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馬壩中心小學 談 震
回歸到教育“質”的問題上,就是育什么樣人、怎么育人、怎樣把人育好的問題。而我對此的理解就是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素質教育就是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出的人是全面發展的和為社會有用的人,也就是我所說的“大寫的人”。
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提核心素養,并作為深化課程改革的著力點和新航標。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發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學生六大核心素養的具體指向和我提出的育“大寫的人”的指向一致,都是立德樹人。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注重培養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其中關鍵能力包括四個關鍵領域: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這四項關鍵能力,將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這四項關鍵能力也是我提出的育“大寫的人”的具體內容。
我們的教育是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給予并塑造學生的終極價值,使他們成為有靈魂、有信仰的人。因此,我提出號召:“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大寫的人’!”“大”字面上意思是極致,是全面,要求達到最高境界。“一個孩子就是一座山峰。”我們要根據每一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讓他們成為“最大的自己”。育“大寫的人”就是我對教育價值追求的真正體現和實踐,也是我對教育價值的堅守和執著。沒有價值的教育就是最危險的教育。
“大寫的人”基于學校文化,來源于學校文化,是在學校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
我們的校訓是“大愛、大道、大學”。“大愛”意為愛國、愛教、愛生,象征著追求“大寫人”教育的最高境界;“大道”出自孔子《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道”是是指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或最高準則;“大學”語出《大學·中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一指博學, 二指大的學問。“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于是,我們的培養目標就是“育大寫的人”,這具體指大愛、大氣、大成、大行的人。“大愛”是一種寬容,更是一種美德,無私而廣大,愛己又愛人;“大氣”就是站得高,看得遠。視野大,才見天地高闊;心胸廣,才納方圓變通;“大成”指事功、學問,道德、完備,指智慧、學問最圓融、最美滿;“大行”就是砥礪前行、豁達前行、奮力前行,成大事、建大業、行大道。
圍繞培養目標,我們確立了“大德、大行、大成”的校風,“大仁、大雅、大氣”的教風,“大度、大膽、大智”的學風。“三風一訓”充分體現了對人的最高道德、最高理想和最高智慧的要求,也體現了“大寫的人”的實質和內涵。
有了這樣系統的學校文化,育“大寫的人”才有了扎根的土壤。
課堂是育人的主陣地。我們所構建的“大學課堂”觀念新、理念新,倡導“信任比幫助更重要、問題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學生學比教師教更重要”的思想,探索出了“導入學、自主學、合作學、延伸學”的“大學課堂”教學模式,充分把學的權利放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自尊、自信、從容、成功、快樂”。這樣一來,課堂成了學生主動學習、情感交流、理想飛揚的樂園。
“大德課程”就是好習慣、好品質、好人性養成教育的儀式課程。儀式課程是培養孩子儀式感的重要途徑,儀式感又能讓師生的好習慣養成走向主體自覺。
我們豐富了學校儀式課程,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為每一個年級確立了一個儀式主題:一年級入學儀式(啟航),二年級入隊儀式(理想);三年級成長儀式(立志),四年級榜樣儀式(踐行),五年級做小主人儀式(責任),六年級畢業儀式(感恩)。讓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六年六個儀式,一個儀式一個主題,讓孩子在參加每一種儀式中形成良好的習慣,養成良好的品格,獲得自我存在感、集體榮譽感、成功成就感。
我們不僅要在課堂上讓學生有閱讀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在廣大的農村學校,父母很少能顧及孩子的閱讀情況,這就要求學校能夠擔起引導孩子多閱讀的責任。對此,學校嘗試開辦了“星巴克書吧”“公園圖書亭”“漂流書屋”“班級圖書柜”等,采取“自助餐閱讀”“漂流閱讀”“共享閱讀”的方式,將圖書館搬進樓層、樓道、班級,讓孩子自由借閱、自主閱讀。從圖書名目選擇到圖書借閱登記等都由學生自己操作,重在給予孩子溫馨、舒適、自由的閱讀環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育應該是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緊密配合,它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一所學校是一個地方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牽動一個地方文化發展的領頭羊。我們應把學校良好的教育文化逐步向家庭、社區滲透,形成良好的區域文化。在好的區域文化的熏陶下,孩子自然會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品性。因此,我們在育“大寫的人”的過程中應注重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聯動,形成教育的合力,為孩子的發展共同努力。
孩子習慣的養成、品性的培養主要在家里,父母應該注重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用自身示范感染和影響學生品性。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因為孩子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父母怎么樣,孩子也會學著怎么樣,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身教比言教更加重要,身教是無聲的,無聲的教育更能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所以,我們要注重對家長的教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和恒心。孩子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的教育也應是有層次性的,不同的孩子發展的速度也不一樣。所以,我們要細化目標,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習慣和能力。“大寫的人”不是每個人都是一樣大,而是“最大的自己”。
因此,我們在培養“大寫的人”的時候,必須有全面的育人計劃。明確目標,突出重點;細化舉措,多方配合;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有活動,有載體,寓教于樂,寬松自由。我堅信,“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大寫的人”這一辦學主張在我校會走得扎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