉新征
幼兒處于身心成長關鍵期,對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依賴性更強,家園共育勢在必行。作為幼兒教師,需要發揮主導作用,在家園共育環境創設、親子活動設計、家園溝通聯系等方面要做出積極努力,為幼兒提供良好成長環境。家園共育需要建立更多教育共識,需要在觀念上形成對接;親子活動是家園重要實踐教育形式,需要實踐行為上的對接;家園溝通關系幼兒健康成長,需要形成教育延伸對接。幼兒園與家庭、幼教與家長,在教育觀念、教育實踐、教育溝通等方面,需要有更多的對接和融合,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幼兒教育品質。
創設家園共育環境,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教師要做好必要的教育宣傳,與家長達成更多共識,實現教育觀念的對接。
幼兒處于認知成長關鍵期,幼兒教師、家長需要通力協作,共同做好教育工作,為幼兒健康成長創造良好條件。在教育宣傳方面,教師要深入幼兒家庭、社區街道展開必要的指導,傳授正確的教育理念,與幼兒家庭達成更多教育共識,這樣才能為家園共育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教師做好宣傳工作,除了宣傳單形式,還可以在微信群進行必要的教育信息發布,對一些教育案例進行科學的解讀,對一些教育現象進行合理的分析。幼兒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氛圍,家長受教育程度呈現差異性,教師在進行對應的教育宣傳時,需要充分考慮幼兒家庭的實際情況,對宣傳形式進行必要的改進,讓更多家長能夠自然接受,這樣才能獲得理想的宣傳效果。如關于溺愛問題,這是現代家庭最為普遍的現象,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案例展開解讀,這樣可以對家長形成一定沖擊。如一些最前沿的教育觀念和理念,教師要做漸進式推廣,讓家長有一個接受的過程。
幼兒生活學習環境有局限性,幼兒園和家庭是最主要的生活空間,我們對環境進行必要的布設和調整,都可能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園有自身的辦學特色,體現在文化氛圍、班級建設等多方面,教師需要有創造意識,對班級環境進行創意設計和布設,讓幼兒進入班級便可以感受濃濃的文化氣息。而幼兒家庭方面,則需要家長的全力配合,對家庭環境進行必要的布設和調整,特別是幼兒房間的布置,需要家長多下一些功夫。
幼兒園有獨特的文化氣質,如何對班級環境進行必要的裝飾,這是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如果有需要,教師不妨和幼兒一起行動,如文化墻的建設,教師要根據現有條件,利用自身文化特長,對班級進行合理的裝飾,剪紙、藝術字、照片、手工飾品等,都可以成為裝飾的材料。在具體操作中,不妨借鑒其他人的一些好的做法,用最經濟的裝飾,獲得最充分的教育效果。班級裝飾包含諸多內容,教師不僅要對自然環境有一些關注,還要在軟環境方面做出更多設計和組織。如幼兒禮貌習慣的培養,需要貫徹到平時生活細節之中,這也是一種環境教育。幼兒與家長要用禮貌用語,幼兒與家長互動更要有嚴格的要求,即使是幼兒之間的互動,也需要建立良好的禮貌關系,這無疑是一種行為教育。
游戲活動、文體活動、讀書活動、觀察活動、實踐活動等親子活動,能夠對幼兒產生助力,教師要發揮關鍵作用,促進教育實踐的對接。
幼兒園親子活動形式眾多,教師要做好篩選和創新設計,以成功激發幼兒及家長參與的熱情。幼兒對游戲類親子活動有參與興趣,教師要根據教學環境實際,精選游戲內容,結合一些節慶活動進行針對性組織。在實際操控時,需要家長給予更多配合,教師還要與家長達成共識,確保親子活動的順利開展。
組織親子游戲時,需要家長的參與,教師要對可行性做出科學的評估。否則其活動效果要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在設計親子活動時,不妨做一些調查和預案,即一些親子游戲活動也可以在家長不到場的情況下進行。如網絡平臺的科學使用,能夠營造親子活動場景,通過網絡連線形式,讓幼兒父母參與,也能收獲不錯的助學效果。此時,老師要充分考慮組織活動的主客觀條件,這樣才能形成最為科學的組織設計,讓親子游戲活動順利舉行。
讀書活動是最為典型的親子活動形式,教師要在讀書內容推介、讀書形式設計、讀書效果評價等方面做好調查和設計,針對幼兒實際需要做出科學推演。幼兒普遍喜歡閱讀繪本故事,教師要積極組織閱讀資源。還可以適時推介一些閱讀書目,發動家長尋找資源。
在讀書親子活動中,教師要對家長展開必要的讀書指導活動,給家長傳授一些親子閱讀的技巧和方法。想要調動幼兒的閱讀思維,家長在親子閱讀活動中要發揮主導作用,故事本身沒有太大的難度,家長要引導幼兒主動思考,自己提出一些問題,這時再給其做出一些解釋,在提問和回答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思考能力。教師還可以給親子閱讀提出一些具體的要求,或者是布設一定的閱讀任務,家長不能凡事都包辦,要讓幼兒進入主動思考的環節,在深入研讀中形成閱讀認知。
家園溝通渠道眾多,教師要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與家庭建立長效聯系機制,隨時隨地展開互動,這對培育幼兒有重要現實意義。
家園共育環境的建立,需要多種因素的支持,家園溝通渠道的建立至關重要。信息時代的快速到來,為家園聯絡創造了良好條件。教師與家長利用微信平臺展開互動交流早已成為常態,家長可以通過這個平臺,隨時掌握幼兒在園情況。幼兒每天都由家長接送,教師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與家長展開交流,共同商議教育對策,追求教育的最佳效果。
教師與幼兒家長溝通時,不能一味介紹孩子在園表現,尤其不能向家長“告狀”,說孩子如何頑皮。幼兒是教育主體,教師的責任就是施教,要教育好孩子,需要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究,做好學情分析,特別是和家長溝通時,要多了解孩子的平時表現,給家長提供更多教育的技巧,糾正一些不良的教育做法,這樣才能有效提升教育的效果。幼兒家長大多沒有經過教育專業培訓,其教育理念和方法方面會存在一些短板,教師對此需要有客觀的認識,利用溝通交流機會展開方法傳授,幫助家長建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幼兒都是一張白紙,不能亂貼標簽,與家長一起研究教育對策是較為恰當的做法。
教師需要有延伸教育的意識,與家長進行必要的交流和協商,制訂切實可行的教育計劃,對幼兒展開多種形式的家庭教育。如有計劃參觀游覽活動,能夠讓幼兒長見識,也能夠對心理帶來觸動。幼兒教育需要教師和家長形成合力,這樣才能發揮教育的感化形塑作用。
幼兒在家時間比較多,而很多家庭教育環境存在一些問題,與幼兒園教育難以形成匹配,這樣會出現教育理念不統一的問題。教師對此需要有更理性的認知,針對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必要的糾偏指導。特別是節假日期間,教師要給幼兒家長布設一些教育任務,或者是提出一些教育的建議,讓家長帶領孩子參與一些有益的活動,學習一些必要的知識。如正確使用手機問題。現在很多孩子,從入園開始,便會使用手機打電話、發語音,而一部分幼兒會利用手機看動畫片、打游戲,這要引起警惕。長時間盯著手機屏幕,可能導致眼睛損傷,這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教師要對家長提出一些建議,多創造和孩子共同活動的機會,要以身作則,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良好的成長環境。教師要將教育的重要性給家長講清楚,家長接受了,教育才能真正發生。
幼兒園教育不能是封閉性的,需要與家庭形成對接,其對接點越多,教育效果便會越好。幼兒生活范圍比較固定,家庭、幼兒園是基本空間,教師要有主動對接意識,與幼兒家長達成更多共識,在教育思想理念上形成對接、在教育實踐行動上達成對接、在教育生活延伸上形成對接,通過創設良好的共育環境、組織豐富的親子活動和多渠道進行家園溝通三種方式為幼兒教育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提升幼兒教育的品質,從而最終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