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慧儀 陳 樂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目前綜合材料已經全面運用到美術教學中,并且呈現出較高的價值,能夠起到重要的教學作用,因此,很多教師都在以綜合材料為主導,開展美術教學活動。綜合材料從材料本體出發,進行創作并尋求物質的美感,也實現了物質觀念的轉變,呈現出材料的本體美,為美術教學提供了新的突破點與發展方向。綜合材料的應用,突破了傳統的美術技法,將很多領域的材料納入畫面中,形成了一種新的多維度藝術表現形式。在美術繪畫創作過程中,綜合材料的選用范圍十分廣泛,并且具有多重藝術效果,可以使畫面的表現力更加豐富,因此,綜合材料在美術繪畫中的應用價值非常高。
綜合材料具有顯著的特點,包括多元化、實驗性等,讓現代美術繪畫變得更加開放、自由,而這種創作理念也成為開闊學生藝術視野、豐富學生美術語言及培養學生藝術思維方式的關鍵手段。美術繪畫雖然在不停地進步,但在教學過程中嚴守傳統思想,教學內容以技術傳承為主,教學方法也比較老套,都是通過寫生帶動觀察,導致美術教學過于封閉,知識結構也較為單一,最終學生的作品照抄、臨摹現象嚴重,嚴重缺乏創造性與創新性。針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美術教學模式的多元化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綜合材料的應用,就是促進教學改革深入的關鍵因素,使現代美術風格得以重新塑造,最終形成新的美術教學模式[1]。
由于傳統美術教學的限制,學生缺乏一定的創新能力,尤其在入學前需要通過專業藝術加試,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美術班會選擇臨摹照片、默寫、創作等方式,這也是限制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原因之一,導致學生只會機械模仿,對美術繪畫造型原理,不僅一知半解還缺乏觀察與鑒賞能力。另外,過分注重基礎教學,也會影響學生的發展,尤其是過長的基礎造型訓練時間,會讓學生失去創作的機會,這樣的教學形式把美術創作進行分割,從而限制了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而綜合材料的運用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其在強調基礎訓練的同時,也能注重學生個性與創新能力的發展,通過材料開闊學生的造型與藝術視野,更能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2]。
綜合材料實踐與思政元素融合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能改進或加強思政教育,落實以美育人的主體責任,并推動美術教學的全面發展。對于美術教學來說,思政元素的應用可以提供政治性方向引導,并確保課程建設與知識講解存在一定的政治立場與方向性,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念。綜合材料與適用元素的結合,更像一種補充,也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因素。很多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積極性不高,往往無法把思政教育理念落到實處。如果在美術教學中滲入思政元素,學生就會從其他層面接受思政教育。這樣也可以達到相應的效果,甚至比強制學生接受思政教育更為有效,從而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實現以美育人的教學目標。
綜合材料與思政元素的融合,確實可以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不過仍要解決學生的興趣問題。由于美術課程面向的學生群體,主要是藝術類學生,此類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文化知識基礎薄弱,政治意識也相對不高,甚至對政治課程學習與文化知識學習都不感興趣,因此,綜合材料與思政元素的融合,必須面對同樣的問題。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入一些思政元素,但不能帶有濃厚的思政味,尤其是在綜合材料的選擇上,應該采用形式多樣、豐富的材料,讓學生感覺有趣,才能使其真正接受新的教育形式。教師必須先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及其相關的知識儲備,再根據課程內容設計教學計劃與思路,這樣就能在全方位了解學生的基礎條件上,開展更為詳細的教學活動,避免進入傳統教學中的誤區[3]。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滲入思政元素確實是比較好的方法,教師可以另一種方式進行思政教育,加上綜合材料的多元化特性,可以起到非常有效的教育效果。不過,在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可能并不具備思政教育能力,或者說并不具備思想政治素養,因此,在教學時可能無法起到教育效果,這樣綜合材料與思政元素的融合教學,也就無法發揮出最大的效果。當下,高校可以利用思政課程資源,針對教師推出培訓計劃,以此來讓美術教師對思政元素有深刻的認知,提高思想政治素養。這樣,他們在教學過程中,也會將思政教育嚴格落實,而不是流于表面形式,最終達成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標。美術教學的作用是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尤其在融入思政元素的效果上,與綜合材料的融合,更是順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因此可以有效培養學生成為高素質、優秀型人才。
大多數情況下,教師會采用美術繪畫作品鑒賞的形式,去幫助學生了解美術概念與內涵,并從美術繪畫作品中挖掘創作背景、創作主題、內容、表現形式與技巧等,有些美術作品中就含有濃厚的思政元素,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并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例如,徐悲鴻的作品《逆風》中,畫面上6 只小麻雀逆風而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作者的時代背景、表現內容去了解其中的含義。作品刻畫了6 只小麻雀在狂風中不懼艱辛的形象,寓意畫家不懼風險、奮起前進的愛國精神。這種思政元素的融入,促使學生形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思想,從而起到有效的思政教育效果,教育學生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進而構建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設計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培養學生創新、創作能力的關鍵因素,而思政元素在標志設計中得以展現。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可以將綜合材料與思政元素有關的設計作品進行聯系,以此來滲透思政教育理念。例如,2008 年北京奧運會標志賞析,這個標志的設計充滿中國元素的紅色印章、漢簡風格等,設計巧妙并且內涵豐富,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設計背景是在北京申奧成功后,于2008 年圓滿舉辦奧運會,其中彰顯了我國的實力及未來的發展,使學生也會為祖國感到驕傲,并形成文化自信,提高思想政治意識。
無論綜合材料還是思政元素,都要在美術課堂中應用,并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美術水平與技能,并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教師要確保綜合材料與實用元素的融合,從而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教師必須從國家的意識形態戰略出發,并堅持以思政教育為核心理念,不斷挖掘與探究綜合材料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以此來積極推進思政教育工作,最終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必須選擇蘊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綜合材料,通過與思政元素的融合來達成教育目標,促使學生在美術課程學習中,得到更為優質的思政教育。
為了有效滲透思政元素,教師必須深入挖掘帶有思政元素的綜合材料,并在美術課后的延伸中運用,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在課外延伸中,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圖書館資源,以此來構建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也可以開展相應的活動,如學校及以上的教育部門舉辦的書畫展覽活動,在其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有效起到升華參展作品思想內涵的效果;也可以引導學生應用美術知識與技能,設計或繪制以思政元素為主題的國旗、國徽等,從而達到綜合材料與思政元素的完美融合。
在現代素質教育理念的推動下,教師在開展美術課程時,應利用好綜合材料,并結合思政元素進行教學設計,這樣既能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又能在傳遞美術知識、技巧的過程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從而起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在使用綜合材料時融入思政元素,這樣就能培養學生的思政意識,提升學生對思政元素的應用能力。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能促使學生成為高素質人才,為國家做出貢獻。